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焯雄

增加 7,23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李焯雄.jpg|缩略图| thumb | 400px |左|李焯雄照片來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183708 知乎網] ]] ''' 李焯雄 ''' (Francis Lee),作詞人,生於 [[ 香港 ]] ,曾以歌曲《愛》 <ref>[https://kknews.cc/zh-tw/entertainment/oxb8oo.html 為什麼李焯雄的《愛》能得到14屆金曲獎最佳詞作?]</ref> 獲得台灣第14屆 [[ 金曲獎 ]] 「最佳作詞人獎」,及以歌曲《不散,不見》]獲得台灣第26屆 [[ 金曲獎 ]] 「最佳作詞人獎」,有非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莫文蔚《不散,不見》《愛》《忽然之間》、陳奕迅《紅玫瑰》《白玫瑰》、梁靜茹《可惜不是你》、王力宏《第一個清晨》、張惠妹《如果你也聽說》、林宥嘉《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每個巨星身後都有一個李焯雄,每一字句歌詞背後都是豐厚底蘊的思量與推敲。<ref>[https://www.kkbox.com/tw/tc/playlist/CqfJ0SnfpwXnZb-nUs KKBOX 李焯雄簡介]</ref>2016年李焯雄出版第一本文字+影像創作《同名同姓的人》。<ref>[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128 寫詞多年的副作用:聽到別人的情歌不易感動──專訪李焯雄《同名同姓的人》]</ref> 「李焯雄」不是寫在水上的名字,也不是二十一世紀的臨水照花人。「李焯雄」是當代華文感性機器的超級界面,文字自我反身性的絕美姿態。你是同名同姓的人,你是異名同實的人,你是同物異名的人。當杜甫愛上李白,當普魯斯特變身卡爾維諾,當張愛玲遇見張愛琳,原來你也在那裡。<ref>[http://www.lizhuoxiong.net/?page_id=10069 同名同性的人]</ref> 1997年開始寫詞時,他還是「上班族」,他回憶道:「下班後晚上要寫東西,朋友找不能出去,過年休假不能出門,進了辦公室,肉身還要開會!」 說是上班族,其實也不是普通的上班族,他[[香港]]出生,港大畢業,在進入流行音樂寫詞人身分之前,他先是一名作家,出過小說、寫過評論,20多歲到[[台灣]]工作,從唱片公司企劃,爬到台灣「龍捲風音樂」中文部總監,因為老闆覺得他能寫,他開始了寫詞之路。幾年後,他從「李總監」退位,隱身到「作詞人」一欄。但在唱片這一行,寫了幾首叫好又叫座的歌曲後,他的名字不免被推到前線,「金曲最佳作詞人」的冠冕如影隨形,是讚嘆,也是壓力。他把寫詞這一行比喻為「工廠」,他接到「訂單」後開始生產,每次買家給的條件不一樣,歌手、專輯概念也不同,寫歌給歌手唱,他背負著「能賣的壓力」,彷彿唱片銷售量就是自己的業績,梁靜茹〈可惜不是你〉大紅後,他苦笑說:「不少人對我說,你就再寫一首〈可惜不是你〉,可是你能自己抄自己嗎?」於是,他傷著腦筋,在類似的主題下,換句話說。他「換句話說」的技藝,簡直神乎其技。在流行歌曲中,情歌是大宗,在愛情的母題下,他寫的詞如手術刀,剖開了愛情的各種樣貌:「你嘴裡說我們卻又想著別人 / 你說不夠安份 / 那是人的本能」,[[萬芳]]〈同名同姓的人〉輕盈唱出男人如何使「壞」;「愛一個人希望他過更好」,[[梁靜茹]]〈暖暖〉以溫暖的語調,訴說著愛人與被愛的美好;「我不孤單 / 孤單只是情緒氾濫」,[[林宥嘉]]〈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唱出了一個人孤寂的心。而[[莫文蔚]]的〈愛〉,道出了過去的愛情其實不曾過去,他笑說:「妳知道為什麼我取名〈愛〉嗎?因為這個最芭樂,唱片公司一定不會退稿!」 寫盡愛情的悲歡離合,李焯雄以[[莫文蔚]]《不散,不見》,寫下生命的生離死別。他淡淡地說:「死亡不會再來一次。2014年的農曆年前,Karen的爸爸,突然就不在了。」無奈她正忙著演唱會,還不是傷心的時候。他們聊了許久,李焯雄心想,可以為她做什麼?他喃喃說:「她告訴我這麼多,是因為她相信我,不會剝削她。」於是,他寫下〈不散,不見〉,舉重若輕,訴說親人離開後的思念,「這首歌的概念是離開,離開也是一種出發,人生不也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途嗎?」而[[莫文蔚]]的〈忽然之間〉,是李焯雄另一首非關愛情的作品。〈忽然之間〉乍聽之下是情歌,其實是紀錄台灣921大地震給人們的震撼。香港鮮少地震,地震發生時,李焯雄人在台灣,他在13樓的家中,著實體驗了102秒上下左右的劇烈晃動。震後,他與周耀輝共同譜詞,用了249個字,精準地捕捉災難當下、人心脆弱之時,情不自禁想起了某個人。在新書《同名同姓的人》的一篇〈忽然之間,右先生〉,他則以2,595個字,重建了這場地震與這首歌的脈絡,一陣天搖地動,大難臨頭,你是不是也想起了那個人? 他這樣形容自己的詞:「我寫的是小歷史、小個人,不是那種大歷史或偉大題材。」20年的寫詞生涯則教會他:「不要寫太滿,寫詞不是八點檔連續劇,寫得直白,反而沒有餘味,很多時候,我避免濫情,不能哭,才更動人。」但他也提到:「唱歌就像演戲,我是提供劇本的編劇。」的確,他參與製作的不是八點檔大戲,更像是小而美的電視電影,隱身於「編劇」一角,他十分明白,受眾是先感受到「演員」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故事,投射進作品裡,或哭或笑,哼著唱著,對號入座。因此,他謹守著作詞人的角色,「作詞就像替別人寫信,我是那個寫信、代筆的人。」 聊著聊著,他不時拿起放在一旁的新書,溫馨提醒翻到哪一頁,就像個教授在畫重點。例如,第196頁,張愛玲1954年翻譯《老人與海》時在序中提到:「老漁人自己認為他以前的成就都不算,他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證明他的能力。」他感性地說:「一次又一次重新證明自己,張愛玲寫的不就是自己嗎?」其實,這寫的不也是李焯雄身為作詞人的心聲?在兩岸三地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在這茫茫詞海中,他必須一次又一次,重新證明自己。 他不斷強調,作品是大於作者的,「作品就像種子,作品是超越作者的,就算你是親身爸媽,也不能限制小孩長什麼樣。」訪談告一段落,李焯雄有點心急地問,書有看完嗎?覺得怎麼樣?我像個乖學生般分享讀書心得。我沒告訴他的是,當我看到第384頁〈post/後記:pan/泛〉,不禁想到〈PPAP〉的洗腦歌詞「Pen-Pineapple-Apple-Pen」。嗯,作品就像種子,你不能限制讀者聯想到什麼,我想,法蘭應該不會怪我吧。<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2018 專訪李焯雄:他的歌詞如手術刀,切開人生的悲歡離合]</ref>  ==視頻=====第26屆金曲獎李焯雄==={{#iDisplay: j0174hv8xzm |640|400|qq}}  ===李焯雄填詞《紅玫瑰》==={{#iDisplay: t050660ly5z |640|400|qq}}   ==外部連結==*[[同名同姓的李焯雄|同名同姓的李焯雄臉書]]*[http://www.lizhuoxiong.net/?fbclid=IwAR3wwJ9OO-oIMaWM9KdQlw0vigmCexC-Y77CScX9lJJZnW6ydjVx4B8nqKQ 同名同姓的李焯雄部落格] ==參考資料== {{Reflist}}
9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