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白墓(唐代白居易诗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白墓(唐代白居易诗作)

白居易诗作
图片来自搜狗网

《李白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同时对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萧条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运用多重对比手法,包孕丰富,感慨深沉。

作品原文

李白墓⑴

采石江边李白坟⑵,绕田无限草连云⑶。

可怜荒垅穷泉骨⑷,曾有惊天动地文⑸。

但是诗人多薄命⑹,就中沦落不过君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李白墓:唐代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青山。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犹存墓址。

⑵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是牛渚山突出长江的部分形成的。地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⑶田:指墓地。

⑷可怜:可叹,可悲。荒垅:荒芜的坟墓。垅,同“垄”,坟墓。穷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深至地下的圹穴。

⑸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不寻常,令人震惊。

⑹但是:但凡是,只是。诗人多薄命:诗人大多数命运不好。

⑺就中:其中,当中。沦落:落魄,倒霉,穷困失意。过:越过。君:指李白。

白话译文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二十八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的遗愿把李白墓迁至青山。白居易所见,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坟高三尺,日益摧圮”(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八月至元和十四年(819)三月左迁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期。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写李白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此诗开头两句写采石江边李白坟墓的情景,无边无际的荒草从山下的田边一直伸延到云边,写出了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无人收拾,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

“可怜”两句写已为泉下骨的李白的生前事迹。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是对李白诗文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感动天地,有如杜甫所说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