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渭 (清代官员)

李渭 (清代官员) 李渭是人名,同名的有明朝理学家李渭、清朝官吏李渭。 李渭,字菉涯,直隶高邑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岳州知府、嘉定知府、彰德知府、山东盐运使、山东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山东布政使。朝廷亲信,做事大刀阔斧,为政持大体,为官有治绩,列名循吏传。

目录

史籍记载

李渭,字菉涯,直隶高邑人。父兆龄,康熙中官福建闽清知县,以廉能称。

渭,康熙六十年进士,授内阁中书,迁刑部主事雍正二年,出为湖南岳州知府,诏许密摺奏事。忤大吏,左迁武昌府同知,未之任,丁母忧。服阕,授四川嘉定知府,复以争冤狱忤上官。渭曰:"吾官可弃,杀人媚人不为也。"奉檄赈重庆水灾,多所全活。父忧归。后补河南彰德,万金渠源出善应山,环府城,入洹河,灌田千数百顷,山水暴发易淤。渭履勘浚治,增开支河,建闸启闭,定各村分日用水,岁以有秋。漳河当孔道,旧设草桥於临漳,道回远,移於丰乐镇,行旅便之。雪武安民班某诬杀族兄狱。林县富室殴人死,赂尸属以病死报。渭验尸腿骨尽碎,治如律。举卓异。

乾隆九年,擢山东盐运使,时议增盐引,渭以增引则商不能赔,必增盐价,商、民且两病,持不可。十二年,山东大水,大吏檄渭勘灾,至益都、博兴、乐安诸县,饿莩载途,而有司先以未成灾报,已入告,难之;乃请以借作赈,异日免追,民乃苏。十三年,就迁按察使,折狱平。尝曰:"古人言求其生而不得,今俗吏移易狱词,何求生不得之有?然如死者何!此妇寺之仁,非持法之正。"寻迁安徽布政使,禁革徵粮长单差催法,以杜诡寄。调山东,垦荒,令客民带完旧欠,免邻保代赔逃户之累,民便之。为政持大体,不吝出纳,不轻揭一官,驭吏严而不念旧过。

十九年,卒於官。子经芳,乾隆中官至湖北施南知府,亦廉谨守其家风。

生平事迹

自幼力学,视民疾苦:公自少力学,尤熟于史,好穷其治乱盛衰之故。为人笃茂忼直,勇于任事,其内行修,其居官视民疾苦,如身被创、目被刺,于去害兴利如嗜欲。

朝廷亲信,特许密奏:辛丑,成进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司寇励公荐授刑部主事。雍正二年,司寇高公、励公应诏举公能胜道府之任,授岳州府知府。时,上方整饬吏治,欲周知天下利弊,特许公具密折得非时达,以知府得此,诚异数。

力争冤狱,持法公正:1.授嘉定府知府。适有冤狱,公力争之,致失上台意,几及祸。公曰:「吾官可弃,杀人媚人,不为也。」既而,事卒以有济。 2.犍为张某以奸杀定谳,公疑之,请检尸,无一伤,立释之。 3.武安班某被杀,诬坐其族弟,公一讯,立释之。 4.林县富户殴杀人,厚赂尸属,以病死报。公委员检尸,骽骨尽碎,富户伏辜。 5.乾隆十三年,迁山东按察使,持狱平,尝曰:「欧公曰:求其生而不得,近日俗吏移易狱词朦上,何求生不得之,有不思生者,幸矣,如死者何,此妇寺仁,非持法之正。」

履勘浚治,赈灾济民:1.重庆水灾,主者抚恤未善,制府委公驰往,冒风雨,遍历赈给,所活多,而公于此感寒,致永抱骽患。 2.授彰德府知府。郡旧有万金渠,源出善应山,环府城入洹河,灌田一千数百顷,久废。公履访遗迹浚治,倍加支河,抚军为勒石纪之。渠流所及,岁以有收。 3.漳河为南北孔道,旧设草桥于临漳,道回远。公捐金为长桥于丰乐镇,行旅便之。 4.乾隆十二年,东省大灾,抚军委公勘,至益都等数州县,被灾甚,饿殍满道,而有司已报不成灾,公据实请赈。抚军已入告,难之,公争至再至三,乃曰:「既格于例,皇上圣明,乞具奏灾状,请以借作赈,异日免追,必蒙听许。」抚军从之,得报可。公自二月至四月,目击凶灾,虑无以救,遂致剧疾,口喃喃作语:「门外饥民如蚁,哀哀就毙,奈何?」语日夜不休,侍者曰:「上台已发赈矣。」公张目曰:「果否?」对曰:「信。」公少息,已,复语如故,如是者半月乃痊。

至性孝友,急人患难:1.公于诸弟事一身任之,无令老人经意。弟浤既以亏帑论死系狱,时浤未有子,公一子经芳,年十四,乃谓其王夫人曰:「吾弟倘无生路,有司究家属将及老人,可奈何?吾欲取吾子嗣之,以当承追之累。即追谴,谅不至死,若勿过虑。」王夫人方病卧,未及答,公即出,以秋审追驰入京,行至南宫,去家百里,夜得噩梦,疑夫人有变,心动,旋计「一至家,倘遇变,必不能即出。吾弟生死关,忍不问耶?」遣一童持廿金归视,遂趋至京。已,幸得缓决,乃驰回,则王夫人一棺在殡矣。噫嘻,以兄弟难至妻死不顾,不得一诀,难矣。 2.有大僚骤获重谴,其人与公非素厚,籍没后,举家寒饥,将北归。公慨然曰:「雷霆不测,自是国法。然吾司其土,忍坐视其立转沟中为道殣乎?」密令有司周之内外,食欲衣裘卧具麤备,令勿言赀所出。其人承命措置约千金,受者及远近闻者皆叹是人高义,而公终不自言。

人物评价

为政持大体,不吝出纳,使有司得展布,不轻揭一官,亦不为煦煦热,有所不可,即平日所心许者,训斥不少假,亦无宿于心者。中丞鄂公、杨公皆称为老成长者。初,公为嘉定府,请训同列数人,世宗独谓公曰:「汝乃实心办事人也。」授安徽,后折请诣阙请训,上批「不必来京,常以实心行实政,胜于请训。」是公以实心受知世宗,受知今上,为不世之遇。

其他相关

《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清乾隆十四年,李渭经过实地考察认为:"番薯天灾物害皆不能为之损,人家几有隙地,但只数尺仰见天日便可种得石许,此救荒第一义也。"回到济南后,李渭连夜上疏,曰:"以种薯为救荒第一义,推之其可以裕盖藏,备凶荒。"这年十二月,李渭亲自编写并向全省颁布了《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极力倡导并指导人们广种地瓜,济南地区以及全省"自此家传户习,菁葱郁勃,被野连岗。"

《种植红薯法则十二条》紧密结合山东实际情况和土地,气温、雨量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瓜种植之法:"种薯,二三月种者,每株种用地方二步有半,每官亩约用种三十六株;四五月种者,用地方二步,每官亩约用种六十株;六月种者,用地方一步有半,每官亩约用种一百六株有奇;七月种者,用地方一步,每官亩约用种二百四十株,八月种者,用地方三尺以内,每官亩约用种九百六十株。种之疏密,略以此准之"。一直到农历九月还可以种植,不过"所生之卵,如箸如枣,不堪作粮,以备来岁之种"。对于地瓜的用途,他总结道:"甘薯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切为米,晒干可作粥饭。可磨为粉,晒干团为饼饵。共造粉之法,取薯卵洗净和水磨细,仍以大缸贮水,淘去浮渣,做法同藕粉,渣可饲豕,将其粉作丸,与弥珠细谷米无异。"

对于地瓜在山东广为种植的意义,清人郑洛英的《金薯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伟哉造物仁,异种佐百谷。……浮浮而于蒸,甘饴如米粟。糁糁而于羹,丰香如腼肉。或粉而如膏,或屑而如玉。渴可以生津,饥可以果腹。剪叶当园蔬,抱藤资牲畜。……兹薯若遍栽,天壤间之福。" [1]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