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堤随想(张抗抗)
作品欣赏
杨公堤随想
停止了歇息了。 然而山色依旧,汹涌的钱江潮与群峰的泉水,已经悄然在湖中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源流。西湖的锦上添花与改造整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启动。重修了雷峰塔、城隍阁、万松书院、御码头等许多历史遗存的景点名胜。或许恰是自己由北而南"跳跃性"观赏西湖的这一距离感,近年来西湖的些微变化,都悉数收入眼中。 听说新西湖扩建后,西湖水域扩大三分之一,恢复了杨公堤在明清时代的的风貌。刚听说"杨公堤"这个名字之初,不由心生疑窦--苏堤白堤已占尽西湖风光,天上何以掉下一条杨堤?烟波浩淼的外湖里湖,哪里还有杨堤的位置? 金秋时节,应浙江作家节之邀赴杭州。怀揣一个小小的心思,是为了杨公堤。 晨起即是湖西大采风。车至杨堤入口处,不由哑然--这不是我时候熟知的西山路么?很多年来,它都是一条路,一条与苏堤平行、一侧临水、两侧的法国梧桐树森然夹道的林荫路。经由它可通往曲院风荷、郭庄、花圃,南侧的尽头便是花港观鱼的后门,右转就通往虎跑方向了。它何时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湖堤呢? 然而脚下踩的果真是一条长堤。湖堤必凌于水,水嘛果然就有了一一堤西原先的茶园菜地旧屋杏然无踪,代之以一串串珍珠似的水塘芦荡。路既成堤,桥是不可缺的,桥也有了--好像一位高手制作的大型魔术,在一夜之间搬来了六座起伏的拱形古桥,路被穿透了,盈盈湖水在桥洞下穿过来流过去,与西里湖汇合交融。那六座桥,曾与苏堤六桥并列,望山看水观景各有妙处,分别以环壁、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得名,人称里六桥。水既通,桥已设,舟亦行,这亦新亦旧的杨公堤,在岁月掩埋了几百年之后,终于被粼粼水波托举着,似那条从雷峰塔下逃逸后归来的青蛇,从此定心驻守西湖的碧水蓝天之下。
下车从金沙堤(也叫赵公堤)步行进入湖西景区,隔水遥望赏菊听曲的清雅之地小隐园,顺着"乡间小路"前行,路边一座新修缮的的江南民居很是醒目,粉墙黛瓦,质朴幽静。此屋名燕南寄庐,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故居。忽而想起"文革"中,几个中学同学在山里闲逛,偶然撞到这里,当时黑色的大门紧闭,一片萧瑟阴森之气,几人绕着围墙转了几圈不得进入,悻悻离去。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位耿直执著的戏曲艺术大师的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已成为湖西一景,算是个小型戏曲艺术博物馆了。然后穿过杭州花圃北侧的花丛树林,眼前又是一大片悠悠水域,湖荡中长桥连廊桥,长亭接短亭,水回路转,总是百步可歇;只见远处青山逶迤,雾霭沉浮,视野慢慢伸展开去,水色缥缈,一时深远了许多。再沿着水边从容前行,欣赏过岩芳水秀、五峰草堂、醉白楼、天泽楼等一座座有着曲折来历与文化内涵的楼台亭阁、雅屋精舍,可达新近落成的于谦墓。整座祠堂建筑群体气势宏大、肃穆庄严,可见杭州人民对清廉正直的才子好官于谦真切的怀念之情。
那些故居,原本就是西湖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只是被岁月的泥沙年复一年地遮没了,静默地蛰伏于湖山深处难得一见。只因这条杨堤的恢复,而终于被拂去尘埃,重见天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堤仍是一条路,一条融贯文史的通衢大道,以杨堤为轴线放射开去,即是一条湖西的黄金漫行线。 匆匆走湖西,意犹未尽仍有不甘。于是几天后陪父母再走杨堤,由茅香古道入口下车步行,穿过郁有树林,走过厚重的木桥,眼前便是开阔荡逸的茅家埠水面,这就是几百年前香客由湖东乘船过湖,经由杨堤孔道去灵隐上香的水上必经之路。湖水坦坦荡荡地延伸至远山,薄云遮日,波平如镜,湖中近岸处,随意地生长着一丛丛茂密的芦苇,几只白色的水鸟贴着水面掠过,又翩然飞去;几条小船正从堤上的桥洞里悄然探头,朝着湖湾里缠绕的水巷中另一座石拱桥划过去,欢声笑语就像水珠子一样一滴滴洒落在湖上了。那单孔石桥古朴而精巧,残破的石缝里浓密的青苔,记录着风雨的道道斑痕。说到湖西景区中这数座新架设的小桥,限我所见,似乎没有一座是用了水泥的一~桥面桥身或拱或平、或曲或直,非木即石,非石即木。木桥一般呈浅褐色,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厚重平整的条形板材,均为进口的防雨防滑材料,可见设计者的苦心。这些风格各异的小桥嵌入这湖中之湖的诗画美景,如同一只只做工精巧秀气的搭襻,连接起堤外之堤,别有一番气象。
沿岸的青青草坪均为低矮的缓坡,草坡入水,柔和而收敛的,人也就与水亲近了;草坪上配着适时的花草,树也种得疏密有序,给眼前的山光水色留出了充裕的视线空间。远眺湖面,隐隐可见对岸一幢幢素墙青瓦的农舍民居,参差毗接,错落有致,黑白色的剪影沉落在湖水里,一阵微风吹过,房屋都模糊了,只一歇功夫,又从水里清晰地显现出来。湖面水色清澈,有四方山溪泉水来续,水是活的。再一阵风过,天上闲云游弋、湖中芦苇飘摇,远处的草堂茅屋,都浸在朦胧的水雾里了。 芦苇是湖西的点睛之笔。如此充满野趣的湿地情趣,在精致的外西湖里是见不到的。
作者简介
张抗抗,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广东新会,当代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