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白鹿 | |
---|---|
出生 | 1990年5月1日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四川 |
民族 | 汉 |
语言 | 中文 |
职业 | 先锋花艺师/摄影师/杂货铺店主 |
李白鹿(1990年-),职业先锋花艺师/摄影师/杂货铺店主,李白鹿是个脾气有点怪的人,他花费大半年将一个农家小院,变成带有东方美学的杂货店 走红了网络,却从不给人拍照。杂货店里的一碗一盘,院子中的一花一木都是他的宝贝。李白鹿的生活美学很简单:不浮不躁,珍惜眼前。[1]在美食圈很火,在装修届也小有名气,他的几篇改造房屋和美食帖子一度登上热门,在不同城市的公众平台上疯转。“一日三餐一顿都不能少”、“厨男升级日记”、“90后3000元爆改出租屋”、“90后把农村房改造成世外桃源”……这些帖子的转发量加起来有近百万,哪怕到了如今,也时不时成为热门文章。[2]李白鹿常常戏称自己是“爆改”系列文章的鼻祖,开启了“改造房屋文时代”。一直从事着美食摄影的李白鹿,凭着对美的感知和一股钻研劲儿,在花艺创作和花艺摄影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在他的笔下山峦起伏、流水潺潺,山水之间有青衣侠士、山野闲人,溪边趺坐或林中游走。于清清朗朗的山川之中,流水清音,听松涛阵阵,莫不让人两两相忘、如入桃源。[3]
生活哲学
- 李白鹿的生活哲学,充满了对于物的感情:条件有限时,珍惜手中普通之物;条件好的,也不轻视别人手中欢喜之物。不管是美食、杂物、手工、鲜花、植物,还是院落、装修,他都赋予了物品属于自己的气息。[4]
- 李白鹿:我们没有必要让生活穷困潦倒! [5]
- 李白鹿: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6]
- 很多很多年前,我就告诉自己,我的一生要追随自己的心去过,要去做与众不同的事——和过去的自己不同,也和别人做的事不同。后来我明白了一点,当你追随自己内心去生活,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不需要刻意与人不同,别人自然已觉得你不同。这么多年后,我仍然努力这样去生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把别人做过的事做得更好,这次不是为了不同,而是为了让我的一生变得“有趣”,新的风景永远在前方。[7]
- 我经常听到的朋友对我的评价,多是这样的:“审美好做什么都有优势。”“审美真是太好了。”“这些东西都是你自学的吗?审美怎么这么好。”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把做好一件事的点锁定在了“审美”。那么“审美”是什么呢?如果狭隘地说,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成功,那“审美”又占据了“成功”多大的关键成分?至少在大众看来,“审美”是很重要的。我做摄影讲师五年了,接触过两千以上的学员,面对面教学的也有数百位。也不少听到大家对自己的解读:“我审美不太好,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些。”“我审美太差了,没有信心。”“我还好有些审美,但就是自己做不到。”同样,大家把做不好一件事的很大原因,归结为“没有审美”。“审美”难道是很神奇的东西吗?什么人能有,或者什么人绝对没有?不少妈妈和我说,我希望我家儿子和你一样优秀,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养成审美的。我的学生也说,我想通过找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那么,一个成年人,一个儿童或者一个婴儿,谁更有可能养成审美?或许许多人会说,婴儿和儿童更容易吧,因为他们还小。但我的答案是,人人平等。孩子优于成人的是,成人已经有既定的思维,而孩子因为有太多未知的空间,因此能够更好的吸收。那成人优于孩子的部分,是成熟的思维逻辑,能够更快去理解世界万物的相关性,继而接受不同的可能。因而,在不同的层面上,不能绝对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养成审美。在主动养成审美的意愿上,适当的美学方法论是促进剂。我的出身很普通,父母亲都是小县城的工薪阶层,文化水平不高。我在八岁以前都居住在乡村,8岁到15岁在小县城,15岁到18岁到四五线小城市读书,十八岁在武汉上大学,继而去了北京,最后来到了成都。大学是英语专业,毕业后从事媒体、平面设计、图像后期、美食摄影、室内设计、花艺设计等文化艺术相关工作,但我此前一生都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相关的教育,所有都是自学完成。相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胎教、美学课、兴趣班培训,我的成长阶段可以说是只与应试教育为伴。那这么多年,是什么让我接收了那么多文艺相关的信息,我对于美学又有什么样的看法,是否有一定的方法论能够引导孩子、成年人去养成审美?尤其是这一年里,我在反复探究“审美”背后的世界,它是一个更宽阔的与时间、生命、空间都相关的脉络,比我二十多年看到的世界还要精彩。语言总是不够直观,我想在这一堂课上,用语音和图像,分享这些零基础养成审美的故事,分享我由此看到的不同的世界。[8]
相关视频
艺术家-李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