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梅褐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梅褐斑病

杨梅褐斑病
原圖鏈接

杨梅褐斑病,是一种危害杨梅由真菌引起的病变。

在杨梅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病害,严重影响了杨梅的生长发育。主要病害有杨梅癌肿病、杨梅褐斑病及杨梅干枯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杨梅褐斑病

杨梅褐斑病
原圖鏈接

分布与危害:危害杨梅。

症状:不规则形病斑

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

发生规律:该病一年发生1次,无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3种

发病症状

杨梅褐斑病主要为害杨梅叶片,病菌侵入叶片后,开始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后逐渐扩大呈近圆形不规则病斑,病斑直径一般为4~8毫米。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后期病斑中央转变成浅红褐色或灰白色,其上密生灰黑色的细小粒点,病斑逐渐联结成斑块,致使病叶干枯脱落,不久出现花芽与小枝枯花,对树势和产量影响较大。

发病规律

杨梅褐斑病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树上的病叶中越冬。次年的4月底至5月初开始形成子囊孢子,5月中旬以后,子囊孢子开始成熟,以后如遇雨水或空气潮湿,借助风、雨、水传播蔓延。病菌孢子从叶片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后,子囊孢子萌发,并不马上表现病状,一般经3—4个月的潜伏期,于8月中旬出现新病斑,10月下旬病斑数很快增加,病情加重,开始少量落叶,l1—12月大量落叶。该病1年发病1次,无再次传染现象。

发病原因

1. 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

桐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5-6月多雨是杨梅褐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6月进入梅雨季节,降雨特别多(桐庐5、6月平均月降雨量分别为132.5、211.9毫米,2008年6月降雨量高达469毫米),空气潮湿,相对湿度高,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流行。

2. 栽培管理不当有利于发病

栽培管理粗放,落叶、树上病叶没彻底清除,易感病;土壤贫瘠,在缺少翻耕和有机肥的情况下,造成树势衰弱,易得病;不采取整枝修剪,造成果树枝条茂密,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杂草丛生的果园易得病。由于杨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发病时不易引起果农重视,待症状明显、发病严重时,已错过最佳防治时间,防治效果不理想。[1]

防治方法

1、对果园增施优质有机肥、磷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并在雨季做好排水工作。

2、果树应合理进行修剪,剪除枯枝增加通风透光,降低杨梅园湿度,可减少发病。

3、在病害高峰期后,及时扫除病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

4、在杨梅越冬之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生长期可喷洒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自己配制的1∶2∶200倍式波尔多液、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50倍液、80%锰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1%甲霜·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杨梅春梢后熟期和采收后各喷1次;如重病园在3个防治关键期各防1次,最严重园在春梢后熟期防2次,其他关键期各防1次,然后再在8-9月各喷1次。[2]

相关视频

杨梅凋萎病的预防和治疗

0709 今年雨水偏多,我们该如何预防褐斑病?专家给您细讲解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