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杨德衡 |
中文名;杨德衡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9年9月 |
杨德衡,笔名半聪,著名花鸟画家。1939年9月出生,辽宁丹东人。1956年考入杨德衡像2011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修业8年。[1]
目录
人物简介
杨德衡,笔名半聪,著名花鸟画家。1939年9月出生,辽宁丹东人。1956年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修业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在中国美协辽宁分会创作室、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曾任辽宁画院副院长、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2]
继毕业创作《稻香季节》在全国花鸟画坛产生强烈反响之后,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有的获奖。擅长工笔重彩,兼长没骨、小写意,尤精绘鹤,作品“雅俗共赏”。有20余幅作品由中国美术馆、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军事博物馆、总参谋部京西宾馆、总后勤部京丰美术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国家级单位收藏。先后在新加坡、韩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沈阳、青岛、烟台、珠海、中山、江门、东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杨德衡画集》、《杨德衡从艺50周年写生作品集》、《杨德衡花鸟画集》。著有《写意鹤技法》、《鹤的画法》、《杨德衡画鹤》、《杨德衡画没骨画》等。
主要作品
1964年:《稻香季节》
1979年:《搏击》、《护花神》、《林中鹤舞》、《长白花红》
1980年:《富丽和平》
1981年:《傲雪》
1982年:《动物四条屏》4幅
1983年:《春归》、《问世》、《自立》、《梦乡》
1985年:《情侣》、《哺育》、《思亲》、《初雪》
1987年:《南归》
1989年:《寒塘鹤影》、《鹤舞》、《鹤魂》
1990年:《月朦胧鸟朦胧》、《群仙图》
1991年:《醒狮图》
1992年:《鹤乡图》、《猛鹫图》
1994年:《古藤逢春》、《劲松瑞鹤迎朝晖》、《觅》
1997年:《春归图》、《初雪图》
1998年:《十二生肖》12幅
1999年:《初雪落雁》、《大雄风图》、《清夏图》
2000年:《鹤的一家》
2001年:《六合同春》、《霜重色愈浓》
2003年:《重返家园》、《九九归一》
2004年:《飞舞》、《鹤乡春梦》
2005年:《母子图》、《长白山花烂漫时》
2006年:《我的家我的天堂》
2007年:《澄明时光》、《昨夜风雨后》、《谧》、《重聚首》、《山魂》
2008年:《亲情系列》8幅、《倒春寒》
2009年:《惊鹭图》、《鹤家乡图卷》、《远征图》、《家园》、《群仙图》、《鸡系列》13幅
2010年:《曦鹭图》、《鸭绿江畔》、《鹊巢》、《四喜图》
2011年:《群仙戏碧莲》、《飞越喜马拉雅》、《荷塘双侣》
2012年:《秋色图》、《风韵犹存》、《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四季图袖珍卷》、《盛荷图》、《盛荷图卷》、《清趣》、《清风香远》、《母爱》、《戏雪图》、《荷花团扇》10幅
《鹤亲情系列》15幅
作品风格
杨德衡的作品涉及题材广泛,擅长工笔重彩,兼长没骨、小写意,尤精绘鹤,作品“雅俗共赏”。杨德衡进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班学习,从师赵梦朱、钟质夫、郭西河先生。学传统、师造化,深入生活,奠定了杨德衡为人从艺的思想起点与专业能力。
从《稻香季节》到《春归图》,画家杨德衡坚定地走了一条新的花鸟画创作道路,尊重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拘束,以科学的思想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充实、发展传统,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创作道路。三十多年的刻苦实践证明:花鸟画同样可以画出深邃重大的时代主题,在表达思想深度上,在传达博大的意境上,独树一帜。
杨德衡作品 |
生活气息
生活的启迪——花鸟画创作的几点体会(选登)
杨德衡
我是搞花鸟画创作的,从自己在艺术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深切地体会到,花鸟画要创新,体验生活是完全必要的。
当然,创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是说有了生活就肯定会出好作品。还要解决许多方面的问题,要处理好生活与立意,生活与传统,生活与形式等许多方面的关系。
一、生活与立意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和自然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花鸟画当然亦不例外。
我也喜欢画鹤。1979年,为迎接建国三十周年美展,创作了《林中舞鹤》。虽然参加了省展,但我认为是失败的。我也画过《松鹤延年》之类的作品,总是跳不出老套套,只是在这张松枝从上往下出,那张从右往左出,这张鹤回头,那张鹤展翅上变来变去,怎么变也是“白菜汤一碗”、“一碗白菜汤”,还是失败。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
1981年底,我受《人民画报》介绍鹤乡——扎龙的报导的感发,开始构思《鹤乡图》。为了完成这一构思,我先后三次到鹤乡深入生活。第一次是1982年5月到扎龙,每天早晨,饲养员把驯养的鹤放出来,它们禁不住高兴的心情,总要先来一段大合唱,然后翩翩起舞,飞跑,在蔚蓝的天空上自由地飞翔盘旋,四处觅食,欢快地沐浴……轻风摇曳着黄纱帘般的陈苇和刚刚拔节的新苇,真是美极了!这就是神秘的“仙鹤”的故乡。它们每年要在这一带恋爱、结婚,生儿育女。
第二次到鹤乡,是1983年8月,到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那里的自然环境比扎龙复杂些,除芦苇沼泽外,还有漫岗和天然次生林,因而鸟的种类也比扎龙多,野生丹顶鹤有六十余只。
第三次到鹤乡,是1984年4月,再到向海自然保护区。这次去,弥补了前两次的遗憾,亲眼看到了许多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丹顶鹤。
画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论点是很精辟的。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仿造化之徒。徐悲鸿先生说“画马必以马为师”,我画鹤就以鹤为师。在鹤乡,朝夕与鹤相处,除认真观察它们飞鸣食宿之状,喜怒哀乐之情以外,还通过画速写、拍照、采访、看标本、临资料、看电影及研究有关文字资料等手段,使我对丹顶鹤有了初步了解,懂得了一些它们的生活习性,知道了它们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生活积累为《鹤乡图》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有了生活,这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立意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所谓立意,就是创作一幅画要寓什么意、寄什么情,要告诉别人什么,也就是“主题思想”。也可以说是一幅画的灵魂。
立意虽然十分重要,但也不是有了好的立意就一定能产生成功作品。比如:为了搞毕业创作,1963年我曾经到金县董家沟公社去体验生活,画了不少速写,经过“淘金”,决定画《迎着朝阳》这幅画。画面是一片繁茂的向日葵迎着朝阳鲜花盛开。象征青年一代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这个立意该是不错的吧?可是勾了许多草图也不成,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最后只好作罢。而两年多以前一次印象难忘的感受却猛烈地敲击着我的心屝。那是1961年秋,我在学院苏家屯农场劳动,当时我的任务是守夜护秋。一个寂静的黎明,浓重的朝雾笼罩着一望无际的稻田,我漫步向前走着。突然,一阵瞬间啪啦的响声,惊得我毛发悚然,心跳如鼓,一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声音迅速远去,我惊魂稍定,拭目细看,发现原来是一群正在稻田沟里觅鱼的白鹳被我惊得腾空而起……。虽然当时我没有专门学习花鸟画,也没有创作这张画的想法,但是它给我的印象太强烈了,这创作的契机驱使我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了一个小构图。当我决定根据那次感受创作一幅画时,思想上又犹豫了。当时看到的稻田是歉收的,不景气的。因为那时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人民吃不饱肚子,干不动活,正勒紧裤带渡过暂时困难。我们从那时候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饥肠辘辘坚持上课和一天吃三四两粮还要抢修大坝的滋味。国家需要粮食,人民需要粮食啊!那时真正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宝”的道理。对粮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农业特别关心,人人都盼望有个丰收的年景。那时虽然困难,但大家都坚信有党的领导,困难一定会被战胜,曙光就在前头。于是我把意立在人们经过辛勤的劳动夺得了丰收,正准备开镰收割而惊起了一群白鹳上。为的是振奋人们斗志、战胜困难去夺取丰收。这就是我的毕业创作《稻香季节》。大家认为这张画立意比较新颖,生活气息浓厚。它先后在十多个国家展出,得到观众的好评。
下面再谈谈《傲雪》这幅画的立意。
《傲雪》这幅画,是向党的六十周年生日的献礼作品。它是根据1978年我初到长白山看到的牛皮杜鹃(长白山茶)的印象创作的。牛皮杜鹃生命力极顽强,耐严寒,鲜花能傲雪而开,叶子油绿可爱。因在高山受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色泽分外炫目。如果说,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以耐寒傲霜被人们喜爱的话,长白山的杜鹃应该备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生长在北国高寒地带——长白山之巅。那里连松树都无法存活。我用这种很有性格的花,象征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而迎来了人间春色的伟大的党。尽管还有严冬的“残雪”,但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
二、生活与传统的关系
中国画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枝鲜花,它有两干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代画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和丰富的绘画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为创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以浓厚的民族色彩,独树一帜地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应当为此而自豪。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传统的影响。
但是,如果把传统说得一切都好,当成“法规”,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这种“泥古不化”的“保守主义”态度同样也是错误的。
中国画追求神似。讲究“气韵生动”,这是它的特点和高明之处。以花鸟画来说,就是为花鸟传神。我受生活的启迪,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鹤的许多感情的确很像人,很有意思。比如鹤的恋爱三部曲:第一部是对歌。每年四月中旬,是丹顶鹤的求偶季节,每当黎明或黄昏,年轻的鹤群曲项向天,放开暸亮的喉咙,引吭高歌,歌唱它们一生中这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通过这别有风味的对歌仪式,寻找情投意合的伴侣。我画的《对歌》就是表现这个场面。第二部是对舞,“鹤青年”们成双成对,飘飘欲仙,跳起美丽动人的爱情狂欢舞。第三部是配偶。一旦配偶成功一般终生不变。如有一只不幸妖折,另一只不再择偶,一直到死。要知道鹤寿是五六十年。丹顶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真是令人感动。
杨德衡作品 |
鹤的“母爱”、“父爱”也是令人感动的。鹤卵的孵化由雌雄轮流进行。到第三十一天,蛋里有小鹤的啄壳声时,就不孵了。从这时到小鹤全部出壳要二十多个小时,它的双亲一直在旁目不转睛地静立守候,焦急地等待新生儿出世。我画《问世》一画就是表现这一情景。我又重温了自己即将做父亲时的感情体验:兴奋伴着紧张,激动伴着不安,急切伴着……还有说不出来的感情。我把鹤的爪画成勾曲不平状——是它们内在感情的流露。
丹顶鹤还有这样的生活习性:鹤雏问世不久,一周岁的幼鹤就要被迫“出家”自立了。幼鹤十分不理解,舍不得父母和弟妹。母亲完全明白必须得让它们走,不然新生的孩子难以养活。但下不了“狠心”,总是难舍难分。正像姑娘出嫁一样,本来是喜事,是规律,但做娘的总免不了要掉几滴眼泪。扭曲的背影表现母亲的复杂感情。祇有父亲是这种客观规律的执行者了,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赶走,不肯走就硬把它们咬走,幼鹤不得不舍泪离去。还不懂事的弟妹,好奇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事情。天下着濛濛细雨,跟离家幼鹤的心情一样……这是我画的《自立》的情景。
我画《鹤乡图》完全抛开松树,画的是鹤乡的真实环境,努力画出鹤的生活气息,追求“生活化”。其目的,并非为科学家松鹤无缘的论断做佐证,而是为了另辟蹊径,寻求新意。
有的人看画,专注意这一笔是哪一家的,那一笔是哪一派的,讲究笔笔有出处,其实这大可不必,而且会束缚中国画的发展。我赞成霍元甲的“迷宗拳”,吸收百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管它哪家哪派,“打赢”了算。
三、生活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来自于生活,服务于内容。不摆正这种关系,难以找到恰当的形式。所谓形式,不外乎构图、笔墨、色彩,下面结合我的作品谈一谈这个问题。
我画《稻香季节》为了表现无边无际丰收的稻田,采用了鸟瞰(深远)的构图。在勾草图的过程中,我曾经画出地平线,并画了天边的朝霞。画面总是感觉空间有限和视野狭小。后来去掉了地平线和朝霞,把稻田一直向画外远处逐渐虚过去。这样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有限的画面出现了无边无际的宏大之感。在情结的处理上,我采取了一起突兀的格式。紧挨着画的右边的白鹳做起势,第二只承上启下,紧接着第三只奋翅的鹳把画面推向高潮,然后是半露的转入低潮,最后通过向画面深处滑翔的鹳收势。这符合我原来的生活感受。稻田沟既破了大片稻田的单调,又加强了这种“势”。鹳与稻田一动一静形成强烈对比,以动衬静,使丰收的稻海显得更加沉甸甸的。
我在探索《傲雪》的构图时,勾了十几幅草图,其中有方幅、立幅、扁横幅,都不满意。后来我琢磨这种花的特点是生长在高山上,耐严寒。严寒可以通过雪来表现,那么就应该在“高”字上做文章。所以在成稿时,我就把构图画成狭长的立幅,用高远法(仰视)。看画时由下而上,给人造成高山之巅的感觉。但是杜鹃花却用深远法(俯视),不然看到的就都是花和叶的背面。这是利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
《鹤乡图》里大都配以大面积的环境,用工笔画怎样处理这是个难题。我采用了近景用“双勾”法,中景用“没骨”法,远景用“兼工带写”法,把景色层层推远。如果用国画常常把背景处理成空白的手法就不适合。一是色彩上没有对比,白鹤突不出来。二是表现不出鹤乡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春归》这幅画整个是石青调子。画面是鹤翔云海,表现它的归心似箭,急于奔向回春的故乡。我在扎龙体验生活时,湛蓝湛蓝的扎龙湖给我的印象很深,这张画就表现了这种感受。我把大面积的水大胆地处理成石青色。如果按传统常常把水处理成虚的空白的方法,这张画就索然无味了。生活感染我的东西没了,我要去感染别人的东西也没了。为了表现内容,大板刷、喷雾器、丙烯颜料、白蜡等我都用过。
中国画要发展,应该吸收西画某些营养。西画的统一色调那样和谐优美,色彩的感染力是很强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我的《稻香季节》和《鹤乡图》的构图,不像是传统的构图格式,而有点西画构图的味道。色调的处理也是借鉴了西画。素描因素也揉进了一点。
我在艺术上追求的目标是“雅俗共赏”。我在艺术实践中尽量使花鸟画与山水画相结合:工笔画与写意画相结合:中国画与西洋画相结合;绘画与姐妹艺术相结合。以求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宗。
走深入生活这条路苦不苦呢?当然要比“闭门造车”苦得多。例如:在扎龙,看苍鹭那次,当水齐胸深的时候,水衩紧紧地箍在身上,感到呼吸有些困难,脚下踩着由无数苇根交织在一起浮沉不定的筏子,稍不注意,偏离了路线,就可能有没顶之灾。有几张速写就是在齐腰或齐胸深的水里画的。1984年四月我到向海保护区,为了亲自观察野鹤,住到离保护区二十多里外的“窝棚”(观察站)。有一天带上面包、望远镜,从早上五点多钟走到下午四点多钟。观察站的同志为我担心,因为这一带有狼,当时常发生狼掏牛犊、吃驴、咬死狗之类的事。
坚持走这条路,思想上不是没有斗争的。不下去,靠过去的老底和手头的资料也能画它几年。似这样费事费力究竟有没有必要呢?工笔画费工,我的作品少,似这样一张构图要推翻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速度就更慢了,这样做究竟划得来划不来呢?我想,我是一个专业美术工作者,我的主要任务是搞创作,宁肯生活不宽裕,也要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精力放在创作和深入生活上。
艺术的创新,生活是基础,内容是依据。为了内容的需要,形式上尽可以求新,这才是正途。我这个人,才智平平,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这条道路是正确的。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它会用甘甜的泉水滋润你,离开了它,创作就会枯萎。生活是一个大花园,艺术家要像蜜蜂一样到生活花丛里去采蜜,采百花而后成蜜。创新就从这里起步。
原载鲁迅美术学院学报《美苑》1984年第3期
时代感
绘画的时代感十分重要,因为不同时代,艺术家汇入眼睛的信息天差地别,这就要求艺术家去发现身边的事物,强调自已的视觉感受,建立独特的绘画语言,用全新的绘画方式传递给观者。
以杨德衡的作品《稻香季节》为例:
1964年杨德衡完成毕业创作《稻香季节》。当时国家处在困难时期,人们普遍吃不饱饭。1963年的寒假杨德衡回老家丹东画这张画的草图。看杨先生画得辛苦他的三妹有时候就给他做一点小灶,这点粮食实际上是她从自己那也少得可怜的口粮里省下来的,所以杨先生就一再推辞不吃小灶。但是他的妹妹特别执着,就非要他吃。她说:“哥你吃吧。你好好画,如果有一天真像你画里画的这么丰收就好了!”当时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是这样一种心情,所以这张画杨德衡是在饿着肚子画丰收,是带着他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去画的。
《稻香季节》既是杨德衡自己的深切感受,又是困难时期大灾之后,大家对粮食深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既是他个人的情景的交融,又是时代的、广大民众的情景的交融。这种时代感的情感表达,是古人所没有的。也显现了杨德衡花鸟画关照社会、关心群众情感的创作端倪。至今,这幅作品仍以亲切、清新、雅俗皆俱的艺术魅力打动人心。
大境界
创造花鸟画大境界(选登)
杨德衡
花鸟画能不能创造大境界、要不要创造大境界,这是许多花鸟画家关注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思想观念是先导
要创造大境界,首先要有思想的大境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关注时代,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有了这种大感情,才能创造大的艺术境界。使命感和责任感是画家创作的无穷动力,思想往往比技巧更重要,画家以思想胜,画匠以技巧胜。我的《稻香季节》是1964年的毕业创作。所以能有这样的立意,是因为有困难时期食不果腹的切身体验,深知粮食的宝贵,我和所有人一样,企盼年年大丰收。没有这样的大感情怎么会对那单调的、无限重复的,甚至并不美的稻谷感兴趣呢?
二、生活底蕴是基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老生常谈了,但又是常谈常新的话题。画要以情感人,这情从哪里来?当然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绝不仅仅是搜集些素材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任务是观察、体悟大自然,使画家自身这个小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化,“天人合一”。在不断熟悉、把握物象形的同时更要抓住神,这才是“师造化”的真正含义。我画鹤就有这样的体会,十来次的鹤乡行,才换来了画鹤的自由。
三、艺术处理是关键
作画要先立意,这是中国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意是理性的内在的东西,是作品的主题思想。要把源自生活的感受营造成一个能体现作者立意的特殊境界,这就是意境。有意境的画能引人联想,百看不厌,收到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大画就更要讲究意境,要有意境的张力、内涵的张力。
下面谈谈表现方法的问题。
1. 布势与构成相结合。传统中讲的“置陈布势”也叫“章法”,就是构图。这是创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画必须有大框架,大力度,大的线或块面构成,强调宏观意识,讲究起结,善于处理高潮,构图才有张力。
2. 描写与比、兴相结合。花鸟画有“寓兴”传统,这使它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使含义更深、更广。通过象征、隐喻,使人意会、联想,从而达到缘物寄情、借景抒情的目的。
3. 花鸟与山水结合。花鸟画是“近镜头”长于表现微观。山水画是“远镜头”长于表现宏观。花鸟画要表现大境界,与山水画结合是一条光明之路。郭味蕖先生早在50年代就指出了这一点。这种方法可做到“远看取势、近看取质”,“宏观探道,微观探真”。
4. 笔墨与色彩结合。大画在笔墨上也必须有突破,有时需要悬臂勾线。运用大排刷、喷雾器等工具。加强色彩的运用是中国画创新的出路之一。为了表现在生活中对颜色的强烈感受,就要敢于抛弃“独尊水墨”的传统观念。中国画的色彩是“随类赋彩”,有时是“随情赋色”、“随意赋色”。追求单纯,在单纯中求变化,越单纯、越有整体色调,给人的印象越强烈,越有感染力。
5. 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工笔重彩典雅庄重,富丽堂皇。它的含量比写意画大,份量也比写意画重。工笔并非一味写实、临摹自然。写意也不是“逸笔草草”自娱似的“墨戏”。二者相结合、各取其长,就能丰富和加强表现力。
6. “散点”与“焦点”相结合。在透视的运用上,既不是纯“散点”,也不是纯“焦点”,巧妙结合,适当运用透视变形,花和鸟兽形体处理就更逼真、更生动。
清代唐岱说:“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纵横万里之势,置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这样,花鸟画也可以获得大境界,大美感,使花鸟画无愧于伟大时代。
杨德衡作品 |
没骨大家
杨德衡多年的没骨画艺术实践,创作出以《初雪图》、《情侣》、《思亲》、《初试》、《昨夜风雨后》等一大批没骨画精品,奠定了他在花鸟画坛没骨画大家的地位。
2010年,杨德衡历时半年编绘的《杨德衡画没骨画》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没骨画的定义及其特点
首先,要弄清“没骨画”的概念,什么是“没骨画”?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
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先用墨线勾出轮廓,再赋色的方法称为骨法,线就是“骨”,“骨”指的就是墨线。而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墨或色点、色线和晕染表现对象的画法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没骨图”、“没骨花”。
许多人对这个名称很陌生,不解其意。有的人望文生义,却又感到很费解。有的人以为“没骨画”就是“水彩画”。其实,“没骨画”这个说法并不确切,让人产生歧义也很自然。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也无非是点、线、面,以线为主,才叫有骨,才算中国画,用点和面表现对象就称为没骨,那么“没骨画”就不算中国画了吗?这个提法虽然不够准确,但已沿用一千多年了,为了区别于工笔画与写意画,姑且就这样叫下去吧。
没骨画是既区别于工笔画,又接近工笔画,既区别于写意画,又接近写意画的中间形态的画种。因此,它既具备了两个画种的优长,又避开了两个画种的弊端。既然它的主要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就避免了工笔画因程序繁杂而易产生的刻板,显得活泼、灵动;又避免了大写意画因笔意放纵而易产生的“无形”,显得真实、传神。我个人认为,没骨画是中国“中庸”思想在绘画表现形式上的体现。因此,它更容易受到专业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重要收藏
1981年《傲雪》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8年《鸣雪图》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1989年《寒塘鹤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京西宾馆收藏。
1989年《鹤舞》由贵州省博物馆收藏。
1992年《鹤乡图》由北京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收藏。
1993年《群英图》由军事博物馆收藏。
1994年《劲松瑞鹤迎朝晖》由辽宁省政府收藏。
1995年《春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京丰宾馆收藏。
1995年《春》由烟台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6年《亲子情》由台湾艺术教育馆收藏。
1997年《春归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京丰美术馆收藏。
1997年《初雪图》由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1997年《秋江冷艳图》、《幽湖倩影图》、《双鹤沐春图》、《英姿欲展图》、《群喜闹春图》、《月夜飞鸭图》、《和平仙子图》、《双鹄玄图》、《大富贵图》、《唯有此花闻不厌》由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2000年《鹤的一家》由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2001年《六合同春》由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2003年《九九归一》、《海棠》、《水仙》、《藤萝》、《玉兰》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收藏。
2005年《富丽和平图》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收藏。
2010年《家园》、《鹊巢》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收藏。
2011年《舞神图》、《欲洗霜翎下涧边》由珠海古元美术馆收藏。
2011年《鸣鹤图》由中山美术馆收藏。
2011年《河塘十里香》由江门美术馆收藏。
2011年《鸣荷图》由澳门基金会收藏。
2012年《鸣秋图》、《湿地之神图》由东莞岭南美术馆收藏。
作品市场
杨德衡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着高度的“学术自觉性”。在这个艺术市场风起云涌的时代,杨德衡依然坚持先勾草图、画素描稿再画色彩稿,这样认真的创作过程。一遍一遍反复推敲,虽然这样可能会比别人画的速度慢很多,作品的数量少很多,但作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面对市场杨德衡不宣传、不炒作,不为市场所“心动”,这样的画家在当今的时代凤毛麟角。
业内人士分析,杨德衡是新中国继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之后的第二代中国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稻香季节》在1966年就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黄胄等近现代大师的作品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共同展出。60年代是绝对没有炒作的年代,完全要靠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才能代表国家出国展出,由此可见杨德衡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近现代大师们相比,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已经拍出几百万、上几千万甚至过亿的价格,杨德衡的作品是被市场所严重低估的,价格严重偏低,在不久的将来,杨德衡的作品将会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藏家意识到杨德衡作品的巨大升值潜力,将收藏投资的目光投向了杨德衡的作品。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收藏家与艺术品投资者应及时抓住杨德衡作品价位偏低的有利时机,收藏杨德衡的精品之作。
杨德衡作品 |
视频纪录
2002年辽宁电视台为杨德衡先生拍摄专题片《与鹤共舞》。
2010年杨德衡先生拍摄纪录片《鹤翔云天》——杨德衡国画艺术。
2011年杨德衡先生、杨光迈先生在澳门有线电视台录制访谈类节目《澳门菁点》。
2012年杨德衡先生拍摄纪录片《杨德衡花鸟画艺术》。
2013年杨德衡先生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杨德衡艺术人生》,共6集。
名家点评
何溶: 杨德衡的作品《稻香季节》是工笔花鸟画的历史性转折,将来要写进美术史。这幅作品成为新时期花鸟画反映时代变迁,反映人民生活和人民审美需求,进行艺术本体变革的代表作品。
王朝闻: 杨德衡的鹤画得很好,还有很大潜力。画鹤的背景色彩更加丰富了。
蔡若虹: 杨德衡的作品《春归》很好,色彩明快。《问世》也很好,背景色彩和谐统一。
杨仁恺: 我对杨德衡先生作品的评价是:“写生妙笔,体兼徐黄;晴空舞鹤,气象辉煌。”
尤其是他对丹顶鹤的创作,千姿百态,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使人百看不厌,形态的丰富多采,与历史上唐薛稷、周昉、宋赵佶,以及元、明、清以下诸家之作,大为异趣。尤其是清代以后的作品,大都单调乏味,什么“松鹤遐龄”、“鹤鸣九皋”之类,已形成为世俗之作,远非我们要求的多种情趣。
今天,杨德衡先生独树一帜,使自然中的鹤群返回自己广阔的家乡,或翔于太空,或伫立溪岸,或鸣或唳,姿态万千,回归大自然,把观者引向海阔天空的境界,这正是艺术魅力之所在,值得回味!感谢杨德衡先生给予人们美好的精神资源!给现代艺术史增添了可喜的光辉。
英若诚: 杨德衡的作品很好!品味高!很有生活,又有传统,千万不能丢了传统!看你的画让人的灵魂有一种净化。这一点很重要的!很难得的!
廖静文: 杨德衡的作品非常好!色调很美,鹤的形象、动态也很美,给人一种非常纯净的美感。
向杨先生这样到生活里去,认真的观察、写生,而且基本功又那么好,这样的画家不多见了。
孙其峰: 融汇传统斟酌造化自运心源独成格调,观德衡画集深知其精研古法善师造化,又复贯融西艺发运心裁,乃能笔精墨妙独出手眼也。
娄师白: 杨先生不是完全以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来画鹤,他的鹤充满了生活气息,花鸟画像这样的表现手法还不多,显得很生动,给人一种新的面貌。我认为是比较突出的!
王盛烈: 德衡说他画鹤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寻到一种摆脱小我物欲的境界。我想这是最宝贵的。诚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脱去尘浊”、“皆成天趣”,好作品当从这里来。正是由于他从这样的高度对待艺术创造,他的作品才能够达到“存真、扬善、至美、播爱”的境界,传递给人们一种平和友善、清纯刚正,充满对生活、对生命的至爱信息是很自然的。
李浴: 杨德衡以其生动传神之笔首先打动你的是情之激动、爱之温馨,这自然是画家的情感注入而使之“拟人化”的结果。再从其取景、章法、色调、技法等等方面来说,杨德衡一反常规使鹤返璞归真,将其置于湖泽、芦苇、水草、晴空、月色等等大自然之中以得其天。在运用传统的工笔重彩花鸟技法上,在不失其为民族风格之韵味总体感觉上,还可以看出在色彩的晕染上,整个画面之不露白上等等方面是参着西法,处处都显出其独具的创作性。
薛永年: 杨德衡先生具有比较坚实的基本功,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有一直很旺盛的创作欲望。所以,在广泛涉及中国画各个门类的情况下,他的花鸟画,特别是画仙鹤有更突出的飞越,成绩非常明显。他的画还是反映了我们这一个时代,中国画发展进步。
他画仙鹤,描写仙鹤的一生,把仙鹤“拟人化”、“人格化”,把仙鹤画的千姿百态,这种作品如果头脑里只有符号是绝对画不出来的。
刘曦林: 花鸟画在新的时代背景,如何反映一种时代精神,如何与人民生活贴近,杨德衡先生是做了认真的思考和构思,所以《稻香季节》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因此可以看出,杨德衡先生是位动脑子的画家,是位有思想的画家。他自号“半聪”, 他太自谦了,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吧,我想是大聪明。
另一件作品是我们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傲雪》。这件作品作为纪念建党60周年的花鸟画一般是很难画好的。我想德衡先生是经过了认真的艺术构思,带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在雪地里边落着雪的枝条结合灰色的山岩,衬托出蓬蓬勃勃一簇一簇的红花,在一个立幅的构图里边有一种崇高之美!有一种壮烈之美!
德衡先生画的仙鹤,特别是比较精彩的《鹤乡图系列》组画,通过表现仙鹤的各种动态、各种生活,都是非常令人感动、非常亲切、非常自然,也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画家,这样认真的深入到鹤的家乡去,研究鹤的生态。杨德衡先生创作的鹤不同于宋徽宗赵佶的鹤,赵佶的鹤表达的是如意,而杨德衡的鹤是天人合一,他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从人和自然之间生态平衡的角度画鹤。鹤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有爱情的,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是有灵性的动物,鹤与人也有感情交流,折射出人的一种精神生活。这一类作品是很有特色的。
陈履生: 杨德衡不是专门画鹤的画家,也不是什么“鹤王”,他比较多地画鹤,只是情感所致。他画鹤,研究鹤,特别是在技法上的努力,突破一些传统的程式。自称“王”者应该引以为鉴。
夏硕琦: 看杨德衡先生的画展,确实有一种很新颖的艺术感受。从构思、构图、画景都有一种生活里头的自我审美感受的艺术转化。我觉得这是艺术成功的灵魂和关键。
杨先生的作品都能感到有一种深深地审美感动在做为艺术的酵母,有一种对大自然的亲切的感怀,然后去提炼自己的语言,创造自己的画境,给人的是一种诗化的、诗意的感动,不是冷漠的,不是技巧性重复的东西,所以是一种创造。
翟墨: 我看完杨德衡先生的展览印象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脱俗,因为鹤这个题材很难画,“仙鹤延年”成了一个公式,他的作品能脱俗很难得。
第二是很生动,他作品的生动是从生活中来,而不是过去的那种从临摹中来,他的作品不是僵化的程式而是很有生活气息。
第三是抒情,画展的题目叫“杨德衡鹤乡情画展”,他是带着感情来画的鹤,他在观察鹤的生活当中把自己投入进去,与鹤交朋友。
第四是大气,为了把生活气息体现出来,把自己的感情画出来,他从工笔慢慢迈向了写意,他创造了一种写意鹤,逃脱了宫廷的僵化。
所以我觉得脱俗、生动、抒情、大气是我对他的四个印象。
邓福星: 杨德衡先生的绘画艺术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同时吸收了很多新的表现方法。在他对仙鹤的表现当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表现了他很高洁的志趣。
杨德衡作品 |
赵立忠: 我感觉到杨德衡先生的作品并不是从生活中照搬,加入了艺术的提炼,更简洁。刚才一边看着画册一边看杨先生人,突然有一种感觉,杨先生已经和你的鹤化为一体了,“人鹤合一”了。
孙世昌: 以我对杨德衡的了解,他在工笔花鸟画上的大境界,画得如此大气,首先源于他思想境界的高远和性情的朴实淳厚。在时下的中国画家群体之中,他属于能够自觉地把自己与社会主义祖国、中华民族和党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画家。同时,在他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之中,始终有为促进中国花鸟画创新事业而尽心尽力的使命感,我觉得这是杨德衡的思想境界获得升华,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的关键,也是他花鸟画大境界的底蕴。
杨德衡的工笔画巨作《春归图》以丹顶鹤群高飞的神韵、形态、节奏和景致的搭配,表现了超越于鹤与景及个人情趣的大思、大情、大境。作品不单纯是场面大,空间大,关键是人的心胸大,他是从一个比较高的生活观照点来看鹤、看人,他的花鸟画把这种“大境界”能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徐萍: 在绘画审美格调方面,追摹经典与追求精品的创作意识贯穿于杨德衡先生花鸟画创作的全部过程。在传统题材的开掘与时代表达的结合方面,杨德衡先生“精研古法”,力求出新。创作于1997年的巨幅工笔花鸟画《春归图》,德衡先生以精熟的技法驾驭着巨幅画面,在构图、笔墨、设色、工与写、花鸟画与山水画结合等方面做了艰辛而成功地探索,局部的精到严谨与全图气韵生动相得益彰,创造了巨幅花鸟画的大意境呼应时代大情感、大主题的成功范例。
建党60周年的时候,中国美术馆收藏了杨院长一幅《傲雪》。画的是白雪覆盖之下怒放的的杜鹃花。今天我们看,仍然被杜鹃映雪开放,灿灿的精神,艳艳的色彩感到使人精神一振。由此也能够联想到我们党艰难曲折的经历,诞生国家的艰难历程。那么这也就是花鸟画
除了它审美愉悦的功能以外,它的社会功能、对人的教化功能,对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感染功能的作用。
钓鱼台国宾馆收藏的没骨画巨制《初雪图》,是新时期中国花鸟画的一幅精品力作。从另一侧面展示出杨德衡先生作为当代花鸟画大家的全面修养和对没骨画这一绘画传统继承与出新。
邬国印: 杨德衡先生的作品《春归图》,在几方面画的非常成功:
第一是,作品把场面的铺排和环境的营造上,用全景式的手法,场面非常宏大,有气势。山水画和花鸟画结合的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是,他是工笔和写意兼擅的画家。他的画面上的主体鹤可以说是一丝不苟,细微处他用小叶劲笔来画,环境的处理则用大排笔浓淡相间,很好的解决了虚实关系,透视关系。
第三是,传统与现代、中西画法的结合做的非常好。适当的体面关系、透视关系处理的十分到位。画面上大鹤与小鹤很有空间感、真实感。
第四是,写实与浪漫相结合。拟人化、象征手法、比兴手法是杨先生画画的一个特点。“严冬过尽、急切还乡的仙鹤”,做了形象的比喻,意境好!主体好!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和手法的完美结合,堪称当代中国花鸟画的一幅杰作!
王秀杰: 杨德衡先生的鹤画迁得妙想,皆成天趣,清纯刚正,平和雅致,达到了一个至臻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王真真: 杨老师作品的时代感和创新感,除了技法层面之外,还体现在他构图上的修养。他不是很表浅的形式主义。他的作品在和自然的距离上,在构成的意识上,把握了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很自然的分寸,非常精到!这些鹤它们飞翔组成的韵律线,渲染的背景痕迹形成的点、线、面的关系,和这个画面的主型、副型,哪个地方有一颗草,或有几颗草,都安排的很有学问。我认为一幅画挂在墙上,第一眼把人抓过来主要是因为它的构图,然后再去看它的内容,再品味它的情感。杨老师的构图能力彰显了大家风范。
艺术年鉴
1939年9月24日己卯
杨德衡出生于辽宁省丹(安)东市。父亲杨瑞堂,母亲于素琴。
1948年戊子 9岁
杨德衡入丹东市新安完小,自幼喜欢画画、剪纸,常得到师长鼓励。
1953年癸巳 14岁
杨德衡升入丹东三中,参加校美术小组活动,对美术的兴趣愈浓。
1956年丙申 17岁
9月,杨德衡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1959年己亥 20岁
杨德衡升入鲁迅美术学院本科中国画系,通学山水、花鸟、人物。
1961年辛丑 22岁
10月,杨德衡到鲁迅美术学院农场劳动,获得《稻香季节》创作灵感。
1962年壬寅 23岁
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杨德衡进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班学习。从师赵梦朱、钟质夫、郭西河先生,是新中国美术学院分科培养的唯一一届学生。
1964年甲辰 25岁
杨德衡完成毕业创作《稻香季节》。
《稻香季节》在1964年第六期《美术》发表。
《稻香季节》在196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发表。
8月,杨德衡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班,分配到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创作室从事专业美术创作。
9月到辽宁省法库县农村“劳动实习”,开始进入创作低谷。
1965年乙巳 26岁
《稻香季节》代表中国参加了对外文委主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在前苏联、前东德展出。
《稻香季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秋天杨德衡到辽宁锦县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丙午 27岁
杨德衡作品 |
2月18日—3月2日,《稻香季节》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现代美术展”,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黄胄等近现代大师的作品共同展出,杨德衡是本次展览中年龄最小的画家。
1968年戊申 29岁
杨德衡到盘锦辽宁省“五七干校”劳动,从此背上政治冤案。
1969年己酉 30岁
11月17日,杨德衡到辽宁省康平县农村“插队落户”。
1970年庚戌 31岁
11月杨德衡先生与康平县医院的护士张淑秀小姐在逆境中喜结良缘。
配合生产大队“阶级教育”绘制连环画《姜大娘讲家史》14幅。
1971年辛亥 32岁
11月杨德衡先生的女儿杨晓丹在康平出生。
1972年壬子 33岁
8月杨德衡先生分配到康平县文化站工作,任美术组组长。
1973年癸丑 34岁
7月杨德衡先生调到铁岭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任美术组组长。
11月参加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的“辽宁省国画创作研究班”。
1974年甲寅 35岁
杨德衡先生到鞍钢体验生活。
1975年乙卯 36岁
7月杨德衡先生的儿子杨光迈在铁岭出生。
1978年戊午 39岁
杨德衡先生落实政策、回到沈阳,重返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工作,走出漫长的艺术创作低谷。
年画《百花报春》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00万份。
陪同江苏省国画院魏紫熙等五位画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写生,为期两个月。
杨德衡先生第一次到长白山深入生活。
1979年己未 40岁
1月6日杨德衡先生十年的政治冤案彻底平反。
6月调入辽宁美术馆任创作员。
完成第一幅仙鹤作品《林中鹤舞》。
《林中鹤舞》、《护花神》参加“纪念建国30周年辽宁省美术作品展”。
1980年庚申 41岁
杨德衡先生成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花鸟画研究会筹备组成立任副组长。
跨越7省,先后到黄山、庐山、青城山、三峡、黄果树瀑布等风景名胜写生,为期70天。
1981年辛酉 42岁
《傲雪》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庆祝建党60周年优秀美术作品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稻香季节》参加“中国国画现代作品展”在美国华盛顿展出。
1982年壬戌 43岁
辽宁画院成立,杨德衡先生成为辽宁画院画家。
杨德衡先生第一次到鹤乡,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第二次到长白山深入生活。
1983年癸亥 44岁
《问世》等6幅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辽宁画院作品展览”。
杨德衡先生第二次到鹤乡,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第三次到长白山深入生活。
1984年甲子 45岁
《春归》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及辽宁省政府颁发的1983年优秀文艺作品奖。
杨德衡先生第三次到鹤乡,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到桂林、西双版纳等地深入生活,为期2个半月。
论文《生活的启迪——花鸟画创作体会》在《美苑》第3期发表。
1985年乙丑 46岁
杨德衡先生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第四次到鹤乡,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1986年丙寅 47岁
《鹤乡图系列组画》共14幅完成。
1987年丁卯 48岁
杨德衡作品 |
《初雪》参加中国展览公司举办的“中国画展”到蒙古展出。
杨德衡先生3月第五次到鹤乡,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7月第六次到鹤乡,辽宁盘锦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12月第七次到鹤乡,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1988年戊辰 49岁
杨德衡先生被评为国家二级美术师。
《鸣雪图》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鹤的一家》参加“香港《文汇报》40年报庆展”,并入画集,由香港《文汇报》收藏。
第八次到鹤乡,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1989年己巳 50岁
杨德衡先生当选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
为第11届北京亚运会捐赠作品17幅。
《哺育》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并入画集。
《鹤魂》参加中国展览公司举办的“中国中青年国画展”到前苏联展出。
《寒塘鹤影》由京西宾馆收藏,并入选《京西宾馆藏画集》。
《鹤舞》参加第四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并入画集,由贵州省博物馆收藏。
《春》、《夏》、《秋》、《冬》四条屏由中国驻日本福冈总领事馆收藏。
1990年庚午 51岁
杨德衡先生启用斋名:云鹤轩。
《初雪》到摩洛哥展出。
《群仙图》参加辽宁省美协举办的“白山黑水画展”到新加坡展出。
《搏击》、《鸭绿江上》等5幅作品参加“北国风情中国辽宁画院作品展”到新加坡展出。
1991年辛未 52岁
杨德衡先生加入辽宁省湖社画会。
4月18日—23日在新加坡举办“杨德衡画展”。
第四次到长白山深入生活。
1992年壬申 53岁
《鹤乡图》由北京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收藏,并入选《天安门珍藏书画集(续集)》。
杨德衡先生先后到恒山、嵩山、华山、祁连山、天山、峨眉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等地写生,历时3个月。
1993年癸酉 54岁
辽宁画院与辽宁美术馆分制独立,杨德衡先生开始担任辽宁画院副院长。
杨德衡先生晋升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稻香季节》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美术集》。
《群英图》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并由军事博物馆收藏。
1994年甲戌 55岁
杨德衡先生出任辽宁省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在辽宁省第五次美代会上当选辽宁省美协理事。
《古藤逢春》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劲松瑞鹤迎朝晖》由辽宁省政府收藏。
1995年乙亥 56岁
《春归》(90×350 cm)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京丰宾馆收藏
随“中国辽宁省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韩国,6月12日—14日在江原道春川市举办“三人作品联展”。
1996年丙子 57岁
杨德衡先生启用笔名:半聪。
6月1日—23日,《亲子情》参加“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绘画展”,由台湾艺术教育馆收藏,并入选《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绘画展》画集。
第九次到鹤乡,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1997年丁丑 58岁
《春归图》(248×1050 cm)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京丰美术馆收藏。
《初雪图》由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收藏,并入选《钓鱼台国宾馆书画珍藏》。
2007年12月29日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胡锦涛主席与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初雪图》前的合影。
《秋江冷艳图》等10幅小金片作品由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1998年戊寅 59岁
杨德衡先生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稻香季节》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国画卷》。
《春归图》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卷》。
《杨德衡画集》由辽宁画报出版社出版。
《十二生肖》等多幅作品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辽宁画院北国风情画展”。
第五次到长白山深入生活。
杨德衡先生为抗洪救灾捐赠作品7幅。
1999年己卯 60岁
杨德衡先生受辽宁省委、省政府委托为江泽民主席创作《松鹤遐龄》。
《写意鹤技法》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杨德衡作品 |
《傲雪》入选《新中国美术50年》画集。
论文《创造花鸟画大境界》在《美术观察》第8期发表。
第十次到鹤乡,辽宁盘锦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到菏泽、苏州等地写生。
2000年庚辰 61岁
《鹤的一家》由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9月19日—2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德衡鹤乡情画展”,暨“杨德衡鹤乡情画展”学术研讨会。
2001年辛巳 62岁
2月杨德衡先生谢任连续担任8年的辽宁画院副院长,并退休。12月辽宁画院返聘。《霜重色愈浓》入选“辽宁省庆祝建党80周年美展”获铜奖。
《鹤的画法》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六合同春》由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并入选《中南海紫光阁藏画》。
《春归》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并入画集。
7月7日—13日,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青岛展览中心举办“杨德衡鹤乡情画展”。
7月15日—20日,在烟台美术博物馆举办“杨德衡鹤乡情画展”。
2002年壬午 63岁
杨德衡先生当选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第六次到长白山深入生活。
到辽宁、山东、新疆写生。
2003年癸未 64岁
杨德衡先生携夫人张淑秀女士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考察、写生,历时3个月。
《九九归一》、《海棠》、《水仙》、《藤萝》、《玉兰》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收藏。《南归》入选“全国书画院作品展”获优秀奖,并授予“全国书画院百佳书画家”称号。
《重返家园》入选“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
杨德衡先生为抗击“非典”捐赠作品《白衣仙子图》。
2004年甲申 65岁
2004年12月16日—2005年1月3日,《飞舞》参加“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绘画展”,并入选《海峡两岸工笔画名家作品展》画集。
杨德衡先生第十一次到鹤乡,辽宁盘锦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
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写生。
2005年乙酉 66岁
杨德衡先生受辽宁省委、省政府委托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创作《富丽和平图》。
作品《长白山花烂漫时》入选“辽宁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杨德衡先生筹备、并主持由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工笔画名家作品展”,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到吉林、河南写生。
第七次到长白山深入生活。
2006年丙戌 67岁
12月19日—23日,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杨德衡从艺50周年回顾展”,暨“杨德衡从艺50周年回顾展”学术研讨会。
《杨德衡从艺50周年写生作品集》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7年丁亥 68岁
11月24日,《春归》、《澄明时光》、《昨夜风雨后》、《重聚首》参加“辽宁画院建院25周年优秀作品晋京展”,并入选《辽宁画院建院25周年优秀作品集》。
12月1日,杨德衡先生为配合“奥林匹克文化活动—艺术中国”,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做“天籁鹤鸣”学术讲座。
2008年戊子 69岁
《倒春寒》特邀参加“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并入选《中国当代花鸟画大展作品集》。
到京郊十渡、松山等地写生。
2009年己丑 70岁
《飞雪落鸿》等4幅作品参加“时代精神•纪念湖社成立90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并入画集。
案头画范•中国画技法丛书《杨德衡画鹤》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到京郊白洋沟、爨底下、龙庆峡等地采风、写生。
2010年庚寅 71岁
案头画范•中国画技法丛书《杨德衡画没骨画》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杨德衡先生到河北、河南、陕西、青海、西藏写生。
12月23日—30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系列—杨德衡画展”。《家园》、《鹊巢》由刘海粟美术馆收藏。
2011年辛卯 72岁
杨德衡先生被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聘为研究员。
6月3日—15日,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珠海站)”,暨杨德衡画展学术研讨会。
6月25日—7月5日,在中山美术馆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中山站)”。
《鸣鹤图》由中山美术馆收藏。
10月25日—30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深圳站)”。
11月11日—16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广州站)”。
11月19日—27日,在江门美术馆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江门站)”。
《河塘十里香》由江门美术馆收藏。
12月1日—5日,在澳门林则徐纪念馆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澳门站)”,暨“杨德衡、杨光迈父子画展”。
《鸣荷图》由澳门基金会收藏。
《傲雪》特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辽宁优秀美术作品展”,并入选《庆祝建党90周年辽宁优秀美术作品集》。
《荷塘清夏》等3幅作品参加“辽宁画院美术精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展出。
《杨德衡花鸟画选》出版。
杨德衡先生完成澳门25个“世界遗产景点”写生。
杨德衡先生在广东多地写生。
杨德衡先生、杨光迈先生在澳门有线电视台录制访谈类节目《澳门菁点》。
2012年壬辰 73岁
《杨德衡花鸟画集》由岭南画院出版。
9月11日—13日,在香港大会堂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花鸟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香港站)”
10月11日—28日,在东莞岭南美术馆举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德衡花鸟画展——两岸四地个人巡回展(东莞站)”,暨杨德衡花鸟画展学术研讨会。
杨德衡先生在广东、海南、香港、台湾写生。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美醉了!杨德衡绝美仙鹤作品欣赏 ,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21-05-12
- ↑ 辽籍画家杨德衡从艺60周年画展在辽博开展 , 凤凰网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