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浚 (化工技術和科技管理專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浚 | |
---|---|
| |
出生 |
1922年10月10日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福建省福州 |
母校 | 同濟大學 |
職業 | 化工技術和科技管理專家 |
楊浚,他是建設中國第一個大型化工基地吉林化工區和第1套30萬噸乙烯燕山工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注重宏觀決策、分步實施,重視科研開發、人才培養和引進技術的消化與吸收,倡導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為發展中國石油化學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進入國家科技管理工作領域後,在創立與實施「星火計劃」、科技進步獎勵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
目錄
人物簡介
楊浚,出生於一個職員家庭。他幼年喪母,後來父親又遭失業,處境艱難。1936年2月,楊浚考入福建省福州中學就讀,學業優秀。他興趣廣泛,不僅愛好音樂、體育,更喜歡瀏覽文學、社會科學等讀物,尤其注重閱讀進步書刊,並參加了進步的讀書會。1941年,楊浚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在獄中關押8個月,出獄返校後,又遭受校方的歧視和限制。1942年秋,楊浚被迫轉入福州私立英華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當時,楊浚本想學一專長,用以救國救民,但由於家境困厄和不滿社會現實,毅然停學,參加革命。1946年2月,楊浚到重慶《新華日報》從事編輯工作。1947年3月,他奉調到延安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當研究員。
楊浚很早就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不斷積累知識,使他以後同化學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48年秋,在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根據楊浚的請求,組織上調他到東北工業部任計劃處化工輕工室主任。不久,瀋陽解放,楊浚奉命接管瀋陽化工廠並任廠長。由於工作出色,東北工業部授予他模範廠長稱號,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授予他模範共產黨員稱號。1951年,楊浚被派到前蘇聯學習化學工程,1954年回國。
楊浚回國後,被派往吉林化工區工作。當時,這一化工基地建設機構統稱為吉林化工建設公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個規模最大的、前蘇聯援建的化工項目,包括化肥、染料、電石3個廠。從1954年7月到1957年12月,楊浚任吉林化工建設公司副經理、吉林化肥廠廠長,負責建設與生產工作。由於領導得力,到1957年10月,僅以2年多的時間就完成吉林化肥廠一期工程建設工作,並投產。此後,在楊浚的主持下,在化肥廠的擴建中,由於他注重分步實施和技術保障措施,因而成為對引進項目的消化、吸收、創新的範例。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思考,楊浚提出發展化學工業要走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聯合經營的道路,為國家宏觀決策出謀劃策。1955年,楊浚向當時國家計委副主任彭濤提出綜合利用資源的建議;以後,彭濤任化工部部長,楊浚又提出把吉林地區3個化工廠組成一個聯合企業——吉林化學工業公司,並組建設計院、研究院、化工學院、機械廠、儀表廠、建築材料廠等,以實現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規模經營。他的這一建議,得到化工部的批准。
1958年,楊浚參加組建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的工作,由公司統管化肥、染料、電石3個廠,楊浚任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代經理,負責生產與技術工作,直到1965年。這期間,他除了繼續完成前蘇聯援建項目建設和擴建工作外,還配合國防軍工的需要,主持研究開發了一批國防化工新型材料。
1965~1978年,楊浚先後在化工部化工原料工業公司和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即現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工作,為發展石油化工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提議建設的用輕柴油為原料的年產30萬噸乙烯生產裝置投產成功,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他提出將北京房山幾個化工廠組建成為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成為現實。
1978年,楊浚奉調到國家科委工作,先後任副局長、局長、副主任之職。當時在國家科委主任方毅領導下,楊浚與科委其他領導同志開展的計算機應用(特別是微機應用)工作,開中國應用微型計算機之先河;他與科委其他領導同志共同倡導的、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星火計劃」,在中國廣大鄉村實施後,取得巨大成功,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他完善和發展了科技進步獎勵制度,創立了國家星火獎,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楊浚在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仍堅韌不拔,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滿腔熱情地關心着國家經濟和科技事業的發展,並繼續作出貢獻。1985年,楊浚被任命為六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顧問;1987年退居二線,任國家科委特邀顧問;1988年當選為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主要成就
消化、吸收、創新引進技術擴建吉林化肥廠
1955年後,楊浚在任吉林化肥廠廠長期間,對工廠擴建採取分步實施和切實的技術保障相結合的措施,使得由前蘇聯原來設計的年產5萬噸合成氨的設備逐步擴大到年產30萬噸,成為中國最早的大型合成氨工廠。在這項工作中,楊浚在消化、吸收、創新引進技術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楊浚對擴建化肥廠的成功嘗試,與他前一段時間從事化工生產工作積累的經驗是分不開的。1949年,他在擔任瀋陽化工廠廠長期間,使這個因戰爭而殘破的工廠,僅用1個月就恢復了部分生產。為了向社會提供化工產品,他組織人員設計和建設了氯苯、氯酸鉀等生產裝置,又將日軍占領期間試驗未成的過熱汽缸油試驗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並取得成功,產品滿足了鐵路機車的需要。
吉林化肥廠是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楊浚在主持吉林化肥廠第1期工程建設中,經過深入調查和反覆計算,發現從前蘇聯引進的這套設備,設計留有較大餘地,生產工藝有保守、落後之處,備用設備較多,公用工程也有潛力。楊浚經過研究提出,化肥廠建設分3期進行:第1期工程,實現引進項目的施工、投產,可年產5萬噸合成氨、4000噸甲醇、9萬噸硝酸銨。第2期工程,化肥廠生產能力為年產12~14萬噸合成氨。第3期工程,化肥廠生產能力為年產22萬噸合成氨、2萬噸甲醇,折合為24~25萬噸合成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技術改造,有可能達到年產30萬噸合成氨。
1957年,化工部部長彭濤到吉林檢查工作。楊浚向彭濤匯報了關於化肥廠建設分3期進行的設想,彭濤表示贊成。隨後在楊浚的組織下,開始了化肥廠2期擴建設計和建設工作。在這一工作中,楊浚提出的建議有:煤氣發生工段採用小塊焦炭富氧連續氣化工藝,不僅可利用吉林電石廠生產的小塊焦炭為原料,而且還可提高原料氣的質量,實現增產;銅洗工段採用醋酸銅氨液來代替原蘇聯設計用的碳酸銅氨液,以除去原料氣中的微量一氧化碳;由於合成氨原料氣質量的提高,減少2台精製塔,以節省擴建投資;採用鉑—鐵—鉻二段催化劑代替鉑網催化劑,用於硝酸生產,以減少鉑的用量;硝酸吸收塔用非金屬耐酸材料代替當時十分匱乏的不鏽鋼材料;硝酸銨造粒塔在擴建中經過挖掘潛力,將原蘇聯設計年產硝酸銨9萬噸已用的2台造粒塔提高生產能力,只需增加1台,即可滿足年產45萬噸硝酸銨的需要。
由於實施了楊浚的建議,化肥廠擴建工作進行順利。從1957年開始到1962年底,完成了二期擴建工作,主要產品年生產能力為:合成氨12萬噸,硝銨24萬噸,甲醇2萬噸。從1963年開始到1966年,完成了三期擴建工作,主要產品年生產能力為:合成氨22萬噸,硝銨45萬噸,甲醇2萬噸。後又經控潛改造,到1966年底主要產品年生產能力為:合成氨實際生產能力已達到30萬噸,硝銨達到53萬噸。吉林化肥廠已成為中國以煤為原料的規模最大的合成氨廠,生產的硝銨化肥,有力地支援了農業發展。
發揮聯合經營優勢建成大型煤化工企業
1958年,楊浚早些時候所提出的把吉林地區3個化工廠組成1個聯合企業的建議,得到化工部的批准,成立了吉林化學工業公司。楊浚任副經理兼總工程師、代經理。這時,楊浚除抓好吉林化肥廠的擴建工程建設,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化肥產品,為公司內部提供配套原料之外,還對公司所屬染料廠、電石廠建成投產後,進行了新的籌劃,使兩廠發揮綜合利用、聯合經營的作用。
對電石廠,楊浚提出應當使其成為以電石乙炔為原料的有機化工產品生產廠。在楊浚的建議和組織下,開始了對電石廠擴建工程的規劃和設計。首先,擴大電石生產能力,在原蘇聯設計年產6萬噸電石的1台電石爐的基礎上,再增加1台密閉電石爐;以電石乙炔為原料生產乙醛、醋酸、醋酐、丙烯腈、丁醇、辛醇等產品;相應增加電解食鹽裝置,以生產氯乙烯、聚氯乙烯、三氯乙烯等產品。到1966年,吉林電石廠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品種較多的電石乙炔化工廠。
對染料廠,原蘇聯設計是以生產冰染染料、還原染料及有關中間體等為主的工廠。為適應紡織工業發展需要,楊浚提出增加還原灰M、還原棕BR、還原橄欖綠B、還原紫2L、還原咔嘰2G 等品種。當時,公司不掌握這些染料的生產技術,楊浚組織公司的有關工廠和研究、設計部門人員共同研究開發獲得成功,到1966年,染料廠產品品種增加到40多種,其中新增染料20種。
組織合成橡膠攻關會戰取得重大成果
1965年5月,楊浚奉調到天津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工業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這期間,他做了許多工作,其中組織合成橡膠攻關會戰取得了突出成績。
橡膠是一種重要物資,為生產輪胎、膠管、膠帶等橡膠製品所必需。60年代,我國所用橡膠的80%是天然橡膠,其餘20%是用化學合成方法製得的合成橡膠,而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為解決我國橡膠製品工業所用原料橡膠不足的問題,楊浚提出組織國內科研、設計、生產力量,對順丁橡膠、乙丙橡膠、異戊橡膠、丁基橡膠等合成橡膠進行研究開發和攻關會戰的建議,得到了化工部和國家科委的支持,被列入了國家計劃,成立了由國家科委副主任張有萱任總指揮、楊浚任副總指揮的攻關領導小組,組織有關單位進行研究開發和攻關會戰。
當時,順丁橡膠已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蘭州化物所、太原燃化所,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研究院,錦州石油六廠進行小試、中試工作,經攻關領導小組對加氫汽油和苯兩種溶劑進行技術比較後,確定用加氫汽油為聚合溶劑的技術路線,在錦州石油六廠建設千噸順丁橡膠試驗裝置,重點解決工程問題。在此基礎上,又於1971年在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勝利化工廠建成了年產1.5萬噸順丁橡膠生產裝置。開車後,生產裝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連續運轉時間短,還有「一堵(管道容易堵塞)、二掛(反應物掛在反應釜壁,不容易消除)、三污水(污水排放量大)、四質量(產品質量達不到要求)」問題。在燃料化學工業部的領導下,楊浚組織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的研究和設計部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蘭州化物所、太原燃化所、錦州石油六廠、化工部第一設計院、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研究院、石油部北京設計院、大連工學院、天津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單位進行攻關會戰。經過近2年努力,解決了上述存在的問題,於1974年再次開車,運轉周期達240天,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到1976年,這套生產裝置產量達到並超過設計能力,在原料丁二烯供應充足後,年產量達到了6萬噸。順丁橡膠攻關會戰的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產品遠銷美、法、日、意、聯邦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提出建設大型乙烯裝置推動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1970~1978年,楊浚在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後改名為燕山石化總公司)工作期間,重點抓了年產30萬噸乙烯裝置建設,為發展石油化學工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的石油化工建設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開始了研究工作,並在前蘇聯幫助下,建設了小型石油化工廠,但發展速度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石油供應困難,走的是「油頭化尾」之路,即利用煉油廠的尾氣生產化工產品,規模小,缺乏競爭能力。1961年中國開發了大慶油田後,石油問題發生了重大變化。楊浚於1971年開始,經過1年多的國內外情況調查,提出以下意見:發展中國石油化學工業,必須建設大型石油化工裝置;而建設大型石油化工裝置,又必須解決好原料路線問題。楊浚認為,採用輕柴油為原料比較有利。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工廠在大型乙烯裝置上採用輕柴油(切至370℃的餾分)為原料,只有日本正在一個裂解爐上進行試驗。楊浚分析中外資料發現,國外之所以沒有用輕柴油為原料制乙烯,是由於國外的石油輕組分含量高,所以多採用石腦油(切至200℃以前的餾分)為原料,在技術上經濟上更為合理。但中國石油重組分含量較高,如要以石腦油為原料,則數量滿足不了石油化工發展的需要,而在當時中國又無力進口石腦油。為此,中國建設大型乙烯裝置,必須用輕柴油為原料,儘管其裂解技術存在一些風險,但問題不大。楊浚還深入研究了其他問題,認為建設石油化工裝置之初,配套產品品種不宜太多,以便於管理。又認為,應先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凡國內有條件配套的就不引進,做到既保證技術先進,又減少外匯支出。
綜合上述分析和構想,楊浚正式提出建設一套年產30萬噸乙烯及其配套的生產裝置,技術及主要設備從國外引進的報告,得到了上級的同意。1972年5月,為加強中國發展石油化工規劃與管理,楊浚專程到日本作了1個半月的實地考察,增加了在中國建設大型乙烯裝置的信心。同時,中國原油油樣經國外有關公司分析和試驗,證明以輕柴油為原料生產乙烯在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1972年末,中國有關部門與日方簽訂了引進30萬噸乙烯裝置的合同。
1973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擴建工程任務,開始了以引進年產30萬噸乙烯裝置為中心的「四烯」(乙烯、丁二烯、聚丙烯、高壓聚乙烯)工程建設大會戰。經過3萬多名建設者的共同努力,僅用27個月,就完成了一期擴建工程,成為中國建設大型引進乙烯裝置的成功範例,從而使中國石油化工技術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邁出了有力的一步。由於中國採用輕柴油為原料的大型乙烯裝置是當時世界上的首創,它的投產成功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國家抓住這一成功經驗,相繼引進、建設了南京揚子、上海金山、山東齊魯等幾個以輕柴油為原料的年產30萬噸乙烯裝置,使我國的石油化工工業迅速壯大。
楊浚不僅注重決策,更重視實施決策的技術保障。為此,他做了一系列的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特別是抓了隊伍建設,提高職工素質,從而保證了「四烯」裝置開車一次成功。在「四烯」裝置投產成功的第2年,即1977年,北京石油化工總廠取得了工業產值突破20億元,上繳利潤突破10億元的良好效益。
參與國家科技宏觀管理作出多方面貢獻
1978年3月,楊浚調國家科委工作,先後任副局長、局長和科委副主任之職。楊浚一如既往,聯繫群眾,調查研究,善于思考,勇於創新,在加強國家科技宏觀管理方面,作出多方面的貢獻。
為加速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在國家科委主任方毅的領導下,楊浚與閻沛霖等計算機專家一起進行了起步性的工作。一是建議大力開發微型計算機應用。1979年,經批准引進500台微型計算機,在科學計算,工業控制、管理,教學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並為後來開發和形成長城系列微型計算機產業起了先導作用。二是在天津、香港等地舉辦了多次計算機專業培訓班,使一批部、委領導幹部提高了對推廣應用計算機重要意義的認識,並培養了一批微型計算機應用開發技術骨幹,還安排建設湖南、武漢、北京等地計算機專業人員的教學基地建設和籌辦信息研究所、軟件中心等。三是安排建設了一批地方的計算中心,對提高中國計算機應用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楊浚重視圍繞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組織科技攻關,並和引進技術相結合。在工業方面,他在方毅領導下,具體組織落實甘肅金川、四川攀枝花、內蒙古包頭三大共生礦綜合利用,三峽工程建設準備,石油化工綜合利用,煤氣化液化,低溫核供熱堆,新能源,萬門程控交換系統,中同軸4380路載波,1800路微波及光纖光纜通信系統等重大科技攻關工作。在農業方面,組織了山區、灘涂綜合開發利用,三江平原開發,鄱陽湖開發等重大科技攻關工作。1981年,根據國務院領導指示,楊浚與國家計委副主任林華共同組織煉油和化工專家,經過1年半的調查研究、分析論證、規劃測算等工作,開展了常壓渣油催化裂化、裂解氣中碳五的分離及綜合利用、塑料改性及應用、石油化工催化劑、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等23個科技攻關,並取得成果。
楊浚十分重視推進農村科技進步,他是「星火計劃」倡導者之一。1983年,他在主持山區開發工作會議時,明確提出了科技進山、開發山區和振興山區的意見,指出:對山區的開發要投入少,產出多;對貧困地區的開發要變「輸血」為「造血」;強調推廣「適用」技術、「不起眼」技術(後稱為「短、平、快」技術);培養大批土生土長的農村科技人才。他的這一思路,為後來提出「星火計劃」作了前期準備。
1985年,在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村科技工作均取得明顯進展的情況下,楊浚與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副主任吳明瑜等共同提出了「星火計劃」的宏偉設想,旨在把「科技星火」點燃中國廣大農村,引導8億農民依靠科技振興農業和鄉鎮企業,推動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星火計劃」得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批准,在國家科委統一領導下,楊浚負責組織「星火計劃」的實施。他提出要建設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鄉鎮企業,建設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鄉鎮;在國家「七五」計劃期間,建立500個推廣「星火計劃」示範企業,培訓100萬名農村知識青年和管理人員,開發100套實用技術裝備;創造推廣一批「星火計劃」密儲區、帶;為實行「星火計劃」開拓國內銀行科技貸款和世界銀行軟、硬貸款。「星火計劃」經過廣泛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七五」期間的「星火計劃」實施項目達2萬多項,其中完成1.4萬多項,累計創產值達300億元。實施「星火計劃」是一個創舉,它年復一年、步步深入地在農村廣泛實施,對引導科技與經濟結合走出了一條新路,成為中國科技計劃與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浚還在制定和完善中國科技獎勵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自1985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條例》以來,他一直擔任評審的組織領導工作,成效顯著。1987年,在楊浚的建議下,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國家星火獎」,他任評委會主任委員,經過幾年的工作,「國家星火獎」已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
楊浚還與國家科委其他領導一起,會同國家計委和原國家經委,組織廣大科技人員,制定了我國有關能源、材料、交通運輸、通信、農業、信息等14個領域的技術政策要點,經國務院批准執行。
楊浚在化學工業和科技管理領域中工作數十年,他遠見卓識,辯證思維,精益求精,百折不撓,體現了中國化工專家的風範和作風,為青年一代樹立了良好榜樣。
人物經歷
- 1922年10月10日 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 1936-1945年 福建省立福州中學、私立英華中學、同濟大學學習。
- 1945-1946年 四川渝南中學任理化教員。
- 1946-1947年 任重慶新華日報編輯。
- 1947-1948年 任中共中央法委研究員。
- 1948-1949年 任東北工業部計劃處化工輕工室主任。
- 1949-1951年 任瀋陽化工廠廠長。
- 1951-1954年 赴前蘇聯學習。
- 1954-1954年 任吉林化工建設公司副經理。
- 1955-1957年 任吉林化肥廠廠長。
- 1958-1965年 任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代經理。
- 1965-1970年 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工業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
- 1970-1978年 任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燕山石化總公司)領導小組副組長。
- 1978-1998年 任國家科委副局長、局長、副主任、特邀顧問、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主任。
主要論著
- 1 楊浚.瀋陽化工廠學習管理企業的初步經驗.瀋陽:東北日報,1951-06
- 2 楊浚.為企業開展科技工作開財路.北京:光明日報,1980-08-01
- 3 楊浚.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北京:人民日報,1982-02-12
- 4 YangJun.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s flourish.Beijing:China Daily 1982-09-22
- 5 楊浚.煤的轉化和綜合利用的探討.北京:紅旗雜誌,1983-06-01
- 6 楊浚.五條人才流動措施.北京:光明日報,1984-07
- 7 楊浚.知識與人才.北京:人民日報,1984-11-20
- 8 楊浚.把科學技術引向農村推動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北京:光明日報,1985-07-07
- 9 楊浚.解放思想,打開眼界.石家莊:河北日報,1985-08
- 10 楊浚.星火計劃——把科技引向農村的計劃.北京:經濟日報,1985-12-09
- 11 楊浚.科技工作的重要戰略措施——繼續工程教育.北京:人民日報,1986-02-06
- 12 楊浚.闖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路.北京:中國科技論壇,1986 (2)
- 13 楊浚.讓科技「星火」撒滿人間.北京:星火專刊(創刊號)1987-01
- 14 楊浚.提高認識,開創新路,紮實前進.北京:中國科技論壇,1987(1)
- 15 楊浚.制定科技進步法,推動第一生產力.北京:科技法學,1990 (3)
- 16 楊浚.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星火燎原.北京:中國科技論壇,1990 (6)
- 17 楊浚.進一步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北京:科技日報,1990-09-08
- 18 楊浚.科技要大力為農村經濟服務.北京:科技日報,199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