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杨守玉(1895-1981),女,1896年6月26日生于常州,乳名祥名,学名杨韫,字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此后还有中药师。

杨守玉
出生 1896年6月26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杨祥名、杨瘦玉、杨瘦冰、杨冰若
职业 刺绣
知名作品 《罗斯福像》



目录

刺绣家

简介 杨守玉(1896-1981) 正则绣创始人,现代刺绣工艺家。工画善绣,能诗会文,爱好金石。

自小随表姐学绣,20岁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画家吕凤子聘请他到丹阳正则女子中学,任绘绣课教师,后任绣科主任。30年代,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根据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法。乱针绣最适宜于刺绣轴画,能达到形似,别具一格。开始试绣以水彩画为绣稿的"老头像"、"小女孩"等作品,取名"杨绣",后改称为"正则绣",亦称"缤纹绣";"乱针绣"渐渐地作为一种创新品种被人们喜爱、接受。

传世绣品有《罗斯福像》,赠送给美国,现藏美国美术馆;《美女与骷髅》,曾在四川重庆举办的美术展览获奖金;《少女》藏于苏州大学;《朱德像》,藏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

生平 杨守玉,女,1896年6月26日生于常州,乳名祥名,学名杨韫,字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

1915年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员工班,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得意弟子,随凤先生从教三十馀年。

1928年首创"乱针绣",丰富了苏绣艺术。

1940年被(重庆)国立艺专聘为绘绣科主任和教授。先后担任丹阳正则艺专绘画刺绣科教师、绣科主任、副教授、苏州刺绣学校教师、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等职。

1947年因病退休。

1951年,应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

1961年,被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为顾问。历任常州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1981年2月12日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故,享年86岁。

作品赏析

杨绣传奇

50年代刘海粟曾写信向郭沫若推荐介绍一位刺绣大师,说她"奇意密思,多有创造";"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被刘海粟誉为"神针"的这位刺绣大师就是他的表妹杨守玉。(1896~1981)。

杨原名韫,字瘦玉。1896年6月出生在常州一个书香之家。早年受学于史良父亲史聘三先生。1910年刘海粟在常州青云坊创办图画传业所,杨守玉与表姐一起前往学习绘画。其写生传神,临画逼真,花园里的太湖石、池边树,在她的画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灵性和活力。 在武进县立师范师从吕凤子学习美术。1915年,杨守玉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毕业,被著名国画大师、教育家吕凤子聘请到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在正则学校,杨守玉一边教授传统刺绣技法,一边潜心研究中国古今刺绣和中外画法。她认为绣应该异于画,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应该令针法极其变、尽其用。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反复琢磨着,素描的层次、钢笔画的笔触、油画的色彩,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从1915年起她尝试从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一的色线交叉进行刺绣创作,到1919年在刺绣方法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杨守玉继续摸索着,她把西洋绘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使绘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针法与笔法相通相融,突破了工艺的樊篱。

1928年,一种异于以往刺绣的新技法--乱针绣终于在杨守玉手中创造成功。这种新绣法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此绣近视非画,甚至视如无物,远视始辨物象,但又与画不同,其特有的线条组织,具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特点,从而达到明暗、远近分明的艺术效果,成为近代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革新。

乱针绣完美结合中国刺绣与西方油画的理论与技术,显示出刺绣的立体效果、作品的空间立体感和变化的色彩。乱针绣作品题材广泛,尤其适用于人物,风景和动物等题材,对于世界名画是一个再创造,更显得惟妙惟肖。一些优秀的乱针绣作品则被海内外众多著名人士所收藏,也多次作为国礼,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于外国首脑。乱针绣确是绣苑中的珍品,极具收藏价值。

杨守玉一生致力于绘画,刺绣艺术教育工作,追求艺术的至善至美。她能画善绣,能诗能章,篆刻书法无不精通,具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由于她在刺绣艺术理论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在绘画艺术与刺绣技法相合的探索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明成功震惊绣坛的乱针绣。乱针绣以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打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框架。在针法中融合笔法,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不受眼的约束,直接听从脑的指挥,将心灵之感触融于绣中,极大地丰富了绣品的深度,广度与质感,开创了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新天地。

杨守玉创始的乱针绣作品闻世后,在国内外的多次展示中,引起美术界的很大反响,深为杨守玉大胆创新的气魄而赞叹与敬佩,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多次嘉奖。但她为人正直、舍己为人、不计名利,大部分绣品都无偿贡献给学校,捐助办学。她将自己毕生从艺心得,无私地传授学生,亲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刺绣艺术人才。如今在她的学生中,许多都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杨守玉终生未嫁,将自己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艺术事业。恩师高尚的品德,是后人们永远难忘的纪念。

代表作品

杨守玉创制的乱针绣以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疏密重叠和灵活多变的针法,产生西洋油画的光色透视效果,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一改延续上千年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平面绣,奇迹般地赋予针和线以笔墨池彩的表现力,在我国四大针绣艺术中别树一帜,为中国刺绣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创作的《观音》、《难民》、《美女与鹅》、《拙政园》作品,自40年代起就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海外友人。作品在国外展出,深得中外人士好评,代表作"罗斯福像"现为美国艺术馆收藏。

20年代她创制的乱针绣以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疏密重叠和灵活多变的针法,产生西洋油画的光色透视效果,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一改延续上千年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平面绣,奇迹般地赋予针和线以笔墨池彩的表现力,在我国四大针绣艺术中别树一帜,为中国刺绣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创作的《观音》、《难民》、《美女与鹅》、《拙政园》作品,自40年代起就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海外友人。作品在国外展出,深得中外人士好评,代表作"罗斯福像"现为美国艺术馆收藏。

杨刘缘说

木石姻缘魂梦断 杨守玉,原名韫,字瘦玉,小名祥云,1896年6月出生于常州局前街顾家弄的杨家大院。此院系其父杨子衡所建。前院芳草石径,香椿浓荫一地。影壁后是二院,有假山翠竹,荷缸青莲。院后便是客厅、内室、厢房,有回廊环抱着天井。其中砌着两方花坛,东边是四季缤纷,西边是牡丹春光。而厢房前的小天井里也植着桂花、天竺。最后是后花园,别有江南园林的小巧与精致。

杨守玉的母亲刘氏是刘海粟的姑母。刘海粟与杨守玉同年,只是长几个月。

刘海粟家在青云坊,离这儿不远,出得弄口,步桥过河,弯过几陌幽巷,约一里许,便是刘家的深宅大院。前后五进,有楼宇高踞,有楠木大厅,而天井皆用青石铺就,一派富绅大户的气象。屋后也是花园,罗列着太湖石,遍植着花木,图画着四时风光,是赏心乐事的憩园,也是一方艺术的天地。

杨守玉常随母亲去舅舅家,便也熟悉那天井的条石,那园中的芳径,更熟悉那嬉戏无猜的九哥海粟。刘海粟字季芳,因其排行老九,所以杨守玉称他九哥。

亲情戚谊给了他们童年的友爱,而孩时他们又有着各自的不幸,杨守玉9岁丧父,即随母寄居刘家。刘海粟14岁母亲去世,杨母即为刘家主持家务。刘杨两家相依相傍,而孩子们便在爱的缺失中有了相怜相悯。

杨守玉曾跟表姐庄着成学习刺绣而爱上了绘画。刘海粟6岁起就学画,竟能"乱涂"出模样来。刘家见孩子喜好丹青并有一定天赋,便特地请了一位姓杜的家庭教师教刘海粟和杨守玉绘画。有了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进步也快,笔底竟生出了花,并有了高山流水。杨守玉十分羡慕九哥的聪明颖悟和初露才华。一幅《螃蟹》,其意态鲜活,童真脱俗。刘海粟也很喜欢表妹的勤勉好学和秀气灵动。《芥子园画谱》里有幅八哥图,14岁的杨守玉却是用巧手将它刺绣出来。其形神毕肖,蹦跳欲出,如与人语。

1910年,也就是他们15岁的时候,刘海粟在青云坊的家里办起了一所国画专修馆,还真是人小气魄大,敢想敢为。可那时的闺女很难走出家门,所以来馆习绘者只有亲戚家的十来个女孩,杨守玉也便在其中。

专修馆侧重于自学,上午临画或写生,下午读画论,相互评画,用的是一种旧式书院和传习所相混合的学艺方式。于是杨守玉有了和九哥的朝夕相处的机会。

少年的恋慕是人性的天然,又是深藏不了的,恰似梅花冲雪开,红杏出墙来。刘海粟的姐姐慕慈早就看出端倪了。

"九弟,祥表妹怎么样?"

海粟不由得脸一红,只是点点头。

望着九弟的一脸纯情和真诚,慕慈姐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成全你们。"

16岁的时候,刘海粟的父亲要为他提亲了,刘海粟满心欢喜,他知道父亲是喜欢祥表妹的。她是画馆学员中的佼佼者,父亲来画馆见祥表妹画的不差,很喜欢祥表妹的聪明好学,还曾叮嘱过:"九儿,祥云是我们的至亲,你要多帮助她。"

杨守玉自然听到了一些风声,不免被吹皱了心中的一池春水。她也一样地渴慕着,刘杨两家能亲上加亲,而和九哥一同绘画,一同生活,直守到雁宿苇塘,芦花满头。

刘家忙碌着,采办着聘礼,刘海粟还在云里雾里,而婚姻的答案最终出自他父亲的口中,原来聘的是丹阳林家钱庄的千金林佳小姐。真像是霹雳当头,刘海粟懵住了,惊讶、疑惑,却又是话语分明,直觉得怒气填胸,热血烫脸。

刘海粟跑了出去,找到了慕慈姐。

"姐姐,你说过帮助我们,成全我们,可现在……"

"明明是天生的一对,怎么会八字相克呢?"慕慈姐叹息道,"九弟,姐也舍不得你们,可现在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杨守玉早已泪流在前了。半个月前她随母亲离开了刘家,母亲心里是明白的,不愿说出来伤女儿的心。而守玉却一直追问,怎么不让她跟九哥学画。母亲从那殷殷的目光感受到女儿的疑虑焦灼,不忍却是不得不说了。

"韫儿,你已是大闺女了……九哥他已提亲了……"

"谁家?"守玉急切地问。

"是丹阳的林家小姐。"

"啊--"

母亲正待好言劝慰,守玉却是扭身跑回房中,关起门来嘤嘤啜啜地哭了。

刘海粟再也无法忍受命运的不公,噙着泪水冲出了家门,直奔杨家大院,他心里有许多许多的话要对表妹说。守门的人告诉他,韫小姐不在了,去外地读书了。他不信,还是跨进了院门,却是四处没有回应。庭院里假山翠竹依旧,而荷缸里却是"菡萏香销翠叶残",竟在西风中与心共着憔悴,不堪看!

杨守玉和她的母亲知道刘海粟是会找上门的,既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那又何必再识归燕而徒增伤感,又何况人言可畏,杨门是极重声誉的人家,还是回避为好。杨守玉便随史良的父亲史聘三夫子学习古文去了,她也想从爱情的悲剧中走出来,而一扫心灵的阴影。

为了把忠贞纯情留给九哥,永远地留给九哥,几番思索,几番肠断,于是她改字为名,变瘦玉为守玉。她想,日后九哥是会知道她的痛苦付出的。

别有艺术音相知 咫尺天涯远,杨守玉把那苦思苦恋的儿女情化作淡淡的一缕而移情于绘绣,似乎这是她惟一的精神寄托。绘画是她和九哥的共同志趣,而九哥则把绘画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听说抗婚之后,九哥便去了上海办图画美术馆,继续他的事业,这使杨守玉十分感动。她选择了绘绣,报考了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生活上不能成为伴侣,要与九哥成为艺术上的知音,这一人生境遇便成了杨守玉生活的动力和新的憧憬。

那年杨守玉17岁,在一群活泼泼的女孩子当中,她却是沉默寡言,显得文静矜持,而有着内在的自强和沉毅,专心致志于学习。她图画成绩很好,又会刺绣。其勤奋好学,又是虚心谦和待人,这引起了图画老师兼班主任的吕凤子先生的关注。

一天,吕凤子把杨守玉找到办公室。

"杨生,青年人应该活泼点才是,你为什么缄默少语?"

杨守玉不愿吐露自己的心事,低着头,面有难色。吕先生见状并不勉强她作答,便又换了话题。

"你能画善绣,是跟谁学的呀?"

杨守玉便谈起了与表哥刘海粟一起学画以及向表姐庄着成学刺绣的事,轻声慢语而显得不骄不矜。吕凤子直点头赞许:

"你有这般基础,已很不错。你还要多用功,好好学。毕业以后,到我办的正则女校去当教员,好吗?"

"当然好!"杨守玉的目光里露出了笑意和感激。

吕凤子是具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杨守玉对吕先生的人格、学识、修养十分崇敬。吕先生对她悉心指导,着意培养,她便对吕先生提倡的"有了爱和美的存在,才能有善和真的存在"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而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取得了不断的进步,成了吕先生所寄望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

1915年,杨守玉被吕凤子选聘任丹阳正则女校的绘图工艺教师。在这里可以边教学,边向吕凤子先生继续学画,这正是她最初选择的艺术之路。而表哥刘海粟也正在艺术之路上行走着,想表哥也是会欣然于自己的选择的,因为绘画曾是他们共同的志趣。鸟儿分飞了,却又是奋翼在同一个艺术的天空里,艺术也便成了他们心灵的相守相望了。

其时,刘海粟已担任上海美专的副校长。事业的发展使他满足,却又时常触发起对往日憾事的联想。表妹的玉壶冰心仍使他感动,他再也无缘与表妹一起雪地画梅,心中横斜的疏影便浮动着他暗香般的思念。

恰巧,1916年吕凤子接任其弟吕澄上海美专教务长一职,并兼任高师科主任,刘海粟便很自然地得到了杨守玉的资讯。

杨守玉在正则学校受着吕凤子先生的栽培,艺术上在进步着,视野和思路也更开阔了。在教学的实践中,她对刺绣有着独立的思考。她认为,绣和画工具不同,应该各具个性风貌。可从历史上记载的到近代的绣品也不过是像画而已,因为以往的传统绣法都是用排比针,同一方向,排比色线,一遍成之,这便束缚了刺绣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要让刺绣成为独立的造形艺术,就应该让刺绣的工具--针极其变而尽其用。她开始了刺绣针法的研究,探索在漫漫的长路上。十来年艰辛的反复试验和揣摩,她将西洋画的用笔、用色原理融入了刺绣的技法之中。用错乱的针,不同方向,用粗细长短不同的色线,多遍成之,创造了乱针绣法。

1928年,杨守玉的第一幅乱针绣绣品《老头像》面世了。"平面"了千年的绣品一下子"立体"了起来,而其色彩丰富,描画生动,线条流畅,自由奔放,令人耳目一新,而震动画界绣坛。从此,中国的传统刺绣辟开了新的艺术天地,竖立起第三块里程碑。其艺术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在杨守玉潜心研究乱针绣法的时候,在上海的表哥刘海粟那里却是风波迭起。上海美专开办人体模特儿写生课,并展览了部分人体习作素描,一时舆论哗然,伪道君子更是汹汹滔滔,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的蟊贼"。尔后又接连不断受到官僚、军阀、政府的重重压迫。

这场风波达10年之久,杨守玉岂能无闻。她与刘海粟的艺术心灵是相通的,"夫模特儿之为物,欧洲艺术家在习作时为必须之辅助"。她要与表哥一起担负起捍卫艺术真理的责任。

乱针绣的创造为她创造了条件。她以手中的针和彩线向世俗的愚昧挑战,绣出了两幅女性裸体的作品《少女与鹅》、《出浴》,而以其丰富的色彩和充满生命活力的神韵无声地表述了刘海粟的语言,"人体美,为美中之至美",展示着艺术的真谛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作品在江苏省内展出,引起了轰动。

艺术的相知,共着风雨苍黄。解放了,上海美专随着院系调整并入了新建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刘海粟出任了校长。在考虑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而设置系科的时候,他想到了杨守玉。他知道,杨守玉不畏艰难地登攀在刺绣艺术的峰峦上,而以其艺术的良知、品格和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1935年江苏省教育厅对杨守玉创作乱针绣和机针绣传令嘉奖,盛称绣法之完美恐国内习绣场所无善于此者。抗战期间随正则学校迁往四川璧山,1944年在重庆国立艺专任教,杨守玉被教育部审定批准为副教授。其代表作《罗斯福绣像》在抗战胜利后作为国礼赠送给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该作品现藏于美国国家美术馆)。刘海粟想在艺专开设绘绣科,而主其事者,杨守玉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为郑重其事,刘海粟请示了华东文化部部长彭柏山,彭部长即以华东文化部的名义发聘书邀请杨守玉来上海从事刺绣研究工作。

杨守玉持信彷徨了。1947年,因母亲在抗战期间逝世未能一见的精神打击,又长期刺绣劳累右臂有疾上举困难,离丹阳回常州休养。她热爱艺术,尽管人在病中,也未完全中断绘画和刺绣。她的精神为之一振,人们还未忘记她和她创造的乱针绣,这的确是弘扬乱针绣、发展刺绣艺术的好机会。但细想信的背景,当是表哥刘海粟推荐的,她那心井的止水又生出了波澜。刘海粟已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艺术家,若和他在一起研讨艺术,肯定自己是会有长足进步的。可前缘早断,守玉长年,而刘海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一起相处就有诸多不便。她是一位极其自尊自重的人,犹豫再三,便谢绝了华东文化部邀请,也就是谢绝了表哥刘海粟的邀请。

依旧是艺术心灵的相守。原在正则女校同事的谢孝思担任了苏州市的教育局长,倡办刺绣学校,聘请杨守玉出任校长。杨守玉推辞了,只肯当顾问指导,便又在苏州刺绣学校继续她的艺术教育事业和艺术追求。同工异曲,她没有让刘海粟失望。

解放初,人们对领袖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听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杨守玉怀着虔诚要为保卫和平的人民领袖斯大林毛泽东绣像。1952年她已57岁了,虽目力渐衰,仍力图绣法精进,于课馀聚精会神,历时半载绣出了斯大林元帅和毛主席两幅巨像,欲为大会献礼。可一时又不知呈送的途路,杨守玉便想到了刘海粟,表哥与各界人士广交游,定会有帮助自己表达心愿的门径,于是托人把作品捎给上海的刘海粟。

刘海粟打开两幅绣像,赞叹不已。过去只闻乱针绣其名,今日始见乱针绣其实,多么精美的艺术品啊!他为杨守玉的艺术创造和成就感到高兴,更为表妹耐着守身如玉的寂寞而用艺术丰富人生的价值所感动。于是欣然命笔,给郭沫若写信,盛赞杨守玉首创绣法数种,"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工融合一体,自成品格",并推荐两幅绣像,"请于大会后代为呈献"。

杨守玉终于如愿以偿了,以她的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的呼唤。两幅领袖绣像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其后,斯大林的那幅绣品还作为礼品赠送给了苏联。

红楼一见夕阳晚

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反右斗争,"文革"劫难,苦难磨砺了刘海粟的艺术和人生。杨守玉常枯坐窗前,对着小天井幽囚的天竺,听街前的河水拍打着心灵的堤岸。惊怖中又仿佛海粟兄的目光正对着她,凄楚中流着企盼,只要有一点自由,就不能放弃艺术,于是又不时地沉重地拿起笔和针,度着艰难的岁月。

弹指一挥几十年,科学文化有了第二个春天。1980年10月,枯木逢春的刘海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常州,鲜花、人群簇拥着他,掌声、乡音簇拥着他。游子的乡情不就是生养他的故土和生活在这土地上令他常思常念的人么?表妹杨守玉就在常州,能一见否?让心灵的幻影回到生活的真实中,他向接待人员小金透露自己的心思。

小金便热心地作了安排。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他们驱车到了局前街顾家弄。刘海粟有些激动难抑,可下得车来又举步欲止,眼前面目全非,已不是记忆中的杨家大院了。手还在微微颤抖着,整了整衣衫便轻推开小院门。

他随着人们走进了杨守玉的卧室,脚下的地板吱吱作响,有些油漆斑驳的家俱却是旧时相识。表妹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有些凄然;可一室整齐清洁,呈现着杨守玉清贫自守的品格,他又多了几分敬重;抬头见,墙上挂着一幅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那模样他再也熟悉不过了,俊美清秀,端庄文静,正是年轻时的表妹杨守玉!60年啊,这分隔60年的一见啊,刘海粟目光四处寻觅,怎不见表妹守玉的影子呢?

杨守玉就在书橱间隔的后屋里。听说要和九哥海粟见面,她很兴奋,心里翻卷着不息的波涛,以至有些坐卧不安,茶饭不思,她守着时日,守着院门盼望,盼望着与海粟兄的别后一见。可事到临头又生出了犹豫和胆怯,重重的顾虑和强烈的自尊又把她锁闭了起来。于是她躲进了后屋,拄着手杖兀坐在屋的一隅。听着地板的响动,便知有海粟兄的脚步声;听着别人的话语,却不闻海粟兄的言谈声。

刘海粟最后在等待中只有小金婉言相告,"杨教授可能心情太激动,身体有些不适,此刻不能出来见您……"

刘海粟走了以后,杨守玉一样地陷入了精神痛苦,真后悔不该太伤表哥的心。经过劝说,又去联系,便在刘海粟下榻的"近园"红楼安排他们见面。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临行准备,杨守玉竟不知所措,又踌躇起来。"不去,不去了。我都这么老了,去干啥?"杨守玉是一个很爱美的人,而临镜自照,一副老态形容,还是让表哥海粟留着她年轻时的印象好了。却是意绪难平,坐在那里不停地抚弄着手中的茶杯,独自沉吟着,"怎么好呢,这怎么好呢?"要释却60年思念的精神重负,这机会是再也不能放弃了。这才想起穿什么衣服好呢?翻来找去,清贫的她已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了,有一件藏青的罩衫稍好些,一试穿又嫌短了。最后翻出一件蓝毛线外套,再黑色绒线衣一罩,还颇为得体。加上青色的裤子,黑布的单鞋,收拾得朴素整洁大方。可她还是怕有什么不妥,唠叨着:"这样好吗?"而门外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

杨守玉被接到"近园"红楼,刘海粟早迎候在门口了。举目相对,却是相顾无言。空气中便凝固着这人生的深慨。刘海粟从梦幻恍惚中醒了过来,缓缓地伸出手与杨守玉相握,杨守玉说:"我们都老了!"话中潜台词便是他们心灵的共鸣,刘海粟拍着表妹的手背,"你我几十年不见面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过后,便又僵立在无边的沉思中。

是别人的提醒,他们才走进室内的,在摄影师为刘海粟与杨守玉摄下白首之会的照片以后,人多退出,让二位老人自由交谈……

一抹斜阳的馀辉照着红楼,照着这浓缩了的六十年的人生。一刻千载啊,那心灵相通的永恒。

乱针绣 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一个新绣种。乱针绣创始于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杨守玉(见"杨守玉")。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苏州刺绣研究所在继承杨守玉乱针绣针法的基础上,现有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的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

关于乱针绣

乱针绣 是30年代初著名中国苏绣艺人杨守玉首创。她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创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搀色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乱针的出现,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创举,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迈进的广阔前景。艺人杨景玉的弟子陈亚先继承先师的风格,她创作的人像乱针绣《幸福老人》,形象鲜明突出,神情愉快,有较强的感染力,人物脸部纵横的皱纹,松弛的皮肤,蓬松的银发,尤其是飘逸的胡须是整体作品的神来之笔。

苏绣作品成功开发"乱针绣"后,已不再是清一色以小动物为主题,它已绣出绚丽多姿的申绣天地。美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柯秋慕在他的作品《雪松》被绣成苏绣后,如痴如醉地细细品味,完全折服于东方艺术的精美神奇。

乱针绣的特点

"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来制作的"针画"。是用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乱针绣"的显著特点是摆脱了一股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而是不拘教条,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乱针绣有其错综复杂的工艺要求而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

乱针绣的复杂与珍贵之处便是"乱",而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绣者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变化。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情意相融。按照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从而使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乱,均符合情理与法则,让人感到乱中迸发出的活力,乱中显示出动感。一针一线是那么的自由交叠,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其色彩效果才能出来。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但不同于油画。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它的色彩有不同变化,当光线强与光线弱时,当放在明处看与放在暗处看时,当正面看与侧面看时其效果均有不同的变化。油画上二种颜色混合就变成另一种色相,原来的二种色用不再存在,而绣面上二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原来的二种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它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绣的独特风格。

"乱针绣"作者必须要有油画的基础,不仅要求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同时能掌握绣理和具有熟练的刺绣技巧。因此,乱针诱作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练,依靠实践积累的经验来从事制作。一骰一名独立操作的绣工,需经过5一10年的专业练习。

"乱针绣"与一般绣的不同,还在于它的创作周期的漫长。制作前,要先画好素描稿与色彩稿。要反复思考酝酿表现方法,操作步骤与绣成后的效果,一旦心中有数,便进行操作。

操作不是一次刺成,一般要刺三层。第一层铺色,按照绣稿的轮廓线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刺底色的线宜粗一些,线条可以长一些;第二层做细,需注意制作顶序,一般先刺面积大的和后面的物体,面积小和前面的物体后做,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最后做,每做一处,都要照顾到整体与各个物体间的关系;第三层进行精细艺术加工,重点刺出线条的变化,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浅色线把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呈现出和谐的光感同色调感。在这个阶段,针力和笔力一样,是针画艺术的生命力,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也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个阶段如河运针、用色都要精心斟酌后才能果断下针,使一针一线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在绣面中,使线条刺得活泼而下呆板。在这一阶段,还要发挥劈丝技术,作者要根据题材的需要,在显示乱针绣粗中有细,粗细有机结合的特色时,需把一根常规丝线劈成若干分支的细丝进行刺作,尤其在表现某种物体如人体肌肤,为求细腻效果,要思考确定用线的粗细程度。最细时劈丝达四十八分之一,可见这个操作层次上是多么的细微和艰辛。

综上所述,乱针绣的工作过程比一般刺诱要复杂得多,每一幅作品,耗费的时间十分漫长,如一幅40CM×5OCM的规格的人像绣品,其工期达三个多月。有的精品曾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乱针绣作品流传在市场上的很少。

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是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教授生前亲自传授技艺的专业单位,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乱针绣接班入。大都具有国家认可的高、中级技术职称。己成为国内从事乱针绣研制历史最长、技术力量最强的定点基地。曾二次荣获国家级最高荣誉一一金杯奖。建所三十多年来,乱针绣作品已遍及世界近百个国家地,曾为多名国外元首定绣人像作品。乱针绣作为一件珍贵的艺术精品,广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收藏。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另外,乱针绣作品的保藏除需尽可能的避免强光照射和注意防潮外,没有其他特殊要求。

总之,苏州刺绣是艺术家们纯真的艺术情操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缩千里于尺幅,绣万趣于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缕传情,这正是中国苏绣艺术的魅力所在。

中药师

杨守玉,擅长治疗各种胆系结石、颈椎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疑难顽症。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研制出由贵中药组成的“溶石散”制剂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合并瞻囊炎等各种类型的胆系结石,疗效满意,消除症状快,没有毒副作用。对有症状的胆石病,一般用药二次,临床症状即有明显好转,连续用药6天,可达到临床治愈。对大面积结石,服药后复查B超,仍可看出有少量结石,但不会影响胆系功能,出现症状。连续用药6天后,2-3年内B超跟踪复查,一般结石可自行溶解。经临床验证,该制剂对慢性结肠炎,亦有较好的疗效。他研制的中药膏药1、2 号,治疗颈椎症所引起的背部沉重不适,酸痛、头晕、手指麻木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腰腿痛等症状可有明显好转。一般4-6贴可达到临床治愈,严重者不超出8贴。同时,膏药对慢性腰肌劳损,棘上韧带撕裂损伤和腰筋膜纤维炽炎,亦有显著疗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