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玉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粗体文字'''== 杨玉良 == 杨玉良,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中共党员,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
 
行 1: 行 1:
'''粗体文字'''== 杨玉良 ==
+
== 杨玉良 ==
 +
[[File:杨玉良.jpg|缩略图|杨玉良]]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
! 中文名称 !! 杨玉良  !! 职业 !! 科学家、教育家
 +
|-
 +
| 国籍 ||   中国|| 毕业院校 || 复旦大学
 +
|-
 +
| 出生地 || 浙江海盐 || 民族 || 汉族
 +
|-
 +
| 出生日期 || 1952年11月 || 代表作品 || 《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
 +
|-
 +
| 主要成就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学术地位 || 2009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
 +
|}
 
[[杨玉良]],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中共党员,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于复旦大学,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专家组首席专家等职务,曾获得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称号、奖项。1999年,杨玉良成为第一批“长江学者”;2003年,他当选中科院院士;2009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2009年11月16日,他参与接待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2014年10月23日,他因年龄原因卸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由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接任。
 
[[杨玉良]],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中共党员,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于复旦大学,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专家组首席专家等职务,曾获得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称号、奖项。1999年,杨玉良成为第一批“长江学者”;2003年,他当选中科院院士;2009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2009年11月16日,他参与接待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2014年10月23日,他因年龄原因卸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由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接任。
 +
 
== 工作经历 ==
 
== 工作经历 ==
 +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
  
行 27: 行 43:
  
 
== 主要研究 ==
 
== 主要研究 ==
 +
 
 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将各项复杂的拓扑、共聚物结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的分子理论结合,建立了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运动的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方法,获得了高分子固体材料内部的链结构、凝聚态结构及动力学的信息及其相关性。发展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发明了合成可逆超支化与可逆交联的高分子材料的方法等。
 
 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将各项复杂的拓扑、共聚物结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的分子理论结合,建立了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运动的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方法,获得了高分子固体材料内部的链结构、凝聚态结构及动力学的信息及其相关性。发展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发明了合成可逆超支化与可逆交联的高分子材料的方法等。
  
行 64: 行 81:
  
 
== 主要著作 ==
 
== 主要著作 ==
 +
 
1. 《 高分子科学中的 Monte Carlo 方法 》,杨玉良,张红东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1. 《 高分子科学中的 Monte Carlo 方法 》,杨玉良,张红东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行 79: 行 97:
  
 
== 人物观点 ==
 
== 人物观点 ==
 +
 
 自从古老的欧洲大学建立以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开始从贵族的“门客”的身份中解放出来,并逐渐转变成为“职业化”的研究人员。当历史进程跨入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学术研究成为国家行为,体现了更强的国家意志。进入20世纪60年代前后,学术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工业界和商业界的介入使得学术研究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发掘。这种深刻的变化反映了学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之必需。然而,谋取学术研究的经济社会利益也就随之成为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之一,从而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行为。
 
 自从古老的欧洲大学建立以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开始从贵族的“门客”的身份中解放出来,并逐渐转变成为“职业化”的研究人员。当历史进程跨入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时,学术研究成为国家行为,体现了更强的国家意志。进入20世纪60年代前后,学术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工业界和商业界的介入使得学术研究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得到了空前的发掘。这种深刻的变化反映了学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之必需。然而,谋取学术研究的经济社会利益也就随之成为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之一,从而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学术失范行为。
  
行 108: 行 127:
 
9月7日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演讲的主题为“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强调每一位大学生不应该忽视永恒的常识。
 
9月7日在复旦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杨玉良发表了一场重要演讲,演讲的主题为“重温关于大学的常识”。强调每一位大学生不应该忽视永恒的常识。
  
一、 大学是什么?
+
''' 一、 大学是什么?'''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但是每个人理解不同,很多人会产生一些糊涂思想。这里引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的话“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这让我们清楚明白的了解到大学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但是每个人理解不同,很多人会产生一些糊涂思想。这里引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的话“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这让我们清楚明白的了解到大学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行 118: 行 137:
 
 所以杨玉良校长提醒在座的大学生们不要把大学当做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要把它当做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要能够自主的研究学问。也不要过早的加入社会的竞争,以避免因为对比而影响自我评定,要建立足够的自信心,理性的完善自己。
 
 所以杨玉良校长提醒在座的大学生们不要把大学当做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要把它当做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要能够自主的研究学问。也不要过早的加入社会的竞争,以避免因为对比而影响自我评定,要建立足够的自信心,理性的完善自己。
  
二、 大学里的学习
+
''' 二、 大学里的学习'''
  
 
 对于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很多学生认为就是进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学习自己专业的课程,其实这样做对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这方面的造诣机会。而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所以学习就一定要打破不同知识领域学生间的障碍。
 
 对于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很多学生认为就是进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学习自己专业的课程,其实这样做对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这方面的造诣机会。而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所以学习就一定要打破不同知识领域学生间的障碍。
行 124: 行 143:
 
 复旦的本科教育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些将是复旦实现这一理念的最终目标。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要试着去改变些什么,应该具备极高的天分和潜能。
 
 复旦的本科教育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这些将是复旦实现这一理念的最终目标。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要试着去改变些什么,应该具备极高的天分和潜能。
  
三、 大学生的生存与生活
+
''' 三、 大学生的生存与生活'''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复旦在早年就提倡用“学生自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
 
 大学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学习、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复旦在早年就提倡用“学生自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
行 131: 行 150:
  
 
 杨玉良校长结束了他完整的演讲,并感谢所有的学生们能够相信复旦,将自己的人生起点交在复旦手中,学生们选择复旦同时也使得复旦精髓不断延续下去。在听众席中也不乏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他们在重庆大学就业信息网[3]上得知杨玉良校长的演讲讯息,并第一时间赶到演讲现场,他们认为复旦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杨玉良校长结束了他完整的演讲,并感谢所有的学生们能够相信复旦,将自己的人生起点交在复旦手中,学生们选择复旦同时也使得复旦精髓不断延续下去。在听众席中也不乏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他们在重庆大学就业信息网[3]上得知杨玉良校长的演讲讯息,并第一时间赶到演讲现场,他们认为复旦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
 +
== 参考资料 ==
 +
 +
[http://edu.people.com.cn/n/2012/0919/c1053-19043923.html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於 2018年12月15日 (六) 23:20 的修訂

楊玉良

楊玉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楊玉良 職業 科學家、教育家
國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出生地 浙江海鹽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2年11月 代表作品 《高分子科學中的Monte Carlo方法》
主要成就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學術地位 2009年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

楊玉良,1952年11月生於浙江省海鹽縣,中共黨員,國際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中國高分子化學領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畢業於復旦大學,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攀登計劃」高分子凝聚態物理基本問題專家組首席專家等職務,曾獲得國家「863」計劃首席專家、國家「973」計劃首席專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稱號、獎項。1999年,楊玉良成為第一批「長江學者」;2003年,他當選中科院院士;2009年,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2009年11月16日,他參與接待美國總統奧巴馬來華訪問。2014年10月23日,他因年齡原因卸任復旦大學校長職務,由中山大學校長許寧生接任。

工作經歷

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並留校工作。

1984年,在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獲博士學位,並榮獲中國化學會首屆青年化學獎。

1986年,留學聯邦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成為國際著名學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術研究的博士後。

1988年,回到復旦大學工作。

1993年,晉升教授。

1993年,歷任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分子科學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99年,成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一批特聘教授。

1999年,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連續兩次任國家「973」計劃首席專家,

2006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

2008年,又被聘為國家「863」計劃首席專家。

2009年1月14日下午4點30分,復旦大學舉行新任校長宣布大會,中組部副部長李建華、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周濟等領導出席了會議。受中央領導委派,李建華副部長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楊玉良同志任復旦大學校長。

主要研究

主要從事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將各項複雜的拓撲、共聚物結構高分子鏈構象統計與粘彈性的分子理論結合,建立了高分子鏈的靜態和動態行為的圖形理論;採用射頻脈衝與轉子同步技術相結合的方法,提出研究高分子固體結構、取向和分子運動的相關性的三項新的實驗方法,獲得了高分子固體材料內部的鏈結構、凝聚態結構及動力學的信息及其相關性。發展了模擬聚合反應產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動力學的Monte Carlo方法,發明了合成可逆超支化與可逆交聯的高分子材料的方法等。

楊玉良院士是我國第一代高分子學博士,在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體現在:研究具有複雜拓撲鏈結構的高分子鏈構象統計與粘彈性;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體結構、取向和分子間運動相關性的三項新的磁共振實驗方法;運用自洽場及相分離動力學理論研究了複雜鏈拓撲結構的嵌段高分子、液晶及囊泡等軟物質的斑圖生成及其臨界動力學領域的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發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動的穩定性理論,並由此指導和解決了雙軸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生產中長期困擾產量和質量的破膜問題,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創立了模擬聚合反應產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動力學的Monte Carlo方法,收集在專著《高分子科學中的Monte Carlo方法》中,深受國內、外學術界歡迎,對我國高分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開拓和布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迄今已發表科研論文200餘篇,論文被他人引用1150餘篇次,申請多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0餘項和「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多種榮譽。他培養的博士生中有三位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研究成果

高分子鏈的圖形理論

推廣並建立「高分子鏈的靜態和動態行為的圖形理論」, 將各種複雜的拓撲和共聚結構高分子鏈的構象統計和粘彈性的分子理論歸結為對其拓撲圖形的簡單圖形操作,並可獲得具有複雜拓撲結構的均聚和共聚高分子的重要物理行為,如,應力鬆弛模量、儲能模量、損耗模量、迴轉半徑及其分布等。同時,圖形理論還使得對不同拓撲結構的高分子鏈的粘彈性和構象統計理論處理具有統一、完美的形式。採用圖操作方法還獲得了許多前人所未能獲得的新結果。這項研究歷時16年,曾於1985年或中國化學會首屆「青年化學家獎」。

轉子同步NMR新方法

研究高分子固體的結構、序度和分子運動相關性的轉子同步NMR新方法

採用射頻脈衝與轉子同步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獲得了研究高分子固體的結構,取向和分子運動的相關性的三項新的實驗方法(EISS、2D-EISS 和 3D CORD)。這個獨一無二的方法可一舉獲得關於高分子固體材料內部的鏈結構、凝聚態結構及動力學的信息,以及其間的相關性,為從微觀角度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的相關性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手段。迄今,尚無其它的實驗方法可取代。這些工作均以楊玉良為第一作者在《J. Chem. Phys.》、《Macromolecules》和《Chem. Phys. Lett.》上發表,並獲得廣泛引用。在93和94年由Academic Press與CambridgeUniv. Press出版的兩本有關高分子固體NMR的權威性專著:V. J. McBrierty, L. J. Packe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SolidPolymers,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1993)和 K. Schmidt-Rohr, Multidimensional Solid-State NMR and Polymers, Academic Press, NY, (1994)對這些新技術均以專門的章節進行全面介紹。

液晶的分子場理論和PDLC材料

結合高分子包埋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PDLC)材料的開發開展了 關於表面校列、液滴指向矢構型、Frederiksz轉變等液晶小體系物理行為的分子場理論研究。建立了高分子/液晶複合體系的統計力學理論。進而,又發展了高分子/液晶相界面、相分離動力學的統計熱力學理論和外場存在下的高分子/液晶的相平衡統計力學理論。並成功開發了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PDLC材料。這些研究工作分別發表在《Macromolecules》、《Phys. Rev. E》、《Polym. J.》等刊物上發表,並曾兩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IUPAC PLC(1994.9北京)和Prog. in Polym. Chem. Phys.(1994.5德國Mainz)]上作大會特邀報告並作為一次國際會議[PPS-12(Sorrento,Italy)]分會場的Co-Chairman。也曾獲國家教委「霍英東研究二等獎」,「光華三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視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

提高活性自由基聚合反應的速率

活性自由基聚合工業化的最重要的障礙是其極慢的聚合速率。楊玉良教授發展了模擬聚合反應產物的MWD及其動力學的Monte Carlo方法,並在其指導下找到了提高活性自由基聚合速率的新技術,使聚合時間降低到原有的1/5,還獲得了獨特的可逆交聯聚苯乙烯。這些研究結果已經申請了3項PCT國際專利和5項中國發明專利。相關論文在《Macromolecules》、《Polymer》和《Macromol. Chem.》等上發表,得到了廣泛的引用。所創立的理論和模擬方法總結在專著《高分子科學中的Monte Carlo方法》中。該專著獲1995年全國優秀圖書提名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獎項。在《Macromol. Theory Simul.》上發表的論文被評為在該年度發表的論文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排名第二)和在刊物發表的所有論文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排名第五)。

高分子複雜流體的圖樣演化動力學

多相高分子和液晶複雜流體的靜態和動態流變行為、時空圖樣生成和圖樣的臨界動力學等是高分子科學和凝聚態物理的交叉研究領域。其既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對新材料的開發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楊玉良課題組闡明了:高分子固有的粘彈性將嚴重地抑制相分離的發生;高分子的粘彈性反差是導致「反轉相」的起因;切變流動下液晶高分子的Director Tumbling and Wagging的理論詮釋和控制方法;為高分子新材料的分子工程學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J. Chem Phys.》、《Phys. Rev. E》和《Macromolecules》等刊物上發表。

高分子材料的開發和產業化研究工作

組建了「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中心」(總投資人民幣5000萬元)並任主任。進而開發成功了:「BS-98水基柔性建築防水塗料」,產業化兩年多來已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一種AAS樹脂合成的新方法,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數字化時間分辨SALS儀和偏光顯微圖象分析儀及其軟件系統,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系列綠色化學建材,2000年已產業化,總投資2000萬元;新一代膜式人工肺,2000年已產業化,總投資500萬元。

楊玉良教授共發表研究論文150篇、其中屬SCI論文110篇、專著一部、論文被他人正面引用>265篇,鑑定項目4項、申請國際專利3項,申請中國發明專利7項,授權專利1項。楊玉良教授還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人才基金」的延續資助,獲「求是青年學者獎」和各類省、部級獎和各類榮譽稱號20多項。現為「973」項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

主要著作

1. 《 高分子科學中的 Monte Carlo 方法 》,楊玉良,張紅東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3

2. Li L, Liang XY, Qiu F, Yang YL, J. Am. Chem. Soc. 2005 , 127 , 17996-17997

3. Wang JF, Wang ZG, Yang YL,Macromolecules2005 , 38 , 1979-1988

4. Xia JF, Sun MZ, Qiu F, Zhang HD, Yang YL, Macromolecules 2005 , 38 , 9324-9332

主要成就

主要從事高分子凝聚態物理研究,包括將分子軌道圖形理論中的唐 - 江定理推廣到研究具有複雜拓撲鏈結構的高分子鏈構象統計與粘彈性問題;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體結構、取向和分子間運動相關性的三項新的實驗研究方法,迄今,該方法仍是獲得高分子固體材料內部的鏈結構、凝聚態結構和動力學信息及其相關性的唯一磁共振實驗方法;運用自洽場理論及時間分辨的 Ginzberg-Landau 方程研究了高分子共混體系、複雜鏈拓撲結構的嵌段高分子、液晶及囊泡等軟物質的斑圖生成、選擇及其臨界動力學領域的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發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動的穩定性理論,並籍此指導和解決了雙軸拉伸聚丙烯( BOPP )薄膜生產中長期困擾產量和質量的破膜問題,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創立了模擬聚合反應產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動力學的 Monte Carlo 方法。

榮譽記錄

主要從事高分子凝聚態物理及聚合反應新方法的研究工作,承擔並完成國家科委、教育部、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十餘項,擁有多項國內、國際專利。1990年獲國家教委霍英東研究類二等獎,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3年被評為國家教委首批跨世紀人才。1994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首屆「牡丹獎」,1995年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同時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人才基金」,並被國家科委聘為「S-863計劃」材料領域規劃組副組長,1997年被選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攀登計劃」高分子凝聚態物理基本問題專家組首席專家,1998年獲「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9年被聘為國家「973」項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被再次聘為國家「973」項目——聚烯烴的結構與高性能化的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2010獲「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稱號。

人物觀點

自從古老的歐洲大學建立以來,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開始從貴族的「門客」的身份中解放出來,並逐漸轉變成為「職業化」的研究人員。當歷史進程跨入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之時,學術研究成為國家行為,體現了更強的國家意志。進入20世紀60年代前後,學術研究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工業界和商業界的介入使得學術研究的社會與經濟價值得到了空前的發掘。這種深刻的變化反映了學術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之必需。然而,謀取學術研究的經濟社會利益也就隨之成為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追求的目標之一,從而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

雖說「學術失范」行為不足為奇,但學術研究的職業化的一個嚴重的負面效應就是對「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的解構。時至今日,「學術」不僅可以換取榮譽和金錢,謀取官位,還可為學術機構帶來榮譽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成績就和學術機構、學者個人的利益形成了複雜、緊密的聯繫,從構成了對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溫床。尤其是其中個人與學術機構在利益上的捆綁過於緊密時,學術機構也將揭露遮蔽「學術失范」的醜聞,因為問題的關聯方都意識到此類新聞的媒體效應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來自公眾對「學術研究」、學術機構和學者的「神聖性」和「純潔性」的高度期盼。遙想源於17世紀中葉關於牛頓和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的發現權(以及是否存在剽竊)的爭端,英國皇家學會乃至皇室也被捲入這場紛爭之中,至今仍未完全平息。進入現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術失范」案的爭端也常常演變成國家之爭,成為外交事件,政府首腦們也不得不為之親自出動。 反觀當今國內的「學術失范」之風屢禁不止的現象,似乎還另有原因。首先當然是學者對自己的「公共知識分子」身份的自我認知不足,忘卻了「公共知識分子」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堅守的是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中的普適性價值理想。除此之外,媒體本身對「學術研究」的報道也為其罩上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光環」,使「學術研究」帶上了人為的「神秘感」,而缺少應有學術精神和嚴謹性。媒體的這種「廣告式」的學術報道,往往連研究領域稍有不同的專家都難以理解,並常常對公眾產生誤導,但它卻為學術機構和個人贏得一些實際的利益。這種做法的一個「隱動力」源自多年來風行的,嚴重背離學術精神的學術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其危害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更具娛樂色彩的是,一些大學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所」也熱衷於向媒體發布「大學排行榜」之類的新聞,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定量」計算出我們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更大的問題在於,這種頗具娛樂性的鬧劇常常是我們大學自編、自導、自演並得到大學當局和教師的主動、半主動的配合的。當這種鬧劇在相應的制度保證下被導演出來,它就有一整套繁瑣的評價指標、嚴密的操作程序、定量的計算方法……。這種頗像文革時期農村中的「大寨式評分」的考核與評估辦法,或許對於「治懶」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種貌似精確的手段遏制了學術研究的靈魂,製造了大量「學術泡沫」,乃至大量的「惡學術」。在這種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大學頗有可能淪為「大學排行榜」里的大學,「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字里」的「一流大學」。雖然,這樣那樣的「排行榜」的發布有時頗具熱鬧的「新聞效應」,但我們必須牢記,大學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來,更需要冷靜與寧靜。因此,在此類問題上,我們大學及其中的學者不應追逐此種「媒體效應」。 令人擔憂的是,與這種「大學排行榜」產生相對應的評價、評估方法正在成為一種制度,並演變為一種「學術科舉制度」。這種「制度」還將「學術成就」與各種實在利益「定量地」、過渡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其不僅使得「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的消解,創造力的貧乏,而且還催生了諸多沒有真正學問的「學霸」和「官僚化的學者」。因此,廢除那些不符合科學精神和學術傳統的學術評估和評價制度,或許可以對淨化「學術空氣」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復旦大學正在着力開展這項工作。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諸多大學為了抬高自身的學術聲譽,也為在一些評估的「數字」里有更好的表現,聘用了一些「學術大腕」來為之撐撐「門面」。有時這種「門面」還確實能為聘用單位謀得一些實際利益,但此舉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國家資源的配置。一些受聘者也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不顧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而多處兼職。這種「不良兼職」現象的發生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的影響,到頭來往往給受聘者和聘用單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毒化了「學術空氣」。因此,杜絕那些有名無實、徒有其表的「雙聘」和「兼聘」,或許對遏制「學術失范」現象的發生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總之,作為學術機構和其中的學者,對學術、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的堅守是頭等重要的。只有在「堅守」的基礎上改革不良的學術制度,消除在學術、個人和學術機構在世俗利益鏈條上的附加的「增強鏈」,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類「學術失范」行為的發生。因此,所有的學術機構、學術管理機構、學者,包括媒體,都應為此努力。(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

一流的大學在21世紀面臨的主要威脅不是外部社會而是內部敵人,它的生存取決於大學的內部條件以及對科學精神、對學術精神的崇敬。所以,我們只有堅守學術精神才能實現大學的學術使命。但是,從目前國內的學術界的狀況來看,與二三十年前相比,我們的學術精神有所消解。

在不良的社會大環境以及共同體內部不良現象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也會被世風流俗異化,他表示,曾經有過一段時間院士也會為一種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的所謂藥物做廣告,「當學者被異化,危害的不僅僅是學術和學術共同體的內部,而且會毒害整個社會。

大學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服務站,不是社會需要什麼,你就在低水平上提供什麼,甚至連政府官員都感覺到不解渴,尤其不是市場需要什麼你就提供什麼。大學應該在堅守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高水平服務,為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人類提供解決問題之道。

黃山事件

「大家要把社會上的各種批評看作是對復旦現狀的不滿,也要把這些批評看成對我們學校的更大期望。」 一起因去黃山探險迷路而引發的「黃山門」事件,激起了網友對復旦學生的質疑和譴責,也將百年名校復旦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發一周以後,首度公開評論黃山事件:「我希望大家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我們應當遇事冷靜,但是不應當遇事冷漠。」

24歲的黃山市溫泉派出所民警張寧海在護送登山者走出危險區時墜崖身亡,網絡、媒體和公眾紛紛質疑隊員對民警犧牲過於冷漠,而這一事件在復旦校內也激起了巨大反響, 絕大多數學生都很震驚,紛紛表示了哀悼。

楊玉良表示:「關於這次的黃山事件,我希望大家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我們應當遇事冷靜,但是不應當遇事冷漠,冷漠就是無論事情跟你個人關係大不大,你都採取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直至突破了社會公認的道德底線。人不是計算機,人是有情感的,人做任何事都會帶着情感,而所有的情感都必須在人類社會的道德底線之上。但是要知道,情感不是情緒,情感是在公共道德條件下應該擁有的類似於親情、友情等的真情實感。如果你喪失了情感,你就會用一些貌似理性的態度掩蓋了你真正的判斷力,你就會變成一個冷漠的人。」對復旦的現實並不滿意。

楊玉良坦言:「我對復旦的現實並不滿意。我們有優良傳統,大家看看五六十年代,甚至三四十年代的復旦就可以知道;但是由於市場大潮的大背景,我們在精神層面是有所下降的。 這些年來,我們學校里,包括學校的教師、領導、學生,變得越來越世俗,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復旦大學應該有一個精神風格上的轉變。大家要把社會上的各種批評看作是對復旦現狀的不滿,也要把這些批評看成對我們學校的更大期望。談到精神層面的培養,我想說,真正的學者首先在道德上應該是純真的,大學的教師和學生也應該首先讓自己的思想『純真』起來。」

楊玉良自我反思說:「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大學裡的各種活動。我一直要求團學聯、輔導員,包括社團要審視自己平時的各種活動,要考慮舉辦這個活動對培養學生有什麼意義。我們搞各種活動,首先要審視培養學生什麼東西,這是很重要的。不要在學生裡頭灌輸一種思想:想方設法去當官、去投機,如果學生中的選舉也和社會上一樣,胡亂拉票、行賄,那這對學生是一種傷害。」

此次的復旦黃山事件,網絡在傳播消息以及表達網友不滿方面,表現出了極其強大的力度,楊玉良說:「網絡是一個現代工具。我不評論好壞,我把其當作一種技術,大家知道技術是雙刃劍,比如核能,在一個技術主義盛行的時代,成功率在提高,你搞一個導彈我搞一個反導彈,純粹是技術主義,忘記了人類世界裡還有精神和人文。」

他呼籲說:「請大家在使用各種技術手段的時候,認真思考其利弊。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成為不讓社會誤導走上歧途的人。」

開學演講

9月7日在復旦大學2012級本科學生的開學典禮上,校長楊玉良發表了一場重要演講,演講的主題為「重溫關於大學的常識」。強調每一位大學生不應該忽視永恆的常識。

一、 大學是什麼?

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問題,但是每個人理解不同,很多人會產生一些糊塗思想。這裡引用蔡元培先生曾說過的話「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大學「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這讓我們清楚明白的了解到大學並不是單純的「職業培訓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場所。

那麼在坐的學生們又為何會選擇上大學呢?又為何會選擇上復旦呢?很多學生就會解釋說只要自己自身、家庭條件能夠允許那麼上大學就是一件十分自然事情,另外高考成績能夠達標那麼報考復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說起為什麼那麼多數家長還學生都會認為要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得到好的福利待遇那麼就必須要拿一個好的文憑。

其實如果早在二三十年代如果你只是為了升官發財才來到復旦上學那你是會受到鄙視的。我們的前輩所構造出的復旦大學是為我們提供好的學習機會,為我們創造未來的傑出機構。

所以楊玉良校長提醒在座的大學生們不要把大學當做是販賣證書的機關,要把它當做是研究學理的機關,要能夠自主的研究學問。也不要過早的加入社會的競爭,以避免因為對比而影響自我評定,要建立足夠的自信心,理性的完善自己。

二、 大學裡的學習

對於大學生在大學裡究竟應該學習些什麼,很多學生認為就是進入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學習自己專業的課程,其實這樣做對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理科學生勢必放棄對哲學與文學的愛好,使他們失去了這方面的造詣機會。而另一方面,文科學生因為想迴避複雜事物,就變得討厭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所以學習就一定要打破不同知識領域學生間的障礙。

復旦的本科教育貫徹了「通識教育」的理念,這些將是復旦實現這一理念的最終目標。一個優秀的學生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志向,要試着去改變些什麼,應該具備極高的天分和潛能。

三、 大學生的生存與生活

大學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學生每天都會在校園裡學習、生活,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復旦在早年就提倡用「學生自治」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遵守校紀、校規。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說過:「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終生的學問始於學校,終於社會。」我們應該始終堅信的是在幾年之後,不管你將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你們通過復旦的培訓將具備更合理的知識結構,更理性的頭腦,更勇敢的行動和更完美的人格。這是證明復旦和你們自己的時刻,如果你們沒有做到那麼就是你們還不夠努力,或者說復旦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楊玉良校長結束了他完整的演講,並感謝所有的學生們能夠相信復旦,將自己的人生起點交在復旦手中,學生們選擇復旦同時也使得復旦精髓不斷延續下去。在聽眾席中也不乏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他們在重慶大學就業信息網[3]上得知楊玉良校長的演講訊息,並第一時間趕到演講現場,他們認為復旦是一種永恆的精神,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資料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