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敏 - 评剧名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杨淑敏 |
杨淑敏,(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享年71岁。艺名新凤霞,小名杨小凤,是天津人。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开始任主演。在十年动乱中,杨淑敏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离开评剧舞台后的杨淑敏,在丈夫吴祖光的鼓励下,开始坚持写作和绘画。她写的一篇作品《万年牢》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描写了父亲的正直品格。
艺名"新凤霞",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徒弟和义女,杨淑敏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行笔端庄、古拙、厚朴,内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杨淑敏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杨淑敏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
杨淑敏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淑敏 [1]
外文名 Shu Min Yang
别名 新凤霞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星座 水瓶座
出生地 苏州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4月12日
职业 著名评剧演员
代表作品 《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
主要成就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评剧旦角 评剧皇后 创立新派
人物经历
在那个年代,这是新凤霞无法逃脱的厄运:幼年被人贩子由南而北卖到天津,辗转落到一户赤贫人家,从此她成了一个不明身份的人。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人们都认为女孩子是不值得起个名字的。可见,新凤霞这个名字的来历必有一段传奇的佳话。新凤霞曾这样说-- 小时候,人们都叫我小女儿,高兴了叫大女儿,
反正是个不值钱的女儿……有一天早晨,突然从外面飞进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地满屋飞,最后落在窗台上不走了。我的大伯父便对我父亲说:"这可是只喜鸟、福鸟哇!常言说:出门见喜飞来凤,凤是鸟中王。"接着便说,"给小女儿起个名,就叫'凤'吧。"就这样随便一说,全家人都管我叫"凤"了。里里外外也便都这么叫,我总算有了个名字。这也是后来取名时抱定不能少"凤"的缘故吧。
从6岁开始,我跟二伯父、堂姐姐学戏了。慢慢地,我开始上台演小孩儿、小兔、小狗,但大家还都叫我小凤。幼小的心灵似乎不愿在接受这样"小"的"委屈"。有一天,我赌气对一些爱看热闹的小朋友说:"你们不会喊我大凤吗?小凤、小凤得让你们叫得长不大、长不高了……"知情的姐姐在一旁自言自语地说:"是呀,小凤长大了,能上台演小孩了,也该起个艺名了。小凤,你说呐?"这下可把我高兴坏了,我的姐姐是个要强的好演员,对我一向严格要求。她对我说:"唱戏的高在艺,不在衣,起个艺名好唱戏,往后你的艺名还要上说明书、上报纸呢。可不许有了名就摆花架子,拿搪(意即自命不凡),忘了根本啊……"
姐妹俩开始合计起艺名的事了,我的姐姐叫杨金香。姐姐随口就说,我叫杨金香,你就叫杨银香吧。好了,让你沾我一个字,就叫杨银香。
评剧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豫剧阎立品 评剧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豫剧阎立品 这样一说我倒不乐意了,我干嘛非沾你的名字呢?但又怎么对姐姐说呢?最后,我还是理直气壮的说了:"我不愿意,银子不如金子,这是你和大姐姐教我的。不比老,不比小,唱戏,要比好,你让我叫杨银香,我就得跟你杨金香比,要不我比谁呀?你是金子,好到头了,我怎么比呀?"
我的话把姐姐说的不知再怎么安慰我了。接着她又给我起了"翠香""玉香",但我都不喜欢"香"字。大姐看出了我喜欢"金"字,最后给我起了个"杨金凤",这回我总算是满意了,到处告诉人家,自己的艺名叫杨金凤……
然而,好事总是多磨。没几天,我的父亲发现我起了个艺名"杨金凤",说我这是败坏杨家门风。12岁的我,个子见长了,但人家还都叫我小名---凤。
13岁时,我开始拜评剧师学评剧。因为我跟姐姐学过京剧,有基础,学戏快。我很快上台演习了。这回师父认真地对我说:"你应该起个艺名了。"师姐师妹中叫霞的名字最多,什么新红霞、新艳霞、新翠霞……师傅对我说,天上的光就是霞,于是我决定叫霞字了。后来我又把自己小名"凤"的来历给师傅讲了。师傅脱口而出:"新凤霞!对了,这个名字好!新凤霞。"
从此,新凤霞这个艺名代替了我的本名、学名。并曾张榜在"评剧皇后"的位置上。如今,这个名字又列入了中国作家的行列。(本文出自新凤霞自述)
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主要作品
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所获成就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