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戏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杨么

别名: 么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农民起义

杨么(yāo同"幺",故又称杨幺)(?-1135)名太,在南宋初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的诸首领中最年轻的,楚语称幼为么,故称他为"么郎"或"杨么",后来起义首领钟相牺牲后,杨么仍继续坚持斗争,逐渐成为起义军共同拥护的领袖。[1]

历史功绩

杨么在洞庭湖周围建水寨,造战船,实行兵农相兼,"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使起义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登舟作战。从武陵、龙阳到沅江县的沅水西侧建立水寨二三十所,尤以上□江(沅水支流,在今汉寿县内)的夏诚、刘衡两寨最为险要。他们还充分利用河港交错的地形和自己善于操舟的特长,采用水陆两栖的战术与敌军周旋。绍兴元年(1131),俘获南宋官军车船和工匠后,又大造车船。车船是大型战船,用脚踏动车轮,即可击水前进,其行如飞,四周装有打击敌船的拍竿。故杨么水军更加强大,在与南宋官军的水战中一直保持优势。绍兴三年四月,起义军重建楚政权,立钟子仪为太子,称杨么为大圣天王。这时起义军控制了北达公安,西及鼎、澧,东至岳阳,南抵长沙之界的广大地区。

绍兴三年,南宋多次派遣程昌寓、王罐、折彦质等前往镇压,都大败而归。绍兴三年冬,禁军将领王□又率兵前往镇压。他从上游的鼎州水陆并进,对沅水沿岸的起义军水寨发动攻击,并在下游埋伏大量水军,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杨么早已将上游的主力及家属转移,使官军扑空。杨么又发车船数只,偃旗息鼓,交横顺流而下。埋伏在下游的崔增、吴全水军以为是起义军败下的空船,全队争先入湖,大小数百只舟船都被起义军的车船撞沉,崔、吴二人也葬身湖底。一日之内,起义军歼灭南宋水军上万人。同时,起义军还多次挫败南宋朝廷"招安"的阴谋。

起义

(1131年)沚之战江中国南宋时期宋官军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一次战役。洞庭湖农民军在其首领钟相被杀后,杨么等率军继续抵抗。1131年(宋绍兴元年),宋鼎州(今湖南常德)知州程昌寓奉高宗之命,用所造"车船"(以脚踏木制机轮为动力的船)20多艘载水军入龙阳的沚江,进攻农民军水寨。农民军诱之入寨,待水落出击.尽缴宋军"车船"。此后,起义军用此战法屡败南宋水军。

(1135年)绍兴五年春,宋高宗岳飞前往镇压起义军,又派宰相张浚亲临督战。他们在湖区各要道屯驻重兵,缩小包围圈,加紧经济封锁,并在夏季进兵,蹂践禾稼,造成起义地区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大力开展政治诱降活动。黄佐、杨钦叛变投敌,起义军内部分化瓦解,杨么力战不屈,被俘牺牲。

杨么死后,黄诚、周伦等力屈投降,夏诚继续抵抗,小寨亦被攻破。澧州的起义军则在雷德进、雷德通兄弟率领下,固守小寨,又坚持了一年多才最后失败。这次起义前后共持续六年半之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