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慶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慶存
出生 山東平邑
國籍 中國
職業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知名於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
知名作品中國社會科學
新華文摘
文學評論

楊慶存[1]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就讀於曲阜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評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師從王水照先生,1996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工作。中國宋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宣部社科規劃發展局副局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新書丨楊慶存:一部斷代《尚書》學研究的力作——評馬士遠教授《兩漢〈尚書〉學研究》[2]

個人簡介

楊慶存,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平邑人。先後就讀於曲阜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評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師從王水照先生,1996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工作。中國宋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宣部社科規劃發展局副局長。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

個人作品

在《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英文版) 、《新華文摘》、《文學遺產》、《文學評論》、《中華文史論叢》、《文史》、《社會科學戰線》、《文史知識》、《求是》、《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中國文化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專著《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黃庭堅與宋代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傳承與創新》(復旦大學出版社)、《宋代文學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詩詞品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詞》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與劉乃昌師合著)等多部,出版合作專著《宋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宋代文學通論》(河南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遼寧人民出版社)、《唐詩宋詞》(山東文藝出版社),《歷代文話》(復旦大學出版社)、《全唐文(第九冊)》校點(香港成誠出版社)等多部。

代表性論文

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散文發生與散文概念新考 《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

The Appearance of prose and a New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pros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8年第4期

論辛稼軒散文 《文學遺產》1992年4期

論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與發展 《文學遺產》1995年2期

古代散文的研究範圍與音樂標界的分野模式《文學遺產》1997年6期

易安散文的多維審視 《文學評論》1994年1期

黃庭堅宗族世系新考 《中華文史論叢》56輯1998年

蘇黃友誼與宋代文化建設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5年1期

社會科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 《人民日報》1997年7月26日

華夏文明的構建與古代政治的經緯 《新華文摘》2002年7期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現代啟示 《新華文摘》2009年13期

關於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幾個問題 《求是》2009年11期

社會科學乃立國治國之根本 《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1期

社會科學思想與華夏文明傳統 《浙江學刊》,2002年6期

談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與規律 《復旦教育》 2002年1期

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說新論 《齊魯學刊》,1992年第1期

敦煌歌詞新論 《文學前沿》 2000年3期

楊文公談苑》補甄 中華書局大《文史》 2003年第3期

《西廂記》藝術成就的多維審視 《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1期

中國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 《文史知識》2010年第5期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楊慶存院長來院講座指導課題研究

2016年10月26日上午,科研部邀請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宣部社科規劃辦原副主任楊慶存教授來學院講座指導課題研究。科研部王友明副主任主持講座。

楊慶存教授以《致廣大而盡精微——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為題,圍繞着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學術研究的基本規律、學術研究的基本原則、國家社科項目論證的要求等主題,結合自身豐富的研究經歷和社科項目管理經驗,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進行了細緻的講解指導。 楊慶存對學院教師進行課題項目論證作了提示:一是「實」。題目一定要鮮明、具體、實在。二是「新」。研究要有新意,有創新,有新見,有創見;要有新思想、新觀點、新發現,或者要有新的視角、新的切入點。三是「高」。研究要立足於國家發展,着眼於人類文明發展。境界要高,立意要高,角度要高,起點要高,層次要高,品位檔次要高。四是「重」。研究要有重大學術價值、重大理論意義、重大決策參考價值;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構建新體系、建設新學科;課題具有戰略意義、普遍意義、典型意義或國家和民族意義。五是「廣」。學術視野要廣,知識面要廣。六是「深」。研究要思考深,挖掘深,成果要深刻、厚重,勇於探討規律、總結規律。 學院20多名教師到會聽取講座,就申報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提問,楊慶存一一進行解答。王友明對楊慶存教授來院講座表示感謝,指出楊教授講座內容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教師們應深入體會,認真準備2017年度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工作。

本次講座是科研部系列講座「課題研究專家談」第十一講。 針對國家課題研究和申報,科研部將繼續邀請相關專家來院講座。

教學促進科研 科研提升教學——記上海交通大學首屆「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獲得者楊慶存教授

【名師名言】

■ 人類意識、國家觀念、世界視野、前瞻眼光和紮實功底,是教學科研的靈魂與根基。

■ 教學與科研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既相互支撐與聯動,又相互促進與提升。

■ 人文修養決定人生境界;學生為中心,教師是關鍵;真誠詮釋人格,創新體現實力。

2017年金秋教師節,上海交通大學召開「教書育人科技創新」表彰大會,楊慶存教授的《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獲得「科研成果獎」一等獎,我們榮幸地採訪了這位學校「科研成果」一等獎的人文科學唯一獲得者。

楊慶存教授認為,人文教育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基礎,是「鑄魂」「固本」「創新」的根本。這次獲獎,體現着學校對人文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與積極鼓勵,體現着強化人文學科建設的務實精神與重要導向,體現着落實國家《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具體措施與實際行動。楊慶存介紹了這項獲獎成果選題、醞釀和研究的全過程,並暢談教學促進科研、科研提升教學的深切體會。

備課發現系列問題,研究確保科學嚴謹

楊慶存說,《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實際上是在為本科生講授《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課程中不斷思考研究的結晶。

楊慶存自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即養成和保持着一個習慣——「不寫好講稿不上講台」。他把這一原則作為敦促自己、培養學風、提升水平、恪盡職責的重要方式。在講授《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的備課過程中,楊慶存搜集了當時所有能夠找到的相關教材與參考資料,但在閱讀後發現,這些著作對于思想性很強、藝術性很高、人文精神深厚、代表中國古代主流文化的散文中很多必須講清楚的基本問題,幾乎都沒有講清楚;甚至有一些明顯錯誤的觀點或結論,也被相互轉述,以訛傳訛的情形比比皆是,諸如「散文晚於詩歌」論、「散文概念源於西方」說等等。而學術界對什麼是散文、中國古代散文的範疇、散文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界定、散文形態的時代特點與發展衍變,散文在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中國散文對世界文化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等等,很少涉及。特別是中國古代散文鼎盛時期的宋代,竟然沒有一本研究專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貽誤學生,而解決教材中的缺陷並糾正訛誤,是當務之急。由此,楊慶存進行了艱苦細緻的資料搜集和縝密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並不斷修改完善,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納入教學,既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又形成了目前獲獎的科研成果。

作為一本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原創性著作,《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得到海內外學術界高度評價,引用率甚高。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認為,著者以歷史的眼光把握史料,通過細密的考證與闡述,在解決具體學術問題的同時,也豐富了人們對宋代散文成就的整體認識,是重要的學術創作。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王水照指出,該書是一部填補長期學術空白的開拓性著作,表現了創新求真的理論探索勇氣。這部學術著作榮獲了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日本漢學家後藤裕也翻譯的日文譯本已於2016年面世。

教學相長,科研聯動

楊慶存以教學催生科研創新的案例,並非僅此一個。多年來,楊慶存發表的近百篇論文和出版的十多部專著,大都是教學催生的科研成果。諸如《散文發生與散文概念新論》《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論辛稼軒散文》《蘇黃友誼與宋代文化建設》《<西廂記>藝術多維審視》等論文,《黃庭堅與宋代文化》《傳承與創新》《宋詞經典品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等專著,無一不是始於教學、成於研究。

楊慶存說,他在講授《宋代文學史》課程時,發現通行的中國文學史和多種教材,都對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說進行尖銳批判,指責是「教人剽竊」。但是,通讀黃庭堅流傳於世的《豫章先生文集》,他發現其中很多文章都是強調創新,如「文章最忌隨人後,自成一家始逼真」之類詩文甚多,而且黃庭堅終其一生的文學創作與文化實踐,都在強調出新。由此,楊慶存一方面與劉乃昌先生合作撰寫發表了《黃山谷的文藝思想和詩歌藝術》,以大量的事實說明黃庭堅的詩歌理論「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本義是在強調創新,一方面通過考察分析古今中外大量文學創作實際與文化理論發展的史實,獨立撰寫發表了《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說新論》,指出黃庭堅此說的意義不止於強調在繼承基礎上進行創新,而且揭示了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楊慶存把這些研究成果都及時納入課堂教學中,糾正了學術界和原教材觀點的偏頗。

《禮記·學記》有關於「教學相長」的著名論斷,即「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楊慶存以自身的實踐,深切體會到「教學與科研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既相互支撐與聯動,又相互促進與提升,呈螺旋上升態勢。」教學過程將會發現必須解決和值得研究的新問題、新課題,而科學研究必然會為教學提供新內容、新觀點和新方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楊慶存認為,學術是文化的最高形態,學術支撐教學,學術能力反映教師的基本素質。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必須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重視學風、方法、能力的訓練,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教師應當進行示範和引領,研究生教學尤其如此。楊慶存給研究生講課,經常在大家認為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新問題,講出獨到的新見解。比如膾炙人口的杜牧《清明》詩,大家都覺得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但楊慶存卻對其中的「行人」進行深刻的文化發掘,從作者本義、作品立意和中國文化發展史、中國古代官吏制度發展史等角度進行了詮釋,不但指出「行人」即作者本人,以及中國古代「行人」即「採風之人」或官吏稱謂等多種特殊含義的新見解,而且從中國農耕社會發展與民風民俗倫理道德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思想闡釋,提示作者「欲斷魂」的原因,令人耳目一新。

楊慶存還經常將研究文化經典的新見解、新觀點和發現的新材料介紹給大家。比如對《尚書·堯典》中「黎民於變時雍」一句的理解,數千年來沒人提出過疑問,幾乎都把「雍」解釋為「和」,後代學者也都按照「雍和」的思路進行闡釋。但是楊慶存在備課中發現,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解釋,全文內容文氣就不會貫通,因為在「黎民於變時雍」後緊跟着「乃命羲和,欽若吳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這是關於制定曆法、劃分春秋四季的問題。於是楊慶存根據上下內容的聯繫與具體語言環境,對此句重新進行標點斷句:「黎民/於/變時/雍」,「變時」即季節的變化,並指出「雍」通「壅」,原義是堵塞的意思。那麼這句話就應該解釋為老百姓對季節變化的具體時點無法準確掌握,不能按時播種耕作,於是接續上文的是堯帝派四位大臣到四個地方去通過觀察日月星象,確定春夏秋冬以便農時。這樣解釋的話,整句話、整篇文章的意思就清晰明確了。

楊慶存這種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的做法,給同學們以很強的啟發性和示範性。有同學說,聽了楊老師的課,才知道怎麼樣去讀書。

傳道授業解惑,身教重於言教

楊慶存認為,學為政本,學校的任務和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培養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的國家棟樑。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引導同學們樹立「斯文自任」的精神,熱愛祖國,以天下為己任,本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和擔當,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做貢獻,實現人生價值。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身教重於言教,師德尤其重要。

楊慶存學術淵博、治學嚴謹、勤懇敬業、嚴於律己、正直隨和、寬以待人,是學生心中學習的典範和標杆。儘管楊慶存身兼數職,事務繁忙,但他始終堅持「課比天大」的原則,把講課作為頭等大事,堅持兢兢業業上好每堂課。「教師愛崗敬業,首先體現在對學生負責,對教學負責。」儘管楊慶存對自己所要講授的內容早已瞭然於心,但每次上課前他還是毫不鬆懈地認真準備,堅持「寫不好講稿,不上講壇」,厚厚的講稿上總是勾畫着本課的重點、難點,一張張幻燈片上標示着密密麻麻的注音、注釋,無論多麼疲憊勞累,楊慶存總是以飽滿的情緒,充滿激情地講授課程。楊慶存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同學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方法,更重要的是嚴謹的學風。楊慶存「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實際行動感染帶動學生、以人格魅力吸引打動學生,以學識風範浸潤影響學生。

楊慶存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成果豐富,但依然讀書不倦、筆耕不輟,依舊保持着認真閱讀和深入思考的好習慣。「打鐵還要自身硬。教師的水平、學識、能力直接關係着人才培養的質量。」楊慶存刻苦鑽研、嚴謹篤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着自己。他說:「做一位合格的教師必須有這種敬業的精神,嚴謹的態度,給學生做示範,這是師徳的應有之義。」正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率先垂範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同學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看,這個要求已經遠遠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楊慶存認為,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做世范之師;師德高尚,做表率之師;勤勉篤學,做博學之師;真誠奉獻,做博愛之師;勤于思考,做創新之師。師愛是師德的核心,也是教師的靈魂,楊慶存對待同學寬嚴有度,在生活上真心關愛同學,在學習中嚴格要求同學。了解和尊重每位同學的差異性,熟知每位同學的優缺點,因材施教。當同學受到挫折時,楊慶存經常鼓勵、開導學生;當同學在學業困惑時,楊慶存總是善於引導、諄諄教誨。在學術上,楊慶存要求嚴格、一絲不苟,以嚴謹求實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激勵同學們積極向上、追求卓越。

【名師名片】

楊慶存,文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凱原十佳」教師。國家社科基金評委。《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編委,《文化中華》總編。上海交大學位委員會委員,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宋代散文研究》、《中國文化論稿》等十多部,合作專著《宋代文學史》等十多部。《宋代散文研究(修訂本)》獲教育部第七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上海交大「科研成果獎」一等獎,《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詞校注》獲山東省第七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