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孟

增加 1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李孟]]''' <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804/31335.html 李孟的故事],2018-4-4</ref> (li meng)(1255-1321),字道复,号秋谷,元代中叶政治家。[[后唐]]皇室沙陀贵族后裔。先世居[[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祖父昌祚,任金潞州税务同监,归降蒙古,授潞州招抚使,佩银符①。父唐(1226-1306),通蒙古语,从军于秦、陇,1248 年,以才能被兴元行省夹谷龙古带辟为掾,自此,长期在汉中担任幕僚职务,遂迁居[[汉中]],至元八年(1271)退职家居。 
== 人物轶事 ==
=== 仁宗潜邸,文学侍臣===
'''李孟'''自幼力学,博闻强记,通贯经史,善文章,常纵论古今治乱兴衰之故,有志用世。当时科举尚未恢复,读书人谋求官职的主要途径是担任吏员,李孟不愿由吏途出仕,于是在家开馆教授生徒,来学者甚多,声名益著,前辈名士大夫如商挺、王博文、刘宣、[[魏初]]过汉中,皆与交往。至元十九年,随父居四川(时李唐当就任四川行省幕职),行省拟辟为掾,辟为晋原县主簿,皆辞不就。时值权臣阿合马被杀,主张行汉法的皇太子真金得以真正参决朝政,支持新任[[中书右丞相和礼霍孙]]改革[[阿合马]]专权时的弊政,起用儒臣;二十年,刑部尚书崔彧又奏[[陈时政]]十八事,中有广开言路,多选正人,以及博访耆儒硕望,以重翰林之选等条,被世祖采纳,诏命[[中书省]]、[[御史台]]商议施行。朝政出现了革新气象。李孟以为施展其学识才能的时机已到,乃赴京师,受到行中书右丞杨[[吉丁]]器重,推荐给真金,召见于东宫,未及擢用而真金死(至元二十二年),杨吉丁延请为家塾师①。翰林诸名公尝识其才,呈请中书省授以馆阁之职,但铨曹却拟为[[梓潼县]]主簿,不受。二十三年,李唐出任夔府路(治今四川奉节)总管府经历,孟离京赴夔府省亲。二十八年,随父还居汉中。
当政才数月,李孟便请辞平章职,仁宗不允,谓"朕在位,必卿在中书,朕与卿相与[[终始]]。"至大四年闰七月,加封秦国公,命装潢其画像,填金刻匾,摹前赐号及亲署,令文臣作序、赞于其下。对一个布衣出身的汉族儒臣来说,可谓备极荣宠。然而,半年后,[[皇庆]]元年(1312)正月,李孟即告假归葬其父母于上党,虽仁宗嘱其事毕速还,却延宕至十二月(三月葬事已毕)方回京,并坚请辞政务,终于获准解除平章政事实职,保留原职衔、爵位,留任[[翰林学士]]承旨。皇庆二年夏,又缴还秦国公印绶。为什么李孟正当君臣相得之际却一再请求辞去相职?时人张养浩说是"公自以布衣致此,惧弗克任。"①实际上应有更深一层原因。对李孟的改革,"贵戚近臣恶其不利于已",只是碍于有仁宗支持,不敢公然反对,但朝中还存在着以皇太后答己及其宠臣、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为首的另一强大守旧势力。他们处处掣肘新政,[[反其道而行之]]。至大四年十一月,李孟奏报了严重的财政状况:"今每岁支钞六百余万锭,又土木营缮百余处,计用数百万锭,内降旨赏赐复用三百余万锭,北边军需又六七百万锭。今帑藏见贮止十一万锭,若此安能周给!自今不急浮费,宜悉停罢。"指出营缮、赏赐仍为巨大支出。十二月,中书省臣奏:"今官未及考,或无故更代,或躐等进阶,僭受国公、丞相等职,诸司已裁而复置者有之。今春以内降旨除官千余人,其中欺伪,岂能悉知!坏乱选法,莫此为甚。"可见财政和官制方面的改革受到干扰(尤以"内降旨"为甚),并不顺利;反对新政的贵戚近臣有太后为之奥援,不能不使无"根脚"汉人李孟深感处境艰危。这从他的《偶成》诗(疑作于归乡葬亲期间)中可以看出:
== 日午山中道,停骖进步难,碱侵苔径滑,风吹毳袍寒 ==
[[匡国]]终无补,全身尚未安。一尊茅店酒,强饮不成欢。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元朝军政人物]]  
60,9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