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愔
 南北朝时期北齐宰相

字 号 :字遵彦、小字秦王

民 族 :汉族

爵 位 :开封王

官 职 :特进、尚书令

追 赠 :司空

出 生 地 :弘农华阴

出生时间 :511年

去世时间 :560年

主要成就 :担任北齐宰相

杨愔[yīn](511~560年),字遵彦,小字秦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宰相,北魏司空杨津之子。 [1]

  • 出身弘农杨氏,风度深敏,言论高雅。建明二年,宗族为尔朱氏所灭后,辗转投奔高欢,深受重用。
  • 起家行台郎中,累迁吏部尚书,迎娶太原公主,封华阴县侯。
  • 作为太原公属官,辅佐高洋建立北齐,历任侍中、尚书仆射,迁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封开封郡王。高洋临死时,选为少帝高殷的顾命大臣。
  • 乾明元年(560年),图谋诛除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高演发动政变,杀死杨愔,时年五十岁。天统年间,追赠司空。[2]
  • 《全北齐文》收录有其文章四篇:《奏请置学及修立明堂》、《迎劳郎基》、《文德论》、《祭天文》。 [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杨愔(yin)幼年时风度深敏,沉默寡言,出入门闾从不嬉戏,六岁学史,十一岁便学习《诗》、《易》,尤好《左氏春秋》。他成年后,更是言论高雅,风神俊悟,举止可观。时人都认为其将来前程远大。
  • 北魏正光年间,杨愔随父亲杨津到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任职。他生性恬淡,喜好山水,便到晋阳县瓮山读书。孝昌二年(526年),杨津改任定州刺史。杨愔又随父赴任,后因军功被拜为羽林监,封魏昌县男。他却没有接受。
  • 永安元年(528年),起义军首领杜洛周攻陷定州(治今河北定州),俘获杨愔全家,但不久便被葛荣击杀。杨愔又陷身于葛荣军中。后来,葛荣兵败被杀。杨愔得以返回京城洛阳,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时年十八岁。 [4]

宗族被灭

  • 永安二年(529年),北魏宗室元颢得到南梁军队的支持,攻入洛阳,导致孝庄帝元子攸弃京出逃。杨愔当时正在堂兄杨侃处,便与杨侃一同保护孝庄帝到达建州(治今山西晋城东),被拜为通直散骑常侍。他见政局动荡,有意隐退,便称病推辞,与朋友邢邵隐居于嵩山。
  • 永安三年(530年),杨侃协助孝庄帝元子攸诛杀权臣尔朱荣,杨愔则随父赴任并州。不久,尔朱兆起兵攻入洛阳,弑杀元子攸,先后拥立长广王元晔、前废帝元恭为皇帝。杨愔当时正在返回洛阳途中,结果在邯郸被擒获,送往相州(治今河南安阳)。相州刺史刘诞认为杨愔家世显赫、德行出众,对他非常同情,命长史慕容白泽将他拘禁,后又命队主巩荣贵将其押送京师。行至安阳亭时,杨愔对巩荣贵道:“我杨家世代忠良,忠于魏室,因国破家亡,才落到如此田地。今我为囚徒,无颜见先帝和祖宗,请给我一条麻绳,让我留个全尸,我终生不忘你的恩德。”巩荣贵被杨愔打动,遂和他一同逃走。
  • 建明二年(531年),尔朱氏诬称杨氏谋反,请予以收捕法办。节闵帝元恭只得命有司调查。但尔朱世隆、尔朱天光却分别率军包围杨津(时在洛阳)、杨椿(杨愔伯父,时在华阴)的府邸,将杨氏宗族杀光。杨侃等人尽皆遇害。整个杨氏家族只有杨愔以及二弟一妹得以幸存。杨愔遂到信都(治今河北邢台)投奔高欢。他自陈家难,言词哀切,以致痛哭流涕。高欢为之动容,当即任命他为行台郎中。[5]

追随高欢

  • 中兴二年(532年),高欢攻打邺城(治今河北临漳),因久攻不下,便命杨愔作文告祭天地。结果祭文刚刚烧完,邺城便被攻破。杨愔因此改任大行台右丞。当时,高欢初创霸业,军国事务繁忙。文檄教令皆由杨愔、崔负责。
  • 后来,因堂兄杨幼卿被孝武帝元修杀死,悲惧成疾,便到雁门温泉疗养。同僚郭秀一直嫉妒杨愔的才能,便致信恐吓他,称高欢要将其交给皇帝治罪,并假意劝他赶快逃走。杨愔信以为真,遂将衣服扔在河边,伪装成投水而死的假象,而后趁机逃走。他改换名姓,自称刘士安,躲到嵩山。不久,杨愔又偷偷跑到光州,东入田横岛,以教书为业。海边百姓都尊称他为刘先生,光州太守王元景也在暗中加以保护。
  •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欢得知杨愔下落,命光州刺史奚思业将杨愔送回朝中,任命他为太原公开府司马。后来,杨愔历任太原公(高洋)开府长史、大行台右丞、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尚书吏部郎中,封华阴县侯。高欢还将庶女嫁他为妻。[6]

担任宰相

  • 武定七年(549年),杨愔被越级擢升为吏部尚书,加拜侍中、卫将军。同年八月,杨愔与大将军高澄、散骑常侍陈元康、黄门侍郎崔季舒一同密谋篡位,结果遇到家奴兰京行刺。高澄遇刺身亡。杨愔则遗失一靴,狼狈逃出。太原公高洋闻变,带兵平乱,而后返回晋阳,命杨愔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一同留守邺城。
  • 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建立北齐,史称北齐文宣帝。杨愔领太子少傅,别封阳夏县男。天保三年(552年),高洋任命杨愔为宰相,改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并将太原长公主(原东魏孝静帝的皇后)嫁给他。天保八年(557年),杨愔又升任尚书左仆射,加拜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华山郡公。
  • 天保九年(558年),杨愔升任尚书令,加拜特进、骠骑大将军。高洋晚年性情暴虐,动辄杀戮大臣,以致朝野人心惶惶。但他却能将政事委托给杨愔。杨愔作为宰相,处理政务也是得心应手。时人都认为,君主虽然昏庸,但政事却还算清明有序。 [7]

谋除二王

  •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病逝。杨愔进封开封王,并与平秦王高归彦燕子献郑颐一同受遗诏辅政,辅佐少帝高殷。当时,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身为皇叔,威望素著,对高殷的帝位颇有威胁。杨愔对二王忌惮不已。
  • 乾明元年(560年),高殷返回邺城。杨愔原本打算让高演随驾回京,留高湛镇守晋阳,这时却又改变计划,让二王都返回邺城。后来,杨愔辞去开府之职以及开封王的爵位,并大肆裁撤冗官。丢掉官职的官员纷纷投靠二王。高演高湛与太皇太后娄昭君在实际上控制了北齐的军政大权。
  • 同年二月,侍中宋钦道面奏皇帝,认为应把二王调出邺城,以架空二王,加强皇权。高殷让他与杨愔等人商议。杨愔决定将二王外放为刺史。他担心高殷不同意,便奏知太后李祖娥,并陈说利害。李祖娥将奏章内容泄露给女官李昌仪,李昌仪却密奏给娄昭君。后来,杨愔又怕引起二王警觉,便改变策略,任命高湛为并州刺史,而将高演留在朝中。[8]

政变遇害

  • 平秦王高归彦起初与杨愔同心,后因留兵备变之事,对杨愔生出怨恨之心,遂将密谋全部泄露给二王。二王遂将计就计,在尚书省大宴百官,欲趁机发动政变。高湛在后室埋伏家僮数十人,并与几位勋贵约定好动手的暗号。郑颐认为宴会不知虚实,建议不去赴宴。杨愔却执意前往,并道:“我等忠心体国,常山王拜职岂有不到之理!你怎会有此忧虑?”
  • 饮宴中,高湛依次斟酒,每人敬酒二杯。当到杨愔座前时,高湛连叫两遍“拿酒来”,又道:“为什么不拿?”而后伏兵尽出,将杨愔等人全部捉拿。杨愔大喊道:“诸王谋反,想杀忠臣吗?我等尊天子削诸侯,忠心为国,何罪之有!”高演欲暂且饶恕他们,高湛却不同意,并命人殴打。杨愔与可朱浑天和、宋钦道都遭到拳棍殴击,血流满面,杨愔一只眼珠被打出。郑颐在尚药局被捉。 燕子献奋力逃出尚书省,又被斛律光擒回。
  • 高演、高湛与高归彦、贺拔仁、斛律金押着杨愔等人闯入皇宫,来到昭阳殿外。娄昭君赶到昭阳殿落座,高殷则与李祖娥在侧侍立。高演叩头道:“臣与陛下骨肉至亲,杨愔等人专断朝政,擅作威福,长久以往必为祸乱。臣与高湛、贺拔仁等人以国事为重,已将杨愔等人拿下。臣擅自专断,罪该万死。”高殷默然不语。娄昭君叹道:“杨郎能有什么作为,留着他不是更好么?”她责问高殷道:“这些人心怀叛逆,想杀我两个儿子,再来杀我,你为何纵容他们?”高殷仍不说话。
  • 娄昭君悲怒交加,大骂李祖娥道:“怎能让我母子受你这个汉人老妇的摆布。”李祖娥赶忙跪下请罪。娄昭君见高演仍叩头不止,对高殷道:“还不快去安慰你叔叔。”高殷这才道:“我为了叔叔尚且不惜天子之位,何况这些汉人。只要您饶了侄儿性命,侄儿自下殿去,这些人任由叔父处置。”杨愔等人于是都被处斩。杨愔死时,终年五十岁。 [2]
  • 娄昭君参加杨愔的葬礼时,哭道:“杨郎是因忠君而获罪。”她亲自将黄金做的眼珠放进杨愔的眼眶内,并道:“以此表达我的心意。”高演也后悔杀死杨愔,便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没有问罪他的家属。天统五年(569年),后主高纬追赠杨愔为司空。[2]

人物轶事

  • 对舅痛哭:杨愔幼年丧母,一次去拜见舅舅源子恭。吃饭时,源子恭问他读些什么书。杨愔答道:“正在读《诗经》。”源子恭便问:“读到《渭阳》了吗?”《渭阳》是《诗经》中的一篇,写外甥和舅舅之间的感情。杨愔听后,号泣不能自已。源子恭也歔欷不止,酒也喝不下去了。后来,源子恭对杨津道:“都说秦王不聪明,从今以后,我当对他刮目相看。” [9]
  • 铜盘重肉:杨愔出身豪门大族,家中四世同堂,同龄的堂兄弟就有三十多个。杨家学堂前有棵柰树,果实落地时,孩子们都去争抢,只有杨愔端坐不动。叔父杨暐恰巧碰见,对人道:“这孩子高雅脱俗,有我杨家祖风。”他专门在竹林边建了一间屋子,命杨愔独居其中,潜心学习,还经常用铜盘盛最好的饭菜给杨愔吃,并对子侄们道:“如果你们也像遵彦那样谨慎好学,自然就会得到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后人便用“铜盘重肉”比喻特殊的恩宠。
  • 计拒葛荣:杨愔身陷葛荣军中时,葛荣曾想将女儿嫁给他,又要封他官职。杨愔便推称有病,口中暗含牛血,并当众吐出,又诈作不能言语。葛荣信以为真,便没有再提封官嫁女之事。[10]
  • 不记旧仇:邯郸人杨宽曾在杨愔的帮助下做官,但后来却出卖杨愔,将他捉住献给尔朱氏。杨愔脱难后,随高欢征讨邺城,恰巧经过杨宽的村子。杨宽在马前叩头请罪,杨愔道:“人不知恩义,这也是常理,我不恨你,你不用害怕。”[11]
  • 记性过人:杨愔记性过人,曾有一个叫鲁漫汉的候选官员,觉得自己出身低微,认为他肯定不会记得自己。杨愔道:“前些日子你在元子思坊,骑一匹秃尾母驴,看见我也不下来,还拿一把扇子遮着脸,我怎能不认识你。”鲁漫汉惊服。杨愔又调侃道:“自古道,名如其人,你叫漫汉果然没错。”[12]

人物评价

  • 卢思道:尚书令、弘农杨遵彦,魏太傅津之子也,含章秀出,希世伟人。风鉴俊朗,体局贞固。学无不纵,才靡不通。裴、乐谢其清吉,应、刘鬼其藻丽。温良恭俭,让恕惠和。高行异才,近古无二。有齐建国,便预经纶。军国政事,一人而已。诘旦坐朝,谘请填凑。千端万绪,令议如流。剖断部领,选举人物。满室盈庭,永无凝滞。虚襟泛爱,礼贤好事。闻人之善,若己有之。智调有馀,尤善当世。谮言屡入,时寄无改。每乘舆四巡,恒守京邑。凡有善政,皆遵彦之为。是以主昏于上,国治于下。朝野贵贱,至于今称之。(《北齐兴亡论》) [13]
  • 李百药:愔贵公子,早著声誉,风表鉴裁,为朝野所称。频遭迍厄,冒履艰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问。典选二十馀年,奖擢人伦,以为己任,然取士多以言貌,时致谤言,以为愔之用人,似贫士市瓜,取其大者。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每有所召问,或单称姓,或单称名,无有误者。及居端揆,权综机衡,千端万绪,神无滞用。自天保五年已后,一人丧德,维持匡救,实有赖焉。每天子临轩,公卿拜授,施号发令,宣扬诏册。愔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性周密畏慎,恒若不足,每闻后命,愀然变色。
  • 李延寿:愔雅道风流,早同标致,公望人物所推。夫处乱虐之世,当机衡之重,朝有善政,是也。及寄天下之命,托六尺之孤,旬朔未几,身亡君辱。进不能送往事居,观几卫主;退不能保身全名,辞宠招福。朝廷之衅,既已仗义断恩;猜忌之涂,无容推心受乱。是知变通之术,非所长也。[14] 
  •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杨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15]
  • 李绛:北齐任杨遵彦则理,用高阿那肱则乱;隋代任高颎则理,用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则理,用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16]

史籍记载

  • 《北齐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六》
  • 《北史·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14]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1. 《北齐书·杨愔传》:杨愔,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人。父津,魏时累为司空侍中。
  2. 2.0 2.1 2.2  《北齐书·杨愔传》:乾明元年二月,为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天统末,追赠司空。
  3. 全北齐文:卷二.汉典古籍.2016-02-08
  4. 《北齐书·杨愔传》:及中山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絷。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永安初,还洛,拜通直散骑侍郎,时年十八。
  5. 《北齐书·杨愔传》:既潜窜累载,属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辕门。便蒙引见,赞扬兴运,陈诉家祸,言辞哀壮,涕泗横集,神武为之改容。即署行台郎中。
  6. 《北齐书·杨愔传》:神武知愔存,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业令搜访,以礼发遣。神武见之悦,除太原公开府司马,转长史,复授大行台右丞,封华阴县侯,迁给事黄门侍郎,妻以庶女。又兼散骑常侍,……久之,以本官兼尚书吏部郎中。
  7. 《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其或斩或赦,莫能测焉。内外憯憯,各怀怨毒。……又能委政杨愔,愔总摄机衡,百度修敕,故时人皆言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8. 《北齐书·杨愔传》:宋钦道面奏帝,称二叔威权既重,宜速去之。帝不许曰:"可与令公共详其事。"愔等议出二王为刺史。以帝仁慈,恐不可所奏,乃通启皇太后,具述安危。有宫人李昌仪者,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坐仲密事入宫,太后以昌仪宗情,甚相昵爱。太后以启示之,昌仪密启太皇太后。愔等又议不可令二王俱出,乃奏以长广王为大司马、并州刺史,常山王为太师、录尚书事。
  9. 《北齐书·杨愔传》:幼丧母,曾诣舅源子恭,子恭与之饮,问读何书,曰:“诵《诗》。”子恭曰:“诵至《渭阳》未邪?”愔便号泣感噎,子恭亦对之歔欷,遂为之罢酒。子恭后谓津曰:“常谓秦王不甚察慧,从今已后,更欲刮目视之。”
  10. 《北齐书·杨愔传》: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愔乃托疾,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仍佯喑不语。荣以为信然,乃止。
  11. 《北齐书·杨愔传》:有邯郸人杨宽者,求义从出藩,愔请津纳之。俄而孝庄幽崩,愔时适欲还都,行达邯郸,过杨宽家,为宽所执。……南攻邺,历杨宽村,宽于马前叩头请罪。愔谓曰:“人不识恩义,盖亦常理。我不恨卿,无假惊怖。”
  12. 《北齐书·杨愔传》:后有选人鲁漫汉,自言猥贱,独不见识。愔曰:“卿前在元子思坊,骑秃尾草驴,经见我不下,以方曲鄣面,我何不识卿?”漫汉惊服。又调之曰:“名以定体,漫汉果自不虚。”
  13. 全隋文:卷十六.汉典古籍.2016-02-08
  14. 14.0 14.1  北史:列传第二十九.国学导航.2014-05-25
  15.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汉典古籍.2016-02-08
  16.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汉典古籍.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