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正名 (1931年1月2日 - 2021年10月4日) 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专家[1]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李正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1年1月2日
上海市
逝世 2021年10月4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正名长期从事有机磷化学、无化害农药、新农药创制与品种开发及有机立体化学的教学和研究。

目录

人物经历

1931年1月2日,李正名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市

1949年,李正名进入美国南卡州Erskine大学化学系。

1952年,在密歇根大学就读。

1953年,毕业于美国欧斯金大学获学士学位。

1956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南开大学化学系讲师(1956年-1962年)。

1962-1979年,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专题组长、室主任、副教授。

1980-1982年,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82-1996年,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教授。

1987-1996年,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0年,担任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4年,担任南开大学化学院副院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担任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正名参与研制高效杀菌剂粉锈宁新合成工艺;对澳洲原始小蜂、槐与茶尺蠖和茄科植物超微量信息物质进行分离、鉴定与合成;创制超高效除草剂品种92825等有机农药,从理论上修改了国际上有关磺酰脲除草剂构效关系的部分结论;成功研究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不同立体构体对其物化性质、生物活性和反应性能的细微影响;对悉尼酮类、哒嗪酮类、吡喃酮类、咪唑酮类和异噻唑类等新型杂环进行了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学术论著

李正名发表学术论文330篇,编著5部,发明专利9项(含一项天津市专利金奖)[3]

承担项目

李正名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及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李正名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64年参与研制的杀虫剂磷32及磷47,获国家科委新产品二等奖;高效杀菌剂"粉锈宁新工艺"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创制新农药研究"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农药化学基础研究"、"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构效关系"曾两次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创制新超高效除草剂"单嘧磺隆"首次取得了国家新农药"三证"并获2004年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的"有机磷生物活性物质与有机磷化学"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粉锈宁新技术开发"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有机磷生物活性物质与有机磷化"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无公害农药昆虫信息素"研究成果获天津市化工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991年,高效杀菌剂"粉锈宁"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 年创制新农药研究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3年,"粉锈宁"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

 
李正名

南开工作时期

40多年来,李正名在有机化学领域辛勤耕耘,他从青年时代许身化学,渴望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来到南开大学以后,李正名开始做杨石先校长的助手,而后又成为他的第一名研究生。作为中国著名的老一辈教育家和科学家,杨石先的治学品格,对年轻的李正名影响很大,这使得他从一开始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他在杨石先教授身边工作30多年的时间,也是他在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艰难求索的30年。这为李正名日后农药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系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机化学研究所

1962年,南开大学成立了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研究专门机构。初建的元素所,按照国家科委规划要求从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1964年李正名参加研制的杀虫剂磷32和磷47获得了国家科委新产品二等奖。1965年9月,国家科委确定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元素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为主,并承担了中国"三五"规划中部分研究任务。正当李正名踌躇满志地准备为中国有机磷化学和农药研究努力工作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与许许多多科研人员一样,他也经历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已经开始的科研领域,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人生新历程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李正名以新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又开始了他的人生新历程。为了使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尽快地成长起来,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杨石先亲自出面,多方联系,为李正名联系好去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研究中心,作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农业中心接受的第一位新中国学者。1980年初,李正名临行前向他的恩师告别,杨老嘱咐他:"你一定要把国外的先进科技学到手,你们这一代应该站在我的肩膀上超过我"。恩师一席肺腑之言,令李正名终生难忘,并成为日后他培养年轻一代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在美国的两年,李正名广泛搜集资料,不断拓宽拓深研究课题。归国后,他和他的科研课题组在新有机磷化合物合成及构效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还首次鉴定了槐和茶尺蠖超微量活性物质及开展立体有机合成。在新农药创制上,从理论上修改了国际上有关磺酰脲除草剂构效关系的部分结论。他对悉尼酮类、哒嗪酮类、吡喃酮类、咪唑酮类和异噻唑类等新颖杂环进行了合成研究,其成果居同类研究前列。此外,他在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立体化学方面也有新的发现。

科技攻关

新农药品种的创制与开发,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科技领域,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仅有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法国等6个国家具有独立创制新农药的能力。而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技术实力落后,农药绝大多数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有些新产品由于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而被迫下马。但如果单纯依靠进口外国公司生产的新农药或购买其专利技术则耗资巨大,而且十分被动。198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资助"农药基础研究"。1985年,在南开大学建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农药基础研究"作为其主要科研方向之一。在这一时期,李正名主持工作的南开大学元素所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所授予的"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国家计委授予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

1995年,国家计委批准在南开大学建立了国家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天津),这是中国从事农药基础研究和研制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新农药品种的重要基地之一,李正名被任命为该中心主任。此时,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正名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奋与陶醉,他要继承中国几代科学家的事业创制出具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新农药产品而继续努力奋斗。李正名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坚持在国际农药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工作,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70篇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良好反响。

研究成果

作为农药科研工作者,李正名不断转变观念,以新的思维方式开展创制工作。80年代后期,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有机氯和一些剧毒农药已相继禁用,整个化工行业也已经开始向洁净工业过渡,生产对环境友好农用化工产品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当今农药研究的指导思想不再是追求增加药效,而是从各生物酶系的差异性着手,寻找对有害生物体中某个特异性靶酶的新型抑制剂,从而影响有害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或繁殖中的某一环节,达到有效控制而不仅是杀死有害生物的目的。因此,必须吸取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积极研制超高效、无毒、无公害、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调控剂作为努力方向,这也是李正名及每一位农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对此李正名正在带领他的科研人员及其合作单位开展多学科的新农药创制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农药新候选品种超高效除草剂单嘧磺隆已进入中试,正在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田中示范推广。另外,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先导化合物正在进行结构修饰,中国的农药化学研究开始由仿制向创制农药的目标转移。21世纪初,中国有望成为第7个具有独立创制新农药能力的国家,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的局面已经为期不远了,对此李正名充满了信心。

1998年,中国农药学会委托李正名在南开大学主持召开了"第九届中日农药学术讨论会",南开大学年轻的农药科学工作者在会上宣读论文,令李正名感慨万千。他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所幸的是,今天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赶上了科技大发展的新时代,他要像他恩师那样,用自己的肩膀去托举年轻人,让祖国的科学事业人才辈出,把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接过来、传下去,发扬光大,造福社会。

 
李正名

人才培养

李正名培养博士生32名,硕士生45名。

荣誉表彰

获日本农药学会外国科学家荣誉奖。享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天津市劳动模范的称号[5]

1986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90年获国家计委"金牛奖"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称号[6]

社会任职

李正名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资深代表,现任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先后担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药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以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应用化学部中国代表。

参考来源

  1. 每日一星|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专家 李正名 化学与化工学院网
  2. 院士队伍中国工程院网
  3. 两院院士李正名 人民网
  4. 让农药走出创新之路 农药快讯信息网, 2014-04-17
  5. 李正名 农药导航网, 2014-08-08
  6. 李正名院士 有道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