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家村的那盏灯火(69)(周瑄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家村的那盏灯火(69)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杨家村的那盏灯火(69)》中国当代作家周瑄然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杨家村的那盏灯火(69)

一晃离开古城已有几年光景了,无论是大雁塔的夕阳落日,还是青龙寺灿烂樱花,亦或是师大校园浓荫蔽日的法国梧桐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可唯有杨家村那盏灯火还时常在脑海中若隐若现,难以忘怀。

几年前,我曾住在古城南郊一个叫明德门的地方,这里是这座城市外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到处可见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陈旧小区。每天几万人来往于此,从这里出发,在这里驻脚,寻找着在都市里的一席之地。小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杨家村的城中村,和明德门一样,这里同样聚集着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从明德门横穿过村子就到了城市的主干道——长安路,上班需要乘坐的公车大多集中于此,而横穿杨家村也就成了我每天必经的道路,记忆中的那盏灯火就是在这条普通的小路上透出来的。

彼时的我就职于广告公司,时常下班都是深夜时许,下了公车拖着疲惫的身躯沿着村口蜿蜒曲折的小路往它的另一头走去。城中村里大多都是密密麻麻的两层民居,而那盏灯火是从路口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中透出来的,记忆中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普通民居,和周围的诸多贴着瓷砖的建筑相比它甚至显得有些破旧。它的周围尽是城中村惯有的五光十色嘈杂凌乱,而唯独它在喧闹中静静的伫立,散着旧式台灯独有的橘黄色的灯光,米色的粗布窗帘微微掩上把这缕微光衬托的更加温馨。每次夜晚经过这里,我的目光总会被这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色光芒吸引,临近了更是久久凝视不忘。其实说到底我根本没有见过灯火后面的主人,可是那一盏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每每看到它内心无端平添一丝暖意。

我曾猜想那橘色的灯光后面,或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正殷切的看着书桌前读书的孩子,一边做着手里做着白天没有做完的针线,一边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又或是一位为了考试深夜苦读的青年,厚厚的眼镜片背后一半是对知识的渴求,一半是对故乡的悠悠思念;再或许,是一位独身老人,在深夜里独自在窗台下回忆自己曾经的往事。

有时候那盏橘黄色的灯火也会让我想到我的故乡,想起童年时候家里的那盏旧式小台灯。家乡是个陕南的小城市,儿时我家住在城郊的河边,是一栋老式的筒子楼。学生时代,每天晚上需要上晚自习,学校和家距离尚远,每天晚上放学回到家往往都是九点以后,偶尔会更晚一些。可不管几点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都会看见自家的窗户亮着昏黄的亮光。彼时周围的邻居们有的用上了精美吊灯,有的装上了当时颇为先进的节能灯管,我家的台灯在诸多灯光中显得昏暗而渺小,可在我眼中,每次抬头看见家里的窗前的灯火亮起就如同像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因为我知道,灯火的那头是母亲收拾整理好的书桌,是父亲精心煮好的热汤,是家的浓浓暖意。

离开古城很长时间后我突然明白,杨家村那盏灯火所引起我对于灯火背后人的猜想,以及我对故乡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恋,也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感怀。它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怀......

多年后,我再次经过杨家村,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城中村已经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被拆除,眼前只剩一片机器作业后的荒芜,不久后的未来,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高楼会在这里拔地而起。然而几年前的那盏灯火,却再也不见了踪影。连同我儿时记忆中的那盏小台灯一样,永远留在了时光的印记中。

[1]

作者简介

周瑄然,原名郑百顺,85后,男,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