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桥镇
李桥镇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南端,距北京市区20公里,镇域总面积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830人(2010年),下辖31个行政村。东依潮白河,西临首都国际机场,南接通州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顺通路、机场东路、六环高速路以及京承铁路等极大的方便了李桥镇与外界的交通联系。[1]
建制沿革
李桥镇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有村落沿河村、北河村。建于唐代的有南半壁店、后桥、临清。李家桥、沙浮始建于元朝,西大坨、西树行、王家场、郭庄、安里、小苏庄建于清朝,其余各村均于明代建村。
民国初年该镇为顺义县第四区。抗日战争时期曾属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第五区。
1945年8月-1946年2月仍属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第五区。
1946年2月-1949年4月属(东部)顺义县第五区。1949年4月,铁路以东地区属顺义县第五区,铁路以西部分村庄属顺义县第十区。
1956年撤区并乡,李家桥为中心乡,因驻地得名。
1958年8月成立李家桥人民公社,同年经北京市委命名为“中波友好人民公社”,1961年划出21个生产大队,析置沿河人民公社,因驻地得名。
1966年李家桥、沿河两公社合并称李家桥人民公社。
1975年初夏,复析置沿河人民公社,李家桥人民公社缩小为辖12个生产大队。
1983年8月4日废公社建乡,李家桥、沿河两乡辖域和驻地未变。
1990年2月28日李家桥改乡为镇。
1998年顺义区撤乡并镇,李桥镇、沿河乡合并,称李桥镇,辖31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镇政府下辖31个行政村:李家桥、英各庄、张辛庄、临清、半壁店、后桥、庄子营、洼子、头二营、三四营、西树行、西大坨、北河、沙浮、王家场、沿河、芦各庄、史庄、吴庄、富各庄、郭庄、南河、北桃园、南桃园、安里、苏庄、官庄、堡子、沮沟、北庄头、南庄头。[2]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李桥镇位于顺义区南端,距北京市区20公里,镇域总面积75平方公里,东依潮白河,西临首都国际机场,南接通州区。镇域内交通便捷,机场南线、六环高速、京平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京承铁路穿越延伸,机场东路、顺通路、龙塘路城市主干公路纵横交错。机场南线高速公路直达T3航站楼,从李桥步入航空港,是最快捷的通道。
地质地貌
李桥镇地处潮白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部高,南部低,海拔27—32米。土壤主要为湿潮土。潮白河自北向南流贯镇域东界,镇内有潮白河古道月牙河和引河,西部小中河纵贯镇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
人文环境
李桥镇常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非农业人口1万人,户籍户数16082户,流动人口3.5万,下辖31个行政村,两个社区。[3]
经济概况
在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打造绿色国际港的大背景下,以争创“首都文明镇”为载体,全力打造“绿色国际港靓丽码头”的新形象,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200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22。属地财税收入预计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500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社会经营性总资产达到76.5亿元,同比增加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同比增长8%以上。先后获得全国千强镇、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十佳乡镇”、“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首都环境优美镇”和市三级联创五个好党委等荣誉称号。
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调整、奥运场馆、特别是首都机场东扩、顺义国门商务区、首钢冷轧项目为李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李桥镇成为发展临空经济、现代制造业和城市延伸的重要结点。李桥镇将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建设。
全镇规划出1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并确立了三大发展区域:六环路以西紧邻T3航站楼的5.85平方公里规划为顺义新城29街区,为镇域西部建设高端三产聚集区提供了空间。中部2.56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作为临空经济产业带的生活服务配套版块区,用于建立高品质的房地产及旅游休闲、新型商业、体育健身等综合服务配套项目。东部依潮白河一带将依托潮白河综合整治,大力吸引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项目,建设以体育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区。
以首钢冷轧重大项目为重点,围绕“服务首钢、依托首钢、发展李桥”的战略思路,累计引进首钢及相关上下游企业7家,为区域发展增强了内在动力。李桥镇积极发挥频临国际航空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为航空配套企业及酒店、餐饮等类型企业提供发展机遇。自T3航站楼投入使用到2010年,全镇共引进与机场、航空相关配套企业40余家,酒店8家,其中包括总投资15亿元的希尔顿、朗豪2家五星级酒店以及投资2亿元的丰荣君华酒店;引进乐购特易购(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棒约翰餐饮发展有限公司等高端总部型外资企业4家。同时,结合国门商务区的启动,加快上规模、上水平项目的引进。依托围绕电子口岸数据处理中心的入驻,共引进北京东方中讯联合认证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神码计算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型企业5家。
高端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产业布局基础上的,是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李桥镇逐步将传统农业向宜农产业和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努力实施“弱化一产,加快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突出高端三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连年位居全区前列。[4]
社会事业
科技
李桥镇加快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区域科技资源整合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04年底,我镇共有各类型科技企业22家,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并完成3个市级火炬计划,1个星火计划和2个国家新产品项目。其中有专利技术的3家;通过环境体系认证的有4家;2家还是外资出口企业。2004年全年引进各类科技项目11个,组建科技科研生产联合体4家,引进科技人员180人。
健全和完善的科技管理、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进步,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整合农业资源,发挥农业资源的更大效益,一产项目向流通型、观光型、科技示范型进一步深化。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基地,利用现代化的传输方式(远程教育),解决农民实际技术问题。协调农业科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搞研究示范,形成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相互依托,联手开发的机制。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和科普讲座培训20余期,培训3000多人次,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镇共有各类科技人才1000人。其中:博士12人,工商管理硕士20人,本科生500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68人。科技人才的引进,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的同时也加速了企业科技创新。
教育
李桥镇现有中学2所,中心小学2所,在校学生5000余人。有镇中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近300人。全镇共有教职工近400人,其中专任教师385人。李桥镇各学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原则,用多种渠道不断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曾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集体,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高考、中考考生升学率在全区居领先地位。全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在保证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各学校先后对教学楼进行了装修,添置了高标准的教学设备,教育教学手段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镇狠抓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5%,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6%和100%,小学任课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达80%,中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达70%。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干部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文化
文化工作面向群众,加强引导,用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坚持深入开展“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和“十月金秋”等以宣传、歌颂“北京顺义·绿色国际港”和“李桥——绿色国际港靓丽码头”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镇建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大院23个,均包括图书室、健身器材、娱乐室、乒乓球、篮球等活动项目。镇内还活跃着秧歌、书画、器乐、演唱等10余支业余文化队伍。
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形式,为经济发展搭建展示和宣传的平台,努力创造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自2004年开始,连续2年举办顺义区“李桥保税中心”杯器乐大赛,参赛人次达360人,在全区反响热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卫生
在李桥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大力支持下,以创建国家卫生区、卫生镇和北京市卫生村活动为载体,全民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入千家万户。
不断加大卫生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镇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有中心院1个,医疗服务区10个。全镇全面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基础免疫接种率明显提高,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低于全市平均数。全镇80%以上的居民加入了合作医疗。
改厕改水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居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5]
旅游资源
镇内具有顺沿特菜基地、沿河高科技示范园区、后桥园区、海关园区四个特瓜特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