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天田 |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現任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創始合伙人、董事長 |
知名於 | 曾經擔任北京仁慧特智業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企業商學院工作組組長、清華大學總裁班/國研斯坦福等企業家繼續教育機構客座教授。 |
知名作品 |
《超級中層商學院之像中層,才能當好中層》 《超級中層商學院之溝通有結果》 《超級中層商學院之收放自如帶隊伍》 |
李天田,羅輯思維CEO,江湖人稱「脫不花」。現任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創始合伙人、董事長。《IT經理世界》、《全球商業經典》、虎嗅網等著名財經媒體專欄作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李天田清晨觀察》欄目主持人。曾經擔任北京仁慧特智業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企業商學院工作組組長、清華大學總裁班/國研斯坦福等企業家繼續教育機構客座教授。
目錄
人物經歷
擔任過20家以上大中型企業軟實力建設項目總負責人,如:蒙牛集團連續六年軟實力建設項目總負責人、蒙牛商學院創建人、新希望集團新興業務戰略顧問、新奧集團文化軟實力建設項目總負責人、中糧集團客戶之聲管理審計項目負責人。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創始合伙人,高度互聯環境下的管理變革課程研究者,財經媒體專欄作家[1]。[2]
擅長領域
企業源動力建設諮詢、企業規劃力建設諮詢、企業軟實力系統培訓等。 並擔任多位著名企業家的決策顧問。
個人作品
著有:《超級中層商學院之像中層,才能當好中層》(北大出版社)、《超級中層商學院之溝通有結果》(北大出版社)、《超級中層商學院之收放自如帶隊伍》(北大出版社)[2]。[3]
社會活動
2014年8月,吳聲、羅振宇、脫不花開啟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穿越之道(上海站)全國巡迴活動,以公開課+實驗課深度解讀「傳統產業互聯網化」。
主要課程:《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穿越之道》、《玩@公司-傳統企業互聯網時代的生死》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李天田:這3種人 要不惜代價「屯貨」
正如大家所知,我在羅輯思維工作。羅輯思維到今天為止,在微信公眾號上擁有502萬訂閱用戶。我們從去年五月份成立,只有六七個人,到現在,82個人。服務502萬訂閱用戶,六萬多名會員,以及六十多萬購買用戶。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們今年會成為微信環境中最大的一家書店。
前幾天,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我和羅胖坐在公司餐桌前瞎聊天,突然就聊到了秋天到了,應該組織員工出去玩兒一次。當時我說:咱們是不是也不能每次就是吃吃喝喝?咱是不是也得像人家那些大公司似的,搞搞團建拓展、做做培訓啥的?至少以培訓為名才好把人拉出去?結果羅胖用一種非常困惑的表情看着我說:你說培訓什麼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說實話,他的困惑嚴重的傳染了我。在接下來得幾天,我都在反思:我們難道已經狂妄到不需要培訓的地步了嗎?
最終我找到了答案:在一個飛速創新的環境中,在一個自我激勵的團隊裡,培訓,確實不那麼重要。因為,幾乎團隊中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比我們這些創始人更為創新。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比我們懂得更多,他們的學習能力,比我們這些70後要快得多。
而在一個創業態的公司裡面,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是市場上全新的,因此你除了摸爬滾打之外,也幾乎不可能從市場上買到現成的經驗和培訓。
你所能做的,只是不斷去尋找那些自我激勵的創業態的人,然後把他們「哄騙」到你的公司里來。這是我們最近的真實感受,一方面,覺得挺無力的,另一方面,覺得很興奮,因為我們發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課題領域。
羅輯思維進入公司化運作的第二年,最近我們創始人之間不斷在互相提醒的就是兩條:
第一,自己想辦法拚命成長,跨門檻,不要成為組織的負資產;
第二,要做「環境工作者」――除了營造環境,我們沒啥能做的。
很多創業者拿了錢之後,也去做投資人了。我們的計劃不僅是「投資人」,更是投資「人」,像地主老財屯糧食一樣屯人,所以,我們準備把羅輯思維改造成「三里屯」。
三里屯――三種人一定要往公司里屯。 第一種人:重倉年輕人;
第二種人:不惜代價的引進大神級人物;
第三種人:全力以赴保護邊緣人,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反對席」。
一位很優秀的創業者提出了「創業式擴張」的概念:很多創新,只有以創業的方式去做,才能成。那麼,公司需要不斷地尋找這種「創業態」的人。年輕人,天生處於創業態,因此要重倉;大神級的牛逼人物,在這個時代都會有強烈的創業衝動,包括明確的創業目標;而第三種邊緣人,或者說一定意義上的反對席,在傳統組織里,可能會不太招人待見,甚至會被消滅。
但是在新型組織里,太重要了,因為他們對公司沒有那麼強的依附性,若即若離,所以,他們的反應,會促使我們不斷校正自己的行為――你要足夠好,才能達到他們的滿意。這種反對席的自由主義態度,對公司的創新和自我調整,非常有價值。在這三種人組成的一個團隊裡,你會發現,內部培訓,變得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一開始,如果你找對人,他們會自我成長和自我管理。
當然,我知道這麼說,挺得罪本群的各位老師的,因為本群有好多大神都是主管內部培訓的。但是,我相信你們其實比我更清楚,一個抱怨培訓不足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善於學習的人,因此其實你也不用給他提供什麼學習機會。
這就是一個傳統培訓資源分配的悖論。因為要做這個分享,我回顧了一下羅輯思維的團隊成員的情況,嚇了我自己一跳,我給大家介紹幾個真實的人。
我們有個90後的姑娘,名字叫阿獅,在去年五月份,以實習生的身份來到我們團隊,當時大學還沒畢業,正在抓狂的寫論文。到今天為止,她已經是我們羅輯思維商城中,除圖書以外的所有實體商品的負責人了。
另外一個90後的姑娘,名字叫伊諾,之前也是以實習的身份來到羅輯思維,做客服。後來我們準備搞一個組織全國幾萬名會員同時吃飯的霸王餐活動,沒人干過,別人都挺忙的,就說那就你來干吧。然後這個小姑娘就一個人把隊伍拉起來,搞了一萬多人同時吃飯的閃聚,還動員了去各地幾百家餐廳免費請客。到2015年底,我們的會員招募,又是她來牽頭,一天之內我們招募了六萬多名會員。現在是我們虛擬商品的頭頭。比如與益策合作的培訓項目,就是她自己在團隊內部拉隊伍、做策劃,一手推起來的,現在運行的非常好。
這兩個女孩子,在傳統組織里,基本上還處於做助理的階段吧。但是在我們這裡,真的挑大樑。而且,我反思一下,培訓過她們啥?這個真沒有,基本上就是一兩個項目帶一下,然後就扔給她們自己干。這樣的例子,幾乎我們的每一個小團隊負責人都是這樣的情況。
這就促使我開始思考這個 「T型人」的問題。 這也符合「結構洞」原理:社會網絡越複雜、創新的壓力越大,處於結構洞中的那些跨界型、連接型的人,就越有價值。
所以,我說:我們是不是可以做一件事情,在公司外、在社會上面向年輕人,開展這種以「T型人」為目標的培訓培養?把公司的資源節約下來,讓更多的小朋友,在進入崗位之前,先具備跨界混搭、主動連接的意識和能力?我們來做―,公司內部做 |,這樣,T型人的培養才更有效率?
但是,具體怎麼做,我不是做培訓的,不知道咋干,一位朋友福至心靈,提出了一個天才的主意:既然要培養跨界混搭的能力,那麼,就應該用跨界混搭的方式:能不能邀請現在市場上最有活力、最新銳、在年輕人心目中最有號召力的公司,一家出一份力量,大家眾籌一個培訓體系?(搜索微信公眾號「投黑馬」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然後為年輕人服務,每個好公司都有自己獨到之處,每家拿出自己壓箱底的絕活兒,這個組合可以帶來最廣泛的視野。更能讓一個年輕人在最起點上就建立全局的眼光和感受,有足夠的寬度,然後,所有參與了這個眾籌的公司,可以優先在這個人才池子裡選人。
在這個池子裡的人,至少保證有幾個特點:
第一,他們沒有把這個時間拿去考證,而是來參加這個沒證書的培訓,說明是個實在人;
第二,他們捨得為了這個培訓花自己的錢,說明是個有真實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的人;
第三,他們在還沒有入職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立了職業的寬度。
那麼,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在這基礎上去用人,是不是更為有效呢?
我不知道其他公司怎麼想的,至少,對於我來說,如果一個年輕人願意主動接受這樣的訓練,並且完成了各個新興公司設置的挑戰,我一定願意閉着眼都給他一份offer。[4]
羅輯思維CEO脫不花:如何愉快地「殺死「網紅?
脫不花說:很多內容生產者過去不願意承認——錢是最好的朋友,錢也是最好的標準,哪怕用戶僅僅付出了一天五毛錢,他都會嚴肅地對待他自己的選擇,這會促使內容創作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從羅輯思維到「得到」,在內容創業上,脫不花有什麼方法論?7月23/24日,混沌研習社,脫不花將和洛可可、熊貓傳媒、壹心娛樂三大掌門人,帶來《內容創業》的最新分享,文末即可入社報名。戳以下視頻,看看脫不花要在研習社講什麼:
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互聯網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
文|李天田
(羅輯思維CEO,混沌創業營學員,江湖人稱「脫不花」)
消費升級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不是供給問題,不是大家沒有錢的問題,而是大量中產階級有錢之後根本不知道買什麼。
我們面臨着營銷史上最大的挑戰,有錢、有旺盛購買慾,但不知道該買啥,這個時候怎麼辦?他就只能追隨他信任的人,不斷擴展自己對周邊世界的認知,所以無論買什麼東西,本質上都是精神消費,買的東西物質屬性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這是網紅在這個時間點上突然爆熱的根本性原因。在消費升級這輪大潮當中,只有人和人格才能夠對用戶產生真正的影響,而在現階段,這個影響相對傳統的傳播、傳統的營銷、傳統的投放來說其實是低成本的。
網紅或者內容生產
可以分為兩類:
「殺時間」和「省時間」
孔子有一句話叫「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對於今天我們去做內容創業,特別是具有人格特質、網紅體質的創業來說,我覺得這個話倒過來說,叫「未知死,焉知生」。
我們推出「得到」APP,很多人說我們產品有個漏洞,因為訂閱式服務的時間是寫死的:今天5月30號,你只能訂到明年的5月29號。
很多人覺得這不合理,甚至連內容方也覺得不合理。如果第四季度進來的話,那就意味着只能享受一個季度的更新,更多的內容是已經更新完畢的。但一定不是因為我們蠢才這麼寫死的。
很簡單,我們知道羅胖的痛苦,想給後來的內容創業者一個下船的機會。如果你在一年之後,覺得創作動力枯竭,覺得生活不愉快,覺得被網紅身份鎖死的狀態太不舒服了,你可以宣布在訂閱到期那天不再生產新的訂閱。
但是如果是一個滾動的訂閱方式的話,其實就意味着這幫人到死就得寫。哪怕你每天都喝瓊漿玉液,有句話說「一個不能離開的天堂就是地獄」,可能這對於大部分「網紅」來說都是心有戚戚焉。
今天如果你已經開始成為一個網紅,或者想要立志當一個網紅,我的建議是:先想好我怎麼樣下船,然後再決定我到底要不要上船。
在整個羅輯思維發展過程當中,包括我們這段時間在孵化APP「得到」產品的過程中,我們有特別強烈的感受:內容生產本質上是時間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內容生產可以分為兩類:
「殺時間」——最為人們喜聞樂見,離錢最近的一類,用戶希望更有趣、更嗨地來度過自己的時間。
「省時間」——同樣以時間為維度,你發現在內容生產上還有一條路:當大家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怎麼在最短的單位時間內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識。
任何占用時間的行為都是彼此之間有相互競爭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殺時間」還是「省時間」是兩條不同的路。
現在從事「省時間」的內容生產者比較少,因為這條線看起來錢少,但是就整個內容生產來說,我自己覺得就是這樣一段話「過去是要解決人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現在解決的是世界向你呼嘯而來」。
每天一睜眼把微信一激活,整個世界呼嘯而來,所有的信息、所有的選擇、所有的問題推到你的面前。
在這種情況下,「省時間」這個維度上,出現了一個機會,那就是整個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人已經成為了世界的中心,每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
羅胖經常舉例,當他站在辦公室裡面,掏出手機來,就覺得自己比路易十三還牛。只要打開幾個APP,你就知道周邊有好幾百個廚子在等着為你做飯,好幾千輛專車司機等着你叫車出行。也有像PAPI醬這樣的「弄臣」,隨時準備好了零成本來給你講笑話,逗陛下笑一笑。
羅輯思維在做什麼呢?其實我們想做的是,如果皇上有了御膳房,也有了暢音閣。作為一個有上進心的皇上,您還需不需要翰林院?偶爾是不是也作作詩,是不是研究歷史,探討點大事兒?
「得到」這個產品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如果有一天,作為網紅概念上的「羅胖」這個人消散了,我覺得是「得到」這個產品真正的成功。
很多人在講羅輯思維孵化了一個APP叫「得到」,不是這樣的,「得到」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羅輯思維只是它的一個MVP。
可能最多不超過一年,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羅輯思維的內容,只是「得到」上的其中之一而已,它會和《李翔商業內參》、《雪楓音樂會》會站在一起,為大家共同組成一個翰林院,來為我們的用戶,來為每一個「君王」來提供服務。
「得到」的訂閱服務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聚合內容,然後完全強化人格的追隨,199塊錢一年。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位「素人」的成績是怎麼取得的?
《李翔商業內參》:
中國的內容消費者
真的被忽略很久了
《李翔商業內參》是我們重點推薦的第一個產品,李翔在財經記者圈裡是非常有名的。但事實上對於公眾來說,他完全是素人,李翔本人非常低調。
這個產品,我們推廣24小時之後,訂閱達到了3萬份,聽起來這個數不是特別的大。但當時「得到」APP本身只有不到200萬的下載用戶,所以大家就知道這裡面的付費率是什麼樣的水平。
《李翔商業內參》是我們磨的時間非常長的產品。去年籌備羅輯思維「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邀請李翔跟我們客座籌劃。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問他,整個平面媒體都這樣一個德性了,你為什麼還這麼認真的,一期一期地出雜誌。
從去年11月一直到今年春節,我們都在聊一件事,就是勸李翔辭職。後來春節的時候,我們終於說服了他,說純粹內容服務確實是有機會的,但是不一定要在傳統紙媒這個介質上來提供,你願不願意在一個更寬鬆的環境裡面做這件事情。
春節後,李翔開始打磨這個產品,一開始叫過很多名字,差不多四五月份,我們才定出來「內參」這個概念,場景很簡單:把每位用戶視為一個重要領導,領導時間很有限,領導脾氣很暴躁,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給他一個內容,讓領導不把這張紙扔到你面前來,找到這個感覺就對了。
6月5號產品上線,那是李翔選的日子,因為那天是亞當·斯密和凱恩斯兩個人的生日,他還是一個非常有情懷的人,雖然用戶支付的是非常輕的價格,一天五毛錢,但仍然希望能夠給用戶有一個宏大的歷史感:每個人是在一個宏大的時代裡面生存,在做出判斷和觀察。
這當中產生了第三個經驗,平時一定要多交朋友。比如馬雲親自為李翔錄了60秒。
這裡面還有一個特別好玩的事情,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服務姿態,什麼是以用戶為中心?
產品上線之前,李翔白白生產了一個多月的內容,每天出品,就是來磨團隊持續的生產能力。但我們總覺得哪裡不對,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是這個東西沒有應用場景。
看完合上手機第一時間幹什麼,那個場景會發生什麼事呢?其實最常見的可能是,剛在洗手間把這條看完,出門的時候就跟隔壁屋的小王吹個牛逼,所以你在給他提供重要的談資。
怎麼能讓他知道這是談資呢?想不出別的轍來,於是我們找到了特別土,但是事實證明極端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打標籤。
在《李翔商業內參》每天的十條內容下,都有不同的標籤,比如有的叫「可以寫在PPT里」,有的標籤叫「可作為吹牛逼談資」,我個人最喜歡的標籤就是「可(顯得)有思想」。我們發現居然有很多用戶覺得很滿意。
其實中國的內容消費者真的被忽略很久了,過去,內容消費一直以內容創作者為中心,我們覺得說唱歌、跳舞的叫藝術家,寫字的叫作家,感覺地位是高於內容消費者的,沒什麼人以服務的角度來為內容消費者提供一個小小的標籤。
對用戶來說,最嗨的是兩個部分,第一,你又為內容打了什麼標籤;第二,每一條內容底下有李翔自己的評論。
我自己也是《李翔商業內參》的用戶,經常會直接拉到下面去看評論,因為我覺得每天評論裡面都有巨大的信息增量,甚至很多時候,評論對內容是特別有價值的補充,這就產生了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極其良性的互動。
這時候,有一個最根本,但是很多內容生產者過去不願意承認的真理——錢是最好的朋友,錢也是最好的標準,哪怕他僅僅付出了一天五毛錢,他會嚴肅地對待他自己的選擇和自己發出的每一條評論,這才會促使內容的創作往更好的內容去發展。
《雪楓音樂會》
測試階段表現最好的產品
《雪楓音樂會》是在48小時訂閱了2萬份,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對比,目前中國最好的古典音樂雜誌叫《愛樂》,它的發行量不到1萬份。上線四天,《雪楓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古典音樂雜誌,絕對的小眾內容走出了一個大數字。
劉雪楓是真格基金徐小平老師介紹給我的一個朋友。當時,小平老師說一定要介紹一個人給我認識。我說為什麼?他說,因為他曾經得過抑鬱症,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劉雪楓默默給他一個ipod,把12000多首古典音樂進行了特別專業的分類和目錄的編寫,托朋友帶給了美國的徐小平,他說一直到今天,這個ipod他還帶在身邊。
我和羅胖聽完這個故事,覺得這裡面隱隱然有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事情可以做。
認識後我們開始聊,劉雪楓老師一輩子想做一個古典音樂普及的事情,但是花了很多時間,他覺得效果都不是好,徐老師也覺得效果不好。
後來羅胖一拍大腿說,得了,雪楓老師,咱們甭聊別的了,就干一件事,你願不願意給大量的根本沒有接觸過古典音樂的普通用戶,每天早晨陪着他們吃早飯,給他們開一場音樂會?每天內容的時間不準超過15分鐘,因為大量的北上廣深的消費者沒有超過15分鐘的時間可以吃早飯,這個能不能做到?
那就意味着跟所有古典音樂的推廣是不一樣,你不能給大家聽整個樂章,你每天只能節選出來某一個領域最華彩的一部分,再加上你的解讀和知識的服務,然後提供給用戶15分鐘,陪他們吃早飯。每天早餐桌上開個音樂會,仍然是每天五毛錢。
後來劉雪楓說我試試,光樣稿可能就有二三十版。當時我們都咬牙說,這麼一個老知識分子差不多行了,後來他自己說不行。不行的原因很簡單,為什麼中國古典音樂這麼多人努力推廣,到今天沒有起色,因為它是圈子文化,大家認為懂這事很重要。
後來雪楓老師找到了心法,很簡單,懂,不重要。音樂是個生理享受,不是所謂的精神享受,也不是高雅不高雅的問題,它就是提供那些能觸發你的生理反應的東西,在語言、文字、邏輯思維不能觸達的大腦區域,用聲音、旋律來觸達。
經過兩個月的籌備,《雪楓音樂會》上線,第一天成績非常好,第二天也有非常好的趨勢,我個人對這個成績非常高興,因為我看到我們迅速壘起了護城河,幫助劉雪楓建立特別垂直的社群。
告訴大家裡面最讓我感動的一條評論,是一個剛生完孩子的媽媽寫的,因為她家裡的住宅環境很小,生完孩子之後特別忙,又得把她的公公婆婆接過來一起生活,照顧孩子,她自己覺得特別焦慮,因為有大量的衝突和生活壓力,她產後抑鬱了。
後來有一天,她聽到羅胖在推薦《雪楓音樂會》就定了。之後,她特別感謝劉雪楓,她跟家裡所有人說,這是花錢買的特別好聽的音樂,每天晚飯後家裡放這個音樂,能不能彼此承諾一件事,大家都安安靜靜聆聽。她說全家只有這15分鐘是一天當中最安靜的,是每個人都很柔和的15分鐘,她覺得這15分鐘幸福感爆棚了。
就是這麼一個留言,跟劉雪楓老師一起看,我當時特別感動。我就說,做一個古典音樂的普及者可能是你的最高榮譽。把一個有錢的古典音樂收藏家帶到維也納去,這都不牛逼,最牛逼的就是在一個普通人最焦慮的時候,你用你的音樂服務,給了她安慰,這特別了不起,這是我們所稱的內容服務或知識服務。
付費內容的四點心法
人格化、高頻化、功能化和服務化
最後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在運行這些產品的過程當中,形成的一些最簡單的心法。
第一個,人格化。付費的前提是人格化,沒有人格化絕對不可能形成付費。
第二個,高頻化。除了訂閱產品,我們還賣過一個小奇蹟,就是華興的研究報告,他們跑到我們這兒做調研,我們說你這報告跟誰看?他說給KA看,我特奇怪什麼叫KA,他們說像真格基金,這些基金經理、投資人、二級市場的分析師。
我問你們怎麼給他們看?基本上都是免費的,但是只有極少數人看。我說為什麼要這樣?這麼好的研究報告為什麼不給普通人看?他們覺得普通人不關心。
我說不對,我說如果從知識服務心法出發,普通人仍然會關心,只是,過去大家是圈子文化,沒有打破壁壘,所以我們就把報告的獨家權買下來,其實是買下來我們的用戶可以搶先看七天,第一天就賣了11000份,寫報告的人一下成了分析師領域的網紅了。
後來我跟他說,不要老憋着幹個大的,過去的投資機構很高大上,一定干大的產品,我說不需要,你可以用非常高頻的方式,慢慢把大服務拆成小服務。
像《李翔商業內參》,大家沒覺得它是二百塊錢,是一天5毛;《雪楓音樂會》,一個古典音樂的服務,一天5毛,值不值?所以高頻,持續的內容生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功能化。功能化不是技能化,而是說給用戶一個明確的預期管理,這點特別建議大家向教育產業學習。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我們面臨巨大的機會,是互聯網把教育、出版、傳媒這三件事情的壁壘打破了。
第四,服務化。一定要用服務的姿態給你的用戶提供某一個領域特定的服務,沒有服務特徵的產品也是沒有辦法收到錢的。[5]
李天田在這,帥哥們看過來
初識天田,是去年在編輯領教工坊的《鵠》內刊時。那期做職業化專刊,肖老師推薦了天田的《贏在中層》叢書。還記得他當時跟我說,你可以去找李天田的文章,寫中層經理的問題極有水準,人很年輕,但文章沒有毛刺,是個奇才。當時這套書的文章在網上還真不好找,但天田的個人簡介卻足夠醒目:17歲高中畢業本來準備出國,結果突發奇想地跑到廣告公司做了助理小妹,一年後因公司業務成了劉永好的顧問,19歲成了該公司總經理,當總經理後接的第一個諮詢項目是給伊利做戰略規劃。目瞪口呆有木有,於是乎,我開始好奇這個被肖老師稱為「奇才」的女子到底長什麼樣。
去年8月,我們主辦第二屆企業家私人董事會年會,肖老師告訴我天田答應做領教,會來參加。對於諮詢師而言,天田是真真的年輕貌美,柔順蓬鬆的短髮,寶藍色上衣配半身黑裙,笑容明媚又恰到好處,說話不多,但乾淨溫和,沒有會引起女同胞敵意的嗲氣,頓時我就好感爆棚了……(如果是女生,你能明白不嗲是多麼難得的好品質對嗎)
再後來,就是天田和羅胖、吳聲神速建組了。他們在一起玩羅輯思維,也在一起帶了一個互聯網小組——領教工坊1307組。據我的好基友、1307組大董秘趙敏雅的描述,這個小組群里每天都是雞飛狗跳,不得安生,一浪還有一浪浪。傳統行業的老闆們要擁抱互聯網,那熱情、那幹勁,真是要感天動地了呢。
加入羅輯思維以後的天田變得越來越忙碌,我今天為了找資料還特意去翻了她的新浪微博,發現她變忙後的一個巨大好處是,更瘦更美了(咩哈哈)。而不變的一點是,照樣風生水起地在各種玩法和姿勢間隨便切換。真是神奇,一個需要經常在公司工作到半夜12點的人,居然也毫不耽誤發美食、發美景、發嬉笑玩樂、發美照的時間。稍微對比一下自己,頓時就不好了。對了,這裡插播一句,天田的江湖上稱號是「脫不花」,大家盡可百度之,她將為你展示神馬叫做好玩、時髦又Smart。
肖老師在和企業家交流時,經常提到社會學的結構洞理論,所謂結構洞,就是社會網絡中的某一個體和其他一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繫,但其他一些個體互相之間不發生直接聯繫。這種個體無直接聯繫或關係間斷的現象,就是結構洞。能夠將兩個無直接聯繫的個體聯繫起來的聯結者將占據信息優勢,天時地利人和。天田,無疑就是這樣的聯結者。
在《公司的壞話》中,天田說自己是一個收錢提問題的諮詢顧問;在微信簽名里,天田定義自己是小一輩無產階級人話翻譯家。在我們眼裡,她是肖老師口中的「管理小魔女」,是企業家口中「不知道從哪裡蹦出來的李天田」,是張明晶口中「傲嬌不服、好奇善良、甜美文藝的複合脫不花」,更是一個打通了任督二脈的聯結者,能夠在各類人群之間遊刃有餘。在領教中,她是才華橫溢、勤奮好學的新貴,既對管理理論研究至深,也對企業了解深入肌理;在企業家裡,她是當面說「壞話」、死磕真問題的非典型諮詢顧問,既理解傳統行業的痛處,又熟稔互聯網的新玩法;在員工眼裡,她又變成可以和90後一起愉快玩耍的脫不花,既高大上,又無節操。
我好想總結,她,就是一個傳奇。但是我知道這樣說你們會不好,所以我決定這樣來結尾:她,就是李天田。想見她,來年會。單身、帥氣、高挑者優先,順便連接一下天田和她的良人咯。 [6]
視頻
羅輯思維CEO李天田 《與時間結盟-知識類內容創業的路與坑》下
視頻
ASK VC |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合伙人李天田 DREAM:企業軟實力的起點
參考資料
- ↑ 個人簡歷網
- ↑ 脫不花妹妹資料 ,虎嗅網 . [2017-3-7]
- ↑ 羅振宇背後的女人:17歲創業 19歲當董事長, 網易 . [2017-3-7]
- ↑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李天田:這3種人 要不惜代價「屯貨」 ,搜狐, 2015-09-18
- ↑ 羅輯思維CEO脫不花:如何愉快地「殺死「網紅?,前瞻網, 2016-07-14
- ↑ 李天田在這,帥哥們看過來,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