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杨树峰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出生 |
1947年5月 浙江杭州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南京大学 |
职业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地球科学概论》 |
杨树锋,1947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构造地质学家[1],中国科学院院士[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主任。
1975年杨树锋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1981年获得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89年担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1年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奖;2013年获得浙江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4];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树锋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研究领域为大地构造学、造山带与盆地构造 。
人物经历
1947年5月,杨树锋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绍兴。
1963年,杨树锋从杭州第六中学初中毕业,并考入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1988年复名为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1975年9月,杨树锋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与岩石学专业。
1981年9月,杨树锋获得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
1984年12月,杨树锋获得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之后进入浙江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教授(1988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5年)
1989年,杨树锋担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
2002年,杨树锋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同年12月担任浙江大学教代会“三育人”工作委员会主任(至2006年3月)。
2008年,杨树锋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
杨树峰 | |
---|---|
杨树锋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1年,杨树锋获得“浙江大学竺可桢奖”,他获奖第二天就捐出了全部奖金。
2015年,杨树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
2018年6月,杨树锋担任浙江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理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地球科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树锋提出了“成对花岗岩带”的概念,揭示了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高温高压下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丰富了花岗岩成因理论;发现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并提出了大火成岩省与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系,丰富了大火成岩省成因理论;提出了板块碰撞远距离效应控制下的中国西部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与控油气作用规律,为中国西部早古生界推覆体下寻找油气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勘查所证实。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9月,杨树锋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3篇,EI收录论文33篇,SCI引用1010次,他引736次;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1部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2018.03 | 《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 英文版》 | 杨树锋著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3.09 | 《地球科学概论》 | 杨树锋编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7.01 |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 | 崔贤杨树锋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3 | 《良师益友 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风采》 | 杨树锋,等主编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1.09 | 《地球科学概论 第2版》 | 杨树锋主编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6.08 | 《南岭花岗岩岩石物理学与大地构造》 | 杨树锋等著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7.09 | 《成对花岗岩带和板块构造》 | 杨树锋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9月,杨树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多项科技奖励 。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2016年 | 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 | 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09年 | 西昆仑山构造演化及对塔西南坳陷沉积和变形的控制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
2006年 | 塔里木盆地周缘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 | 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6年 | 中国西部新生代冲断带的特征与盆山耦合 |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03年 | 库车、阿瓦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与油气 |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
2000年 |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火山作用与地质热事件研究 | 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1987年 |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七) |
人才培养
开设课程
杨树锋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开设课程《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学》、《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地球科学进展》等,这些课程涉及的领域宽,授课对象跨度大,有的是博士研究生课程,有的是本科生课程;本科生课程中有的是地质专业课程,有的针对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他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上讲得深入浅出。从1990年起在浙江大学设立《地球科学概论》的全校性选修课,主要目的是普及非地球科学类学生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
指导学生
截至2015年12月,杨树锋多年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作为导师,杨树锋十分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利用各种机会与研究生交流,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
教学成果奖励
截至2018年9月,杨树锋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1992年杨树锋所编写《地球科学概论》教材获得优秀教材奖,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2013年获浙江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2009年 | 数字地球背景下的地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 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 |
2005年 | 以科研创新为核心,构建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
2005年 | 创新机制,构建研究生素质教育新平台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
2002年 | 构造地质 | 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2年 | 跨世纪研究生创新品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 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
荣誉表彰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浙江省特级专家
2011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奖
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社会任职
杨树锋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06-2010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高校地质学报》和《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杂志副主编,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
人物评价
杨树锋为人正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格深受师生赞誉。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个地质学博士,杨树锋非常热爱祖国的地质事业,怀着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他不辞艰苦。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有突破前人成就的进取精神,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杨树锋通过研究发现了两类花岗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存在不同的波速“软化点”,这一成果对解释地壳内部低速层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研究地壳内部结构及其花岗岩成因具有理论意义。(中国网评)
参考来源
- ↑ 杨树峰-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介绍 ,MAIGOO人物
- ↑ 杨树峰 ,浙江大学, 2021-03-01
- ↑ 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浙大8人入选 ,浙江新闻网, 2015-08-01
- ↑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构造特征及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作客第42期黄岛讲坛 ,浙江大学,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