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楊淑敏 - 評劇名伶

楊淑敏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楊淑敏,(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享年71歲。藝名新鳳霞,小名楊小鳳,是天津人。十三歲學評劇,十五、六歲開始任主演。在十年動亂中,楊淑敏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離開評劇舞台後的楊淑敏,在丈夫吳祖光的鼓勵下,開始堅持寫作和繪畫。她寫的一篇作品《萬年牢》被選入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6課,描寫了父親的正直品格。

藝名"新鳳霞",作為齊白石先生的徒弟和義女,楊淑敏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行筆端莊、古拙、厚朴,內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楊淑敏因病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終年71歲。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楊淑敏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

楊淑敏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劉巧兒》一劇獲演員一等獎。1997年獲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楊淑敏 [1]

外文名 Shu Min Yang

別名 新鳳霞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星座 水瓶座

出生地 蘇州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4月12日

職業 著名評劇演員

代表作品 《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

主要成就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評劇旦角 評劇皇后 創立新派

人物經歷

在那個年代,這是新鳳霞無法逃脫的厄運:幼年被人販子由南而北賣到天津,輾轉落到一戶赤貧人家,從此她成了一個不明身份的人。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人們都認為女孩子是不值得起個名字的。可見,新鳳霞這個名字的來歷必有一段傳奇的佳話。新鳳霞曾這樣說-- 小時候,人們都叫我小女兒,高興了叫大女兒,

反正是個不值錢的女兒……有一天早晨,突然從外面飛進一隻小鳥,嘰嘰喳喳地滿屋飛,最後落在窗台上不走了。我的大伯父便對我父親說:"這可是只喜鳥、福鳥哇!常言說:出門見喜飛來鳳,鳳是鳥中王。"接着便說,"給小女兒起個名,就叫'鳳'吧。"就這樣隨便一說,全家人都管我叫"鳳"了。里里外外也便都這麼叫,我總算有了個名字。這也是後來取名時抱定不能少"鳳"的緣故吧。

從6歲開始,我跟二伯父、堂姐姐學戲了。慢慢地,我開始上台演小孩兒、小兔、小狗,但大家還都叫我小鳳。幼小的心靈似乎不願在接受這樣"小"的"委屈"。有一天,我賭氣對一些愛看熱鬧的小朋友說:"你們不會喊我大鳳嗎?小鳳、小鳳得讓你們叫得長不大、長不高了……"知情的姐姐在一旁自言自語地說:"是呀,小鳳長大了,能上台演小孩了,也該起個藝名了。小鳳,你說吶?"這下可把我高興壞了,我的姐姐是個要強的好演員,對我一向嚴格要求。她對我說:"唱戲的高在藝,不在衣,起個藝名好唱戲,往後你的藝名還要上說明書、上報紙呢。可不許有了名就擺花架子,拿搪(意即自命不凡),忘了根本啊……"

姐妹倆開始合計起藝名的事了,我的姐姐叫楊金香。姐姐隨口就說,我叫楊金香,你就叫楊銀香吧。好了,讓你沾我一個字,就叫楊銀香。

評劇新鳳霞、京劇大師梅蘭芳、豫劇閻立品 評劇新鳳霞、京劇大師梅蘭芳、豫劇閻立品 這樣一說我倒不樂意了,我幹嘛非沾你的名字呢?但又怎麼對姐姐說呢?最後,我還是理直氣壯的說了:"我不願意,銀子不如金子,這是你和大姐姐教我的。不比老,不比小,唱戲,要比好,你讓我叫楊銀香,我就得跟你楊金香比,要不我比誰呀?你是金子,好到頭了,我怎麼比呀?"

我的話把姐姐說的不知再怎麼安慰我了。接着她又給我起了"翠香""玉香",但我都不喜歡"香"字。大姐看出了我喜歡"金"字,最後給我起了個"楊金鳳",這回我總算是滿意了,到處告訴人家,自己的藝名叫楊金鳳……

然而,好事總是多磨。沒幾天,我的父親發現我起了個藝名"楊金鳳",說我這是敗壞楊家門風。12歲的我,個子見長了,但人家還都叫我小名---鳳。

13歲時,我開始拜評劇師學評劇。因為我跟姐姐學過京劇,有基礎,學戲快。我很快上台演習了。這回師父認真地對我說:"你應該起個藝名了。"師姐師妹中叫霞的名字最多,什麼新紅霞、新艷霞、新翠霞……師傅對我說,天上的光就是霞,於是我決定叫霞字了。後來我又把自己小名"鳳"的來歷給師傅講了。師傅脫口而出:"新鳳霞!對了,這個名字好!新鳳霞。"

從此,新鳳霞這個藝名代替了我的本名、學名。並曾張榜在"評劇皇后"的位置上。如今,這個名字又列入了中國作家的行列。(本文出自新鳳霞自述)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着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主要作品

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

所獲成就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這得益於她在戲曲藝術上的天分和穎悟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更得益於她對新社會的熱愛而煥發出的藝術創作力。新鳳霞在藝術上從不保守,她敢於吸收、敢於創新,博採姊妹劇種表演之長,虛心學習各種唱法,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緻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這齣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後,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全國各地的評劇女演員紛紛向新鳳霞拜師學藝,評劇新派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揚與傳播。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

她和音樂工作者一道在這些劇目中創造了眾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調。在《乾坤帶》中創作演唱了凡字調大慢板;在《無雙傳》中創作演唱了反調大慢板;在《春香傳》中創作演唱了三拍子調;在《金沙江畔》中創作演唱了格登調;在《三看御妹》中創作演唱了降香調;在《調風月》中創作演唱了蜻蜓調;在《六十年的變遷》中創作演唱了送子調。這些新板式和新曲調極大地豐富了評劇的唱腔藝術,為評劇向大劇種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新鳳霞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並被剝奪了做演員的權力,這對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殘。1975年,她因腦血栓發病導致偏癱而不得不告別為之奮鬥的評劇舞台。谷文月、劉秀榮、王曼玲、趙三鳳、戴月琴、高闖等一大批弟子、學生成為光大新派藝術的優秀傳人,成為今天評劇事業的骨幹與中堅。新鳳霞桃李滿天下,是我國戲曲界擁有眾多子弟傳人的功績卓越的戲曲教育家。

新鳳霞用她那唯一行動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豐富的閱歷,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難,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新鳳霞回憶文叢》四卷、《人緣》、《評劇皇后與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時》、《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發愁》、《以苦為樂》、《藝術生涯》、《我當小演員的時候》、《我與吳祖光》、《絕唱》、《恩犬》、《新鳳霞的回憶》、《新鳳霞說戲》約四百萬字的文學著作。由英國戴乃迭夫人翻譯的英文及烏爾都文的《新鳳霞》在世界發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