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寬專欄 甜城有個「鐵拐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專欄 甜城有個「鐵拐孫」》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景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專欄 甜城有個「鐵拐孫」
我的家鄉肇東,老名叫甜草崗,人們親切地稱為甜城,是天鵝項下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裡有廣袤的大草原、肥沃的黑土地,美麗的松花江從它身上潺潺流過。這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傑地靈,出過作家、劇作家、詩人、畫家、航天專家,還有全國勞模,就連弱勢群體殘疾人中也出了一位詩人、慈善家、2019年度感動肇東人物助殘模範,他就是肇東市殘疾人愛心互助會會長孫根成,甜城殘疾人親切地稱他為「鐵拐孫」。今年9月1日我有幸採訪了他。
我採訪他,是出於晚年不甘寂寞,拿起久不寫戲的筆寫散文,從中尋找樂趣,說白了,就是玩。家族親人、同學、朋友都寫遍了,便向外擴展。偶然想起他,又不十分了解,只是見過幾次面,並沒有仔細攀談過,只知道他拄着雙拐在做助殘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殘疾人有困難都來找他幫助,他對待他們像自己的家人一樣,和風細雨,熱心幫助,而且還寫了幾千首詩歌,前不久還舉辦了孫根成詩歌朗誦會,是名副其實的詩人。於是,便萌生了採訪他的想法。
他聽說我要採訪,親自冒雨坐車來接我。到了他的辦公室,他非讓我坐在他的皮椅上,為我泡茶,然後坐在我的左側,像小學生一樣,恭恭敬敬接受我的採訪。我雖然七十二歲,雙側耳聾,但我戴着助聽器,精氣神還滿夠用。他已經五十九歲了,拄着鋁鎂合金雙拐,行動頗為不便,還要為我做這做那,周到熱情,這讓我十分感動和不安。
他相當健談,我聽着他談走過的五十九年坎坷的人生之路,多次熱淚盈眶。面對這位毅力無比堅強的殘疾人,有着慈悲情懷、詩意人生的大寫之人,我對自己來採訪的初衷就是玩而感到汗顏。 一位拄雙拐拿着低保的殘疾人,堅持在助殘事業上奔波了二十餘年,這樣的人甜城能有幾人?
一位資深的老慈善家來肇東暗訪、考察他,最終認定了他的人品和能力,他的助殘團隊中那些不留姓名的企業家、慈善家將收入的二十之一拿出來做慈善,捐款、捐物二十餘年,他沒有動過一分錢,沒有將一件物品據為己有,這樣的人甜城能有幾人? 他和他的團隊把千餘名殘疾人從貧困的泥沼中拉出來,根據國家助殘政策,為他們免費繳納社保,解決了他們的生存難題,這樣的人甜城能有幾人?
我決定不寫散文,要寫一篇報告文學,把孫根成的事跡不虛構,不誇張,原原本本地寫出來,獻給我親愛的讀者,讓更多的人認識他,了解他,以他為鏡,照一照自己的靈魂,讓我們像他一樣高尚的活着。
一
孫根成1962年3月22日出生於肇東城裡,父親孫本清是一糧庫的搬運工,整天扛麻袋,上跳板。母親李秀蘭沒有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他有個哥哥,兩個弟弟,兩個妹妹。他出生十個月就會走路,滿地蹦躂,十分可愛,到了第十四個月突然發燒,父母以為是感冒,吃幾片藥就會好的,誰知高燒退了之後,他的兩腿像麵條一般,到醫院診斷,患了小兒麻痹症,對於這個生活拮据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他的父母沒有放棄給他治療。在預留了起碼夠生存的生活費,其餘的錢都花在給他治病上了。媽媽抱着他,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幾乎跑遍了全國治療小兒麻痹症的專科醫院,都沒有治好。他的童年是在媽媽的懷抱里度過的,當媽媽為了這個家需要干許多活時,他就在地上爬行。
7歲那年夏天,小根成看鄰居家比他大一兩歲的孩子由家長領着到就近的新風小學校去報名上學,他就央求媽媽也領他去報名。媽媽不願意傷他的心,推說他還小,他扯着媽媽的衣襟,去嘛去嘛的央告。媽媽沒轍了,只好背着他,拿着戶口本去報名。校園裡孩子們跑着、跳着,讓趴在媽媽背上的小根成羨慕極了。負責招收新生的老師讓媽媽把小根成從背上放下來,他就坐在地上,沒等老師考他,他就從1數到100。老師對媽媽說,你的孩子挺聰明,可惜他不能走路,生活不能自理,學校不能收。小根成聽了,失望地哭了。
8歲,又去報名,還是拒收;9歲又去報名,仍然拒收。已經到11歲了,學習願望極強的小根成每天提前爬到學校,堅持在窗外聽課。女老師講課的聲音很清晰,也很圓潤,句句都落到了他的心坎上。有時下雨了,教室的窗戶關上了,他也不離開,努力地在雷聲、雨聲中辨別老師的講課聲,雨水把他渾身澆透了,他像一尊雕像,聚精會神,專注地傾聽。雨水把他淋感冒了,回家媽媽給他熬碗薑湯,勸他別去聽課了,他堅定地搖搖頭,第二天繼續去聽課。兩個多月後,有一次,老師提問一個問題,全班同學沒有一個人能答上來。這時,窗外響起了童聲童氣的答案聲。老師走出來,把他背起來去找校長。「這個孩子我收了。」她就是羅慶范老師,校長聽了羅老師的述說,雖然同情,但他感到收下他非常麻煩,還要擔着風險,便搖頭了。羅老師向校長保證:這個孩子上學、放學都由我背着,在班裡出現一切問題都由我擔着。校長望着羅老師堅定的目光,這才勉強同意了。此時此刻,小根成激動得真想喊羅老師一聲「媽媽」……
懂事的小根成,上學、放學拒絕老師背他,也拒絕媽媽背他。上學時,他提前爬到教室;放學後,他趁老師不注意藏起來,看老師走了,他才爬回家。冬天上學,他在雪地上爬行。有一次放學下大雪,地上的積雪一尺多厚,沒等爬回家手腳凍僵了,多虧媽媽趕來接他,用雪給他搓手搓腳,這才緩過來。雨天上學,他在泥濘的地上爬行,有一次他滑到水溝里,是好心的過路人把他從水溝里拽出來,不顧他渾身是泥,把他背到了學校。羅老師流着眼淚替他洗手、洗臉,他帶着一身泥巴上課。課後,羅老師嚇唬他,你再拒絕大家的幫助,老師就不要你了,他這才不敢拒絕了。羅老師動員全班同學輪流背他上學、放學,甚至女同學也背他。大家愛護他,沒有一個同學嘲笑他、欺負他,瘦小的小根成在同學們友愛的脊背上成長。他也真爭氣,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是班裡的學習尖子。 小學沒畢業,比根成大四歲的哥哥孫東成背他到山東淄博張坊醫院就醫,資深的外科專家康應忠親自給他做手術,手術很成功。但是,他要站立起來,還需要進行艱難地站立練習。回到家,刀口痊癒後,他便開始練習站立,摔倒了,爬起來,再摔倒,再爬起來,一次次,磕破頭、手、胳膊、腿是必然的事。有一次,他的頭磕到磚牆上,一下休克了。當他醒來後,媽媽心疼了,流着淚,不讓他再練習。他說:爬行我是動物,站起來我才是人。媽媽,你讓我當動物,我就不活了。媽媽看他這樣決絕,便不再阻攔他了。身上摔破的傷疤還沒癒合,新傷口又結疤了。就這樣,經過半年的練習,他終於站立起來了。當他能夠拄着雙拐走路時,他流着眼淚喊出了一句話:我終於成為站立的人啦! 站立,對於一個正常的少年來說,並不感到新奇、稀奇,可是對於一個十幾年來一直都是爬行的殘疾少年來說,無疑是人生的一次轉折,一次飛躍!這是用汗水和血水換來的,他倍加珍惜、珍視。 二
李景寬向孫根成贈送自傳《我心空的星》 攝影\陳昭
小根成考上了肇東五中,拄着雙拐上學,別提有多高興了。由於他上山東治病,回家又練習站立,耽誤了課程,還沒有課本。這個學期只有半個月就放假了,他上課時,跟同桌看一本課本;放學向同學借課本,回家自學,上學時再把課本還回去,天天如是。半個月時間,他基本自學完了這個學期的課程,考試總分排在前幾名。老師和同學們震驚了,這個少年靠雙拐走出了人生的精彩還在後面。
他有個同學參軍回來探家,舉杯送行時,他當場即興賦詩:
明月灑清輝,
清輝照玉杯,
玉杯斟美酒,
美酒送君歸。
一個初中生,能夠寫出「頂針絮麻」的詩歌,實在是難能可貴。這首詩,被老校長劉文田先生看到了,非常賞識,從此,他的作文便由老校長親自批閱,寫的評語超過了他的作文字數,每次評語結尾,都寫着:「孤陋寡聞,閱後即付之一炬。」在老校長悉心輔導下,他的寫作能力得到了飛速提升。1978年,他寫了一篇作文《雪》,老校長給推薦到《語文報》上發表,這成了他的處女作。這不啻於在校園炸響的驚雷,他博得了全校師生的敬佩。
1980年,他考高中,是班級惟一一個考上省重點高中名校肇東一中的。當他拿着錄取通知書去一中報到時,卻遭到了拒收,認為他沒有培養價值。這個打擊是巨大的,無疑是宣判他此生是個「廢人」。他拄着雙拐走到空曠的野外,坐在草地上,沒有放聲大哭,只是默默地靜坐,頭上小鳥啁啾,身旁螞蚱蹦跳,野花綻放,大自然的萬物周而復始,按照自身的規律運行。大自然使他心裡亮堂了,他默默地發誓:等着吧,我要用實際行動證明,我不是「廢人」,我是可造之材、有用之才。他回到五中就讀高中,一個月後,五中變成職業高中,當時有兩個班,財會班和紡織班,他報名到財會班學習,學制兩年。
在兩年的學習期間,他課餘時間輔導三個同學學習高考課程,他們四人互相鼓舞,要在高考中拼出好成績,考上心儀的大學。等到他要參加考大學時,由於重度殘疾,他連初考的資格都被剝奪了。而他輔導的三個同學,都考上了大學。
命運,難道就這樣無情地對待一個品學兼優的殘疾青年嗎?
三
1982年,孫根成職高畢業了,省教委成人教育給肇東就業20個國營指標,通過考試錄取,108人參加考試,這次命運之神光顧了他,他一舉考中,是前20名中惟一一個男生。
勞動局局長周清林、黨委書記李德滿被他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對他說,肇東所有的用人單位你隨便挑。那一刻,他是多麼興奮啊!終於能夠自食其力了!他選擇了父親所在的肇東糧庫,當核算員。上班第一天,領導讓他業餘時間當老師講珠算,學員是職工中的核算員、統計員、司秤員、保管員等。除了教珠算,還普及文化課,語文、數學、近代史、黨史、「鄧選」。他講「鄧選」逐漸在肇東出了名,各單位紛紛接他去講課,他成了甜城的「香餑餑」。
那時,他的月工資40.5元。糧庫最忙的季節是秋糧接收,持續時間三個月。每天24小時連軸轉,糧庫現場設有18台秤,都是兩噸至三噸的大秤,每台秤兩人,他負責18台秤數據匯總。那時,沒有電腦,靠撥打算盤,並記錄在紙上,來不得半點馬虎。困了趁空閒眯一覺。食堂把飯菜送到身邊,忙得顧不上吃,往往需要反覆熱三四次。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把分內工作幹得十分出色。
糧庫有十幾個接班的後進青年,調皮搗蛋,打架鬥毆,有的甚至偷雞摸狗。其中有五人派出所要拘留,他拄着雙拐去派出所說情,要求先由他幫教,他改變不了再抓人。糧庫領導也非常支持他對後進青年做幫教工作。他把這十幾個青年拉進他的業餘文化普及班學習,講思想品德課,講優良傳統孝道,用古今孝道的故事來感化他們,用講道理擺事實來說服他們,並用他自己身殘志堅來引領他們,這十幾個青年慢慢地改變了,成了糧庫工人的骨幹。
1983年,張海迪的事跡通過報紙、電波傳送,全國家喻戶曉,她身殘志堅成了全國青年的學習楷模。孫根成也成了家鄉身殘志堅的典型。從1983年至1988年,每年的五四青年節,孫根成便被請到工人俱樂部,給青年工人們做演講,他的演講不拿稿,現身說法,生動、有趣,把深刻的道理融入親切、親和、感人肺腑的演講之中,深受廣大青年聽眾的歡迎。
1984年黑龍江省糧食廳李廳長得知他的事跡,親自來肇東糧庫看望他,送給他一支金筆,還鼓勵他一番。從此,他更加自覺地忘我工作。
1985年,孫根成上肇東電大中文系漢語言專業不脫產學習,單位給拿學費,每周六、周日學習。班級68人,他是班長。肇東教育界聲望極高的包銘、鐘聲二位老師非常賞識他,包銘老師每次給他作文寫評語,比他作文的字數還多。鐘聲老師把他的作文拿到全校當範文。
過去他遭遇坎坷時,沒有沉淪;如今,風光了,他沒有翹尾巴,仍然老老實實做人、做事。他要自強不息,要超過正常人,做個不但不給社會增加負擔,而且還要活出個樣來。此時,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他這樣一個殘疾青年,能找到可心的伴侶嗎?
四
1985年12月31日,經父親的同事介紹,孫根成認識了一位四肢健全、容貌出眾的漂亮姑娘譚蘭英。這位姑娘有眼光,經過幾次見面聊天,她對眼前這位身殘志堅、口才出眾、詩才難得、孝道善良的小伙深深地愛上了,不顧父母的反對,堅持來往。翌年春,譚蘭英偷着隻身從望奎農村來到肇東,住在城裡的親戚家。4月20日,她與心儀的孫根成喜結良緣。孫根成給了她未來生活的希望,給了她生活的情趣與浪漫,讓她感覺到,與他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一天,都是被倍加關愛和呵護的一天,所以,她感覺到跟根成在一起生活非常幸福。
有一年情人節,他給愛人寫了一首短詩: 我的愛 ——獻給愛妻 對你的愛 選擇用雙手 把你捧着 用一生的時間 溫情的注視 草叢芬芳 彩蝶飛舞 我不曾見 一朵花盛開 足以溫馨了我的鼻香 愛情的蜜語 有千言萬語 而我只有兩個字 愛你
譚蘭英的父母一直不接受這個殘疾的女婿,不讓他走進家門。直到小舅子要結婚,他給拿了彩禮錢,才讓他出席婚禮宴席。席上,有位老學究,還有位望奎縣中學語文老師,要他現場寫對聯,老學究出題:頭一天是姑娘,二天是媳婦,寫一副對聯。 孫根成從來沒有寫過楹聯,他略微思忖,用他的話說,「蒙出一聯」: 上聯:高樓閨閣書香女 下聯:寬廈洞房美婦人 那位語文老師說不錯,還主動解釋了一番。 老學究還不放過,又出題:廚房廚師做的菜餚如何?請用對聯回答。 孫根成張口就來: 上聯:高廚亞賽皇家宴 下聯:蟠桃王母涎香來
那位語文老師拍手擊節,讚不絕口,講了康熙舉辦千叟宴的故事,還講了王母娘娘舉辦蟠桃會,看着豐盛宴席,哈喇子流出來了,還大讚下聯中「涎」字用得妙。老學究也對這位殘疾小伙刮目相看了。
岳父岳母承認他以後,他不忌恨,還經常有回報,逢年過節家裡有什麼好嚼果,岳父家就有什麼好嚼果。岳父岳母逢人就講姑爺多麼有才。
有才不能當飯吃,那個年月吃供應糧,孫根成夫婦喜得一女一男,四口之家,只有孫根成有城市戶口,月領供應糧28斤,購買議價糧難買,又昂貴。他在糧庫掙得少,生活十分拮据。他立志靠雙手和智慧改變家庭貧困,走上富裕之路。1995年,他毅然地辭去了糧庫工作,下海經商。
商海深不可測,這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的殘疾青年來說,未來的前途不可預測。
五
李景寬向孫根成贈送小楷書法作品 攝影\陳昭
孫根成有頭腦,他看到了在肇東崛起的華潤金玉公司的商機,簽約當了原料代理商。他弟弟孫連成是金玉公司財務處處長,通過弟弟的關係,金玉公司子公司原料燃料公司總經理吳學友借給他十萬元。他僱人、僱車,在十幾個鄉鎮設玉米收購點,憑藉多年在糧庫工作的資源,做起了為金玉公司收購玉米的代理商。經過五年的創業打拚,站穩了腳跟,家庭生活也有了極大的改善。可是,好景不長,國家糧食改革,不允許個人經銷糧食。他只好從金玉公司退出來,下一步何去何從?這個關乎事業前途的根本性問題又嚴重地擺在了他的面前。
弟弟孫連成已在南方當了一家企業老總,身價過億。弟弟懇切地對他說,二哥,你就別硬逞強了,我在南方打拚,不能照料咱媽,你和二嫂把咱媽伺候好就行了,你們家生活的一切費用,都由我全部負責。而根成卻說,只有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水澆灌的果實,品嘗起來才甘甜,才味美。讓我在現實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是過寄生蟲的生活,我就成了廢人,無論從身體到精神,從思想到靈魂,變成一個無所事事、默默無為,成為靠別人施捨的高級乞丐。我需要你的愛,你的幫助,但絕不需要你的憐憫和施捨,我要用自己能力打拚的果實孝敬父母,供養兒女成人成才。同時,也堅實的奠定兒女心目中偉岸父親的形象。一番話,說得弟弟熱淚盈眶,向他伸出大拇指。
六
2013年,在副市長劉文杰的倡議下,孫根成在甜城創辦了殘疾人愛心互助會,出任會長。憑着他的人格魅力,很快聚集了許多願意互幫互助、願意做奉獻的殘疾人,聚集了許多有愛心的企業家和慈善家。 他的愛心助殘團隊越來越大,團隊的企業家、慈善家捐款捐物不留姓名,錢有人專管,還有人監管,錢到不了他手。每年支出的每一筆都公示、開會報告,審計非常嚴格。
他看到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死不起,活不起,在貧困線上掙扎,這正是他當年貧困時的現狀。他站出來成為他們愛心互助的發起人,愛心互助會就是自己互相幫助,百幫一,千幫一,抱團取暖。有的殘疾人突發疾病,沒錢醫治,互助會便借給他(她)錢,報銷後奉還。若患大病,發動廣大殘疾人自願募捐,錢不夠了,就找企業家捐助。殘疾人的孩子上不起大學,互助會捐助上學。二十多年來,共資助、捐助二三千人次,超三百萬。在扶貧攻堅戰中,冬季給農村特困戶每家捐一噸煤取暖。還從勞保商店買服裝,捐給農村殘疾人。
從2006年,他出任肇東市殘聯肢殘協會副主席,抓資助殘疾人工作。1989年他是肇東殘疾人委員,肇東只有三人,負責走訪、慰問、需求歸納整理、上報、解決。他兢兢業業,不辭辛苦。他說,每當幫助殘疾人解決了一件事,別提多開心,看到殘疾人兄弟姐妹露出笑臉,我比他們還開心。
現在,他在哈爾濱道里區、道外區、阿城區、肇東、宋站、安達、蘭西、青崗、海倫等地建立了11個工作室,負責給一級和二級的重度殘疾人免費繳納社保。
孫根成想殘疾人之所想,急殘疾人之所急,辦殘疾人難辦之事,創造性地做助殘事業。一個本身就是殘疾人,卻全身心地投入助殘事業,何等高尚!
七
孫根成的爸爸1932年出生,帶領妻子和三個孩子闖關東到達肇東,在一糧庫一直從事沒白日、沒黑夜,又異常勞累和艱苦的搬運工作。十冬臘月爸爸扛麻袋,順臉上的鬍鬚淌汗,都凍成了冰溜子。由於積勞成疾,1990年,58歲的父親患食道癌晚期,醫生告誡,必須馬上手術,否則就有生命危險,手術費需要幾千元錢。
當時,根成每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元錢,還要養四口之家,三弟正在上大學,四弟和兩個妹妹未成年。他到處籌集為爸爸手術的款項,結果到處碰壁。
情急之下,他找到了當時的糧庫書記張恩海,進了書記家的門,他就把雙拐扔掉,「撲通」倒地,正直身子,雙膝下跪,一邊說明情況,一邊痛哭流涕,跪求張書記伸出援手,拯救爸爸的生命。他說,我活到現在,只為父母下跪過,您是我第二個下跪的人,懇求您幫忙,如果爸爸不在了,媽媽和弟弟妹妹就沒法活了。您要能夠救助我家,您將是我們全家人的大恩人,我們沒齒不忘。張書記被他的異常舉動和感人肺腑的哭訴感動了,寫張字條,讓他第二天拿着到糧庫財會股,偷着借給他三千元錢,手術費用百分之九十報銷,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因此,爸爸順利的做了手術,並進行了多次化療和放療,療效顯著。被醫生判了「死刑」的爸爸,於2000年5月去世,多活了十年。有道是:男兒膝下有黃金,男子漢不會輕易給別人下跪的,除了父母和長輩。他說,我放下尊嚴下跪,換來了爸爸十年的生命,我覺得值了!
爸爸走了,媽媽撐起了這個家。在孫根成的心目中,媽媽平凡而偉大。她個子較矮,身體單薄。可是,她曾拉車到野外,跳進兩三米深的坑裡挖黃土,然後把土一鍬鍬扔上坑沿,裝上車,吃力地拉回家,又一塊一塊地脫坯,白手起家,蓋起了三間土坯房。每年秋季,媽媽都要到收割完的莊稼地里拾撿稻穀。他在《母親的髮絲》這首詩歌里深情地寫道: 少年的我 遠望着母親背上隆起的柴草 宛如一座晃動的高山
今年老媽媽89歲高齡,還能打麻將。晚年老媽媽一直住在孫根成家,根成的愛人特別孝順,沒跟婆婆紅過臉,每天堅持給婆婆洗腳。根成也經常給媽媽洗腳,他蹲不下,每次坐在地上,讓媽媽泡腳45分鐘,然後他給搓腳、按摩。 孫根成為了載着媽媽上周圍附近各地週遊,上公園進出方便,他買輛電瓶車,讓媽媽經常坐車外出遊玩,開心快樂。
孫根成夫婦對老人孝敬,身體力行,兒女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以父母為孝敬的榜樣,對奶奶尊敬有加,照料備至。如今,兩個兒女相繼大學畢業,都在南方某單位擔任重要職務。他們像爸爸一樣,為人善良,工作認真盡力,堅守做人的底線。每周無論怎樣忙,都必須跟奶奶視頻。
夫妻間幽默,你尊我讓,充滿歡樂。這一家,其樂融融,好不羨煞人也!
八
孫根成是詩人,早期詩作丟失了幾千首,現存兩千餘首。過去曾在《新青年》《三月風》《中國殘疾人》《中國盲人月刊》《遼寧青年》《肇東報》上發表了百餘首詩。
他的自由體詩,幾乎是信手拈來。今年8月24日,舉辦了孫根成詩歌朗誦會,朗讀者激情地朗讀了他的代表作《清明思父》,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 幾年前, 弟弟從南方帶回幾瓶精品茅台 我緊緊地收藏在家裡面 每頓都願斟上幾口的您 借着醉意才能緩解生活壓力的憂煩 有時您有些貪杯 還要遭到母親的阻攔 這幾瓶酒我捨不得喝 想再次把您約到我的夢裡面 咱爺倆相對而坐 我要為您一杯一杯的把盞 讓您一輩子沒有喝夠的酒 一次性舒爽地飲完 借着酒興央求您 把那重複得磨起耳繭的故事 再次縈繞在我的耳畔
這段詩,借着茅台,抒發對父親的深情懷念,把失父而痛徹心扉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極大地打動了廣大聽眾。 喜歡文學的人,特別是喜歡詩歌寫作的人,其情商必然甚高,經常沉浸在詩歌構築的詩意王國里,這樣的人不計較名利得失、物質追求,看中精神層面的陽光、雨露,身心必然快樂,格局大,心胸寬,悲天憫人,靈魂高尚。 深切地期望家鄉的「鐵拐孫」,助殘事業更加輝煌,詩意的人生更加寬廣,正如家鄉一位女詩人寫他的一篇散文說的那樣祝願「他把陽光灑向角角落落」……[1]
作者簡介
李景寬,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國家一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