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敦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敦白

来自 凤凰网的图片

李敦白 (Sidney Rittenberg ,1921年8月14日-2019年8月24日),犹太裔美国学者,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一个犹太家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敦白 [1]

外文名称 Sidney Rittenberg

国籍

美国

民族 犹太人

出生日期 1921年8月14日

逝世日期 2019年8月24日

职业 学者

出生地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

人物简介

李敦白(1921-),英文名Sidney·Rittenberg;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一个犹太家庭,青年时期即加入美国共产党;1942年参军,被派往斯坦福美军语言学校学习中文(老师中有张学良之女儿张闾瑛和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1945年夏,随军派往中国,负责处理美军和中国民间事务;战后继续留在中国,经宋庆龄介绍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后前往张家口协助新华广播电台开办英语广播。

1946年到延安,任新华总社英语专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苏联任报纸编辑的斯特朗被指控为间谍,被投入监狱,期间第一任中国妻子与他离婚;1953年,斯大林死后被释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外国专家,与王玉琳结识,1956年结婚。

"文化大革命"期间,表现得非常激进,1967年他成为"白求恩-延安造反团"头目,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掌权;同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文章《中国文化大革命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的航道》;4月10日,他作为外国人代表在清华大学批斗王光美。

1967年9月,被划为"五·一六分子",1968年2月被逮捕入狱,直至1977年11月他才被释放并平反;1979年回到美国度假,并为《纽约时报》撰文,1980年携家人离开中国;他与妻子王玉琳育有有三子一女。

早年经历

李敦白,1921年8月14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市的一个名门望族,英文姓名是SidneyRittenberg(中译为悉尼·里滕伯格)。

他从小就"离经叛道",17岁时开始参加工会和学生运动,支持黑人解放斗争,19岁就成为一名美国共产党党员。

1942年,当时还叫里滕伯格的李敦白应征入伍。根据当时美国的有关规定,他入伍以后不得不脱离了党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当局调他去学习日文,这让他十分恐慌。他想,日本肯定会战败,美军可能长期驻扎在那里。而中国是美国的盟国,胜利以后,自己就可以很快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坚决要求去学习中文,并得到同意。

1943年,他被调到斯坦福大学陆军语言学校学习中文--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念之差"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且在中国一待就是35年。

远赴中国

1945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个月,李敦白和他的战友们乘坐一架美军运输机,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起飞,飞越了长约800公里的"驼峰航线"来到了中国的西南重镇--云南省昆明市。

他被分配到昆明美军军法处赔偿损失部担任中文专员,专门负责调查美军在当地的违法行为以及当地的中国人向美国军方索赔的案件。

在这里,开明书店的老板给他取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李敦白,这个名字就是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字中间加了个"敦"字,代表正直,而且与"Rittenberg"谐音。

李敦白经办的第一个案件是一个12岁女孩的死亡案。这个案件的受害者名叫李木仙,是黄包车夫李瑞山的女儿,肇事者是一名美国空军上士。案件的原委是这样的:据后来这位美国空军上士在供词中说,他在肇事的前夜借了一辆军用卡车,开到城里去"寻花问柳",错过了回营地的时间,于是索性灌了两杯烈酒壮胆开车回营地。在经过李木仙家所在的巷子里,李木仙正在踢毽子。这个美军空军上士见状,就想吓唬这个女孩来找点刺激。于是,他把车故意擦着小女孩的身边开过去,没想到把她撞死了,接着迅速逃离了现场。案子发生后,李木仙的母亲受不了这个刺激,精神崩溃并于一段时间后就去世了。李瑞山通过甲长、保长将索赔的要求送到了美国军部。经过多方交涉,最后赔偿费是26美元,但由于甲长、保长等中间人的盘剥,到李瑞山手上的只有8美元……

心态改变

一条人命只值8美元!这对于崇尚人权高于一切的美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案件对李敦白触动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一定程度上正因为此事他才留在了中国。

李敦白的这份工作,使他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民,渐渐看出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和黑暗的统治,更对传说中廉洁并且充满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学好中文,李敦白经常找街头的报童购买中国报刊杂志。这位没有了党籍的美国共产党员,很喜欢阅读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此后他还结交了中共地下党员。

此后,李敦白常常利用美军的身份,替地下党朋友购买一些紧俏的商品,甚至用美军的吉普车,把上了国民党反动派"黑名单"的地下党员转移到城外,使他们脱离了险境。

1945年11月,在昆明的美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准备复员回国了。可此时的李敦白由于与地下党员的频繁接触而一改初衷,"当时我学了一年中文,刚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国家,完全被中国迷住了,"李敦白后来回忆当初的真实想法时说,"不论是共产党、国民党,工人或是教授,城里人还是农民,我都可以接触。未来有那么多精彩的世界等待我去开启。"他想留在中国,并渴望能到延安去看一看。

为了避免退伍回国,他想方设法调赴上海的美军陆军总部工作。经昆明地下党员的介绍,他和上海的地下党"接上了头",并认识了宋庆龄。不久,通过宋庆龄的介绍,李敦白成为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华办事处的救济观察员,任务是把救济粮食送往受灾地区,包括解放区--他非常高兴,因为从此他"脱离"了美国军队。

提供情报

1946年是中国风云变幻的年代,内战随时都有可能一触即发。是年春,李敦白奉命押运救济粮食到湖北省境内的中原解放区。当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将李先念率领的6万共产党军队重重包围在以大悟县的宣化店为中心、方圆只有两百里的狭窄区域。这个任务让李敦白喜不自禁,因为他正一直想找机会亲眼一睹解放区的景象。但是,救济善后总署的官员在行前对他说的一番话却在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位官员对他说:"你去了以后,要注意收集共产党的情报。"他回想起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后的这段日子,确实发现身边的同事大多有从事情报工作的经历。

李敦白到达中原解放区的首府--宣化店后,在这个被国民党军封锁的贫穷的地方看到了和国民党统治区截然不同的情形,这里没有死尸,没有娼妓,甚至没有乞丐。在共产党的组织下,当地农民通过公开讨论决定救济粮食的分配。

在这里,李敦白还结识了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等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工作之余,李敦白经常到王树声的驻地找王树声聊天,时间一长,竟被王树声的那种身陷敌军重围而不惊、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乐观情绪所感染。

正当李敦白的工作刚刚结束,他得知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国民党代表王天鸣、美方代表白鲁德组成的军事停战三人小组即将要到宣化店进行"和平调处"的消息。

说来也巧,国、共、美三方代表到达不久,李敦白就在厕所里碰到了白鲁德,白鲁德把李敦白当作了"自己人", 毫不隐讳地警告他不要在此久留:"我可以告诉你会发生什么事,这里的人将会被消灭掉。我刚从东北回来,那里的共军是政府军的十倍,政府军不可能获胜。但是政府军在这里却占上风,所以我们决定让他们歼灭此地的共军。"白鲁德的话让李敦白很是诧异,同时也让他看清了美国政策的本质。

李敦白打定主意,决定把这个情报透露给李先念。 当天晚上,国、共、美三方代表举行第一次会议。在这里,李敦白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周恩来,并被周恩来的精彩演讲所折服。散会后在回住地的路上,巧遇周恩来和李先念。李先念把李敦白介绍给周恩来:"这是我们的美国朋友,李敦白。"周恩来握着李敦白的手说:"我在会场上看到你,你给我的掌声比给其他人的都热烈得多。这样做不够明智。他们会注意到你的反应,等你回到国统区后工作便没那么容易了。你应该更加谨慎才是。"李敦白惊诧于周恩来的洞察力,不禁问周恩来,大厅里那样昏暗,他怎么会看到了他,为什么又要对一个落单的美国人如此注意呢?周恩来回答说:"照顾国际友人是我们的工作,我现在很忙,以后有机会到南京去见面吧。"

在送别周恩来后,李敦白把白鲁德的话转告给李先念:"我说的一点儿都不假,而且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商量,只能当机立断,向你报告。"李先念感到他是真诚的,向他表示感谢,笑了笑说:"好啊,你算什么美国观察员,把情报泄露给我们。"虽然李先念率领的部队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但李敦白的情报让他们更坚定了这一点。

对于李敦白对革命的这次贡献,李先念一直念念不忘。

军事停战三人小组签订了制止中原内战的《汉口协议》。但是,由于蒋介石铁了心要打内战,中原的战火已经不可避免。李先念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战略转移,史称"中原突围",全面内战的第一枪就此打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