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商隐白居易等古代文人已经有环保意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代人有环保意识

来自网络的图片

李商隐白居易等古代文人已经有环保意识古语云:一草一木皆有情。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的文人,他们的文字中自然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关爱和感怀。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那种将一根粗绳子拉在河的两岸、绳子上挂着一个个小钩子的纲;用带绳的箭射鸟时,只射飞鸟而不射在窝里栖息的鸟。后人就是遵循孔子关爱生命的理念,反对“竭泽而渔”地向自然索取。“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保护动物繁衍,更是仁爱的表现。[1]

唐代诗人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破坏环境,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笋在当时的长安城是非常值钱的鲜味,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达官贵人们每到春天都想尝尝鲜,于是,鲜嫩的竹笋成了桌上餐。可是吃下肚的是竹笋,毁掉的却是一片竹林。对于这样近乎残忍的行为,采竹笋的人并不深思其中利害,故而诗人发出了这样无可奈何的叹息。这种叹息是一个人良心的自我发现,更是爱护环境之情感的自然流露。

白居易对动物的爱护尤为理性:“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他认为虾蟆之类的动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人类不应该伤害它们。他还身体力行,常常把买到的野禽放生。每年春夏之交,鸟儿们正处于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那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他心悸惊恐,心生悲凉。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深情呼喊与号召──“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盼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白居易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风流才子”,雅好包括种树、养花、养鱼、写诗等。《杨柳枝词八首》中道:“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三两条”。大诗人告诉大家莫要攀折小树,小树也能感知痛苦。这首诗可以算那个时代“爱护树木”的代表性倡议啦。

除了关爱树木,白居易还有一首批判过度垂钓的诗——《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他对于春季钓鱼这件事也持批判的态度。

同时,白居易对于春季掏鸟窝的熊孩子,也是谆谆教导。“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首《鸟》道尽白居易对动物的一片怜悯之情,尤其是后两句不禁让人心生恻隐。谁人无母,又何忍伤害呢?

可见,古人不仅具有开明的生态意识,充满了对绿水青山的赞誉,更包含对生灵的呵护、对生命的尊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回顾古人的胸襟和情怀,您是否也有所触动,忍不住要去亲近自然、植桃栽柳了呢?

通过这些诗句中的真情流露,不难看出,远在古代,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深谙环保之道,并且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期待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迎来更美的明天。[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