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谱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center><img src=图片地址 width="300"></center> <…”)
 
行 3: 行 3: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
|<center><img src= 图片地址 width="300"></center>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b292df5e0fe9925fc4f052234a85edf8db1710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86,limit_1 width="300"></center>
 
<small>[图片网址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small>
 
<small>[图片网址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small>
 
|-
 
|-
行 13: 行 13:
 
 原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
 
 原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杨谱笙(1879~1949)名兆釜,祖籍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世居湖州城内马军巷<ref>[http://2014.sina.com  C罗告别 ],搜狐, 2014-06-27</ref>。是湖州旅沪公学的创始人兼校长,陈英士先生革命活动的积极支持者<ref>[http://2014.sina.com  C罗告别 ],搜 , 2014-06-27</ref>,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创始人,光复上海的领导人之一,是辛亥时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更是一位爱国革命志士<ref>[http://2014.sina.com  C罗告别 ],搜 , 2014-06-27</ref>。
+
''' 杨谱笙'''(1879~1949)名兆釜,祖籍[[ 浙江省]][[ 湖州市]] 菱湖镇,世居湖州城内马军巷<ref>[https://www.baidu.com/s?word=%E6%9D%A8%E8%B0%B1%E7%AC%99(1879%EF%BD%9E1949)%E5%90%8D%E5%85%86%E9%87%9C%EF%BC%8C%E7%A5%96%E7%B1%8D%E6%B5%99%E6%B1%9F%E7%9C%81%E6%B9%96%E5%B7%9E%E5%B8%82%E8%8F%B1%E6%B9%96%E9%95%87%EF%BC%8C%E4%B8%96%E5%B1%85%E6%B9%96%E5%B7%9E%E5%9F%8E%E5%86%85%E9%A9%AC%E5%86%9B%E5%B7%B7  杨谱笙(1879~1949)名兆釜,祖籍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世居湖州城内马军巷 ],搜狐, 2014-06-27</ref>。是湖州旅沪公学的创始人兼校长,陈英士先生[[ 革命]] 活动的积极支持者<ref>[https://www.baidu.com/s?word=%E6%98%AF%E6%B9%96%E5%B7%9E%E6%97%85%E6%B2%AA%E5%85%AC%E5%AD%A6%E7%9A%84%E5%88%9B%E5%A7%8B%E4%BA%BA%E5%85%BC%E6%A0%A1%E9%95%BF%EF%BC%8C%E9%99%88%E8%8B%B1%E5%A3%AB%E5%85%88%E7%94%9F%E9%9D%A9%E5%91%BD%E6%B4%BB%E5%8A%A8%E7%9A%84%E7%A7%AF%E6%9E%81%E6%94%AF%E6%8C%81%E8%80%85  是湖州旅沪公学的创始人兼校长,陈英士先生革命活动的积极支持者 ],搜 , 2014-06-27</ref>,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创始人,光复[[ 上海]] 的领导人之一,是[[ 辛亥]] 时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更是一位爱国革命志士<ref>[https://www.baidu.com/s?word=%E6%98%AF%E8%BE%9B%E4%BA%A5%E6%97%B6%E6%9C%9F%E6%9D%B0%E5%87%BA%E7%9A%84%E6%94%BF%E6%B2%BB%E6%B4%BB%E5%8A%A8%E5%AE%B6%EF%BC%8C%E6%9B%B4%E6%98%AF%E4%B8%80%E4%BD%8D%E7%88%B1%E5%9B%BD%E9%9D%A9%E5%91%BD%E5%BF%97%E5%A3%AB  是辛亥时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更是一位爱国革命志士 ],搜 , 2014-06-27</ref>。
  
 中文名:杨谱笙
+
 中文名:[[ 杨谱笙]]
  
 
 国    籍:中国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1879年
 
 出生日期:1879年
行 25: 行 25:
 
 逝世日期1:949年4月17日
 
 逝世日期1:949年4月17日
  
 出生地:浙江省
+
 出生地:[[ 浙江省]]
  
 湖州市:菱湖镇
+
 湖州市:[[ 菱湖镇]]
  
 
'''目录'''
 
'''目录'''
 +
 
1 个人信息
 
1 个人信息
 +
 
2 经历
 
2 经历
 +
 
 ▪ 幼年
 
 ▪ 幼年
 +
 
 ▪ 革命岁月
 
 ▪ 革命岁月
 +
 
 ▪ 与陈英士的深厚友情
 
 ▪ 与陈英士的深厚友情
 +
 
 ▪ 晚年岁月
 
 ▪ 晚年岁月
 +
 
3 杨谱笙作品欣赏
 
3 杨谱笙作品欣赏
个人信息 编辑 播报
+
 
 +
== 个人信息==
 +
 
 
 姓名: 杨谱笙(兆釜)
 
 姓名: 杨谱笙(兆釜)
  
行 53: 行 62:
 
'''幼年'''
 
'''幼年'''
  
 杨谱笙幼年随父杨宜园居已在上海从商二十多年的三兄杨信之家(原北浙江路821号,今浙江北路61号浙江北路第二小学)。其童年时,由父亲宜园公亲自课读,后由其四兄杨诚之(名兆望,晚清时任外交官,出使比利时)继续教读,少年时参加童子试。成年后要在杨信之开办的康泰丝栈中工作。后杨信之与杨谱笙逐渐成为湖州帮商团在沪的领导人物,在沪丝业界的“领袖人物”。
+
 杨谱笙幼年随父杨宜园居已在上海从商二十多年的三兄杨信之家(原北浙江路821号,今浙江北路61号浙江北路第二小学)。其童年时,由父亲宜园公亲自
1903年,比其年龄大一岁的表侄陈英士(名其美)来到杨氏开办的康泰丝栈作会计助理。陈英士是学徒出身,生活上有陋习。陈英士兄陈勤士怕影响杨氏生意,托请杨谱笙“就近督教之”。
+
 
 +
课读,后由其四兄杨诚之(名兆望,晚清时任外交官,出使比利时)继续教读,少年时参加童子试。成年后要在杨信之开办的康泰丝栈中工作。后杨信之与
 +
 
 +
杨谱笙逐渐成为湖州帮商团在沪的领导人物,在沪丝业界的“领袖人物”。
 +
 
 +
 
 +
1903年,比其年龄大一岁的表侄陈英士(名其美)来到杨氏开办的康泰丝栈作会计助理。陈英士是学徒出身,生活上有陋习。陈英士兄陈勤士怕影响杨氏生
 +
 
 +
意,托请杨谱笙“就近督教之”。
 +
 
 
==革命岁月==
 
==革命岁月==
 当时的上海是国内学生爱国活动的中心,也是反清活动的中心。陈英士因表叔杨谱笙与杨信之让他接送表姑杨兆良(后嫁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王宠惠)去由蔡元培为校长的上海爱国女校就读,陈英土与蔡元培才得以结识。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表达了反清爱国的思想。后在该校结识了于右任、张静江等志士。在陈英士积极鼓吹的革命思想影响下,杨谱笙的思想发生了积极的转变,逐渐成为一个革命的积极拥护者。在杨谱笙的积极努力和各方的资助下,1906年陈英士东渡日本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的洗礼,并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志士。同年加入同盟会。
+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兴起,光复会及其外围组织如同乡学会等也在江浙一带蓬勃开展活动。各种鼓吹革命舆论的报刊杂志,新式学堂应时创办。杨谱笙面对这一股强大的洪流毅然加入革命行列,于1906年与杨信之一起创办了湖州旅沪公学,并亲自主持校政工作,校址就设在他的住所旁信昌里。杨谱笙告知当时办学的目的:表面虽是便利湖州旅沪同乡子弟求学读书,实则是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同盟会宗旨,联络革命志士。随即杨谱笙经人介绍加人了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
+
 当时的上海是国内学生爱国活动的中心,也是反清活动的中心。陈英士因表叔杨谱笙与杨信之让他接送表姑杨兆良(后嫁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王
 当时领导上海反清革命斗争的机关是同盟会上海分会,由蔡元培任分会会长。在上海的同盟会成员侧重于宣传鼓动,主要是联络学商界人土。 1906年春,因蔡元培准备赴德国留学,同盟会总部批示该分会与同盟会江苏分会合并;又由于清官府串通帝国主义在上海“大索革命党人”,因此在以后的三四年间,同盟会在上海的党务活动几乎完全停顿,直到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会务活动才渐有起色。
+
 
1908年,陈英士受同盟会总部的派遣中断学业从日本回到上海。1908至1911年,陈英士一边在湖州旅沪公学任教,一边宣传革命思想、秘密组织和联络革命志士。杨谱笙与陈英士两人年龄相若,志气相投。两人经常到杨氏住宅较远的西边“毁人滩”(是葬穷人的地方)去商量革命大事(对外宣称“捉蟋蟀”)。他们共同分析了同盟会在上海的情况和当时上海的形势,以及革命党人在长江一带的革命活动情况,及如何继续发动反清革命的斗争策略。在这三年中,杨谱笙积极协助陈英士的革命活动。
+
宠惠)去由蔡元培为校长的上海爱国女校就读,陈英土与蔡元培才得以结识。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表达了反清爱国的思想。后在该校结识了于右
1911年春,陈英士、杨谱笙,应黄兴、赵声的邀请去香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当他们赶到香港时,黄兴率领的队伍已失败,随即协助料理善后事宜,并以上海新闻界代表的身份亲去广州营救在战斗中被伤俘的战友,保存了大量革命的力量。
+
 
 自同盟会成立以来,以华南为重点的武装活动屡遭失败。为了将革命的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陈英士、宋教仁、谭人凤、杨谱笙都认为“革命地点宜居中”决定在上海建立据点,发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反清斗争。他们四人在黄花岗战役失败后重回上海,决定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商定建立以杨谱笙住所作为通讯据点,由杨谱笙负责联络南洋华侨捐款(均通过杨信之三子杨奎侯经营的荷兰史达银行汇人)、革命志士和各地分会,最终组织革命武装力量。为了避免他人多疑和不惹人注意,同时也为以后攻打上海制造局、光复上海,便于运输枪械。杨谱笙决定献出由他创办的湖州旅沪公学作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会址。事后证明杨谱笙的这一举动是非常正确的,其贡献是巨大的。
+
任、张静江等志士。在陈英士积极鼓吹的革命思想影响下,杨谱笙的思想发生了积极的转变,逐渐成为一个革命的积极拥护者。在杨谱笙的积极努力和各
 经过陈英士、宋教仁、谭人风、杨谱笙等人的共同努力,会同11省区的同盟会会长,于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湖州旅沪的公学正式宣告同盟会中部总会正式成立。杨谱笙负责参与制定了宣言、章程和决议。声称以“推翻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宗旨。表示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部。”指出以往军事行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有共同之宗旨,无共同之计划;有切实之人才,无切实之组织。”对同盟会过去活动面狭窄也提出批评。确定今后军事行动方针是:“举义必由总部召集各分会决议,不得怀抱野心轻于发难。”针对同盟会的弊病,提出:“机关制取合议,救偏僻,防专制。”,须经评议后方可执行。同盟会中部总会还设立总部机关总干事5人,会议选举陈英士管庶务、宋教仁掌文事、谭人凤掌交通、杨谱笙任会计、潘祖彝主财物、总理虚位以待贤。会后按照会议的要求宋与谭两人主要往来于国内外进行革命团体的联络和指导工作;潘当时在公务机关工作,不参与中部总会的日常事务;陈英士虽分管庶务,抓总的,但经常在外活动,又常遭监视,因此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日常事务,也就落到了杨谱笙的肩上:处理各种繁琐的日常事务。晚上还同陈英士商量革命大事,杨谱笙献计献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
+
 
 同盟会中部总会是在同盟会本部领导反清斗争屡遭失败,呈现出瘫痪无力的情况下成立的,因此它的成立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把同盟会的领导中心转移到国内,而且制定了以长江流域作为重点,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推动了革命进一步的发展。
+
方的资助下,1906年陈英士东渡日本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的洗礼,并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志士。同年加入同盟会。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策动下,实现了湖北共进会和文学社的联合,于1911年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后取得革命的初步胜利。但由于兵力悬殊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武汉形势突变,宋教仁于10月31日和11月2日先后两次从武汉致函陈英士和杨谱笙等人“战争吃紧、极望各处响应”,并求上海力谋购买枪弹运往武汉。坐镇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陈英士、杨谱笙等人得到危急的信息(在武昌起义后,汉口和汉阳失守,武昌局势危急期间,武昌方面与上海中部总会的联系都是由杨谱笙通过电讯联络的)后,审时度势、衡量全局。为解救武昌,采取了系列措施,认为“武汉岌岌可危,不能坐视不救,且上海设有制造局贮存有大量军火,倘能占领到手,以所贮军火资助东南各省举事必定可以抢回武汉的颓势。”1911年阴历九月十三日(公元11月3日),陈英士、杨谱笙等革命党人发动攻打上海制造局战役。陈英士心中焦急,不听大家劝阻,独自一人进制造局,与其交涉,后被拘禁于局内。杨谱笙为营救陈英士到处奔波,召开多次会议,并联络青帮、潘月樵等艺人们和武术人士。于次日再次攻打制造局。杨谱笙亲自策划并亲临阵地参与战斗,无所畏惧。当杨谱笙、潘月樵等大队人马攻入制造局时,陈英士被绑于长凳上,杨谱笙亲自为陈英士解缚,得救脱险。上海光复后,随即成立上海沪军都督府,陈英士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府都督,杨谱笙被任命为参谋兼军需科长。
+
 
 上海的光复,这在辛亥革命的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武汉为华中之心脏,而上海又是长江之咽喉,为攻克南京等地奠定了基础。上海光复不久,陈英士、杨谱笙等人收到黄兴退守汉阳的急电:“极盼宁皖响应”。于是,杨谱笙与陈英士一起组织参与发动江浙皖各省的光复活动。在组织攻打南京时,由杨谱笙负责联系和兼管军需,筹措补充联系部队军需物质,最后南京光复成功。
+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兴起,光复会及其外围组织如同乡学会等也在江浙一带蓬勃开展活动。各种鼓吹革命舆论的报刊杂志,新式学堂应时
 杨谱笙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同盟会革命活动的顺利转移和成功的展开;为武昌起义的胜利、上海的光复及苏浙皖各省的光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保卫了整个武昌起义的成果。
+
 
 上海光复后,中国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到上海。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各项革命工作都移交于中国同盟会总部,从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中国同盟会总部所取代。杨谱笙保存了大量有关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珍贵史料,后移交给国家。
+
创办。杨谱笙面对这一股强大的洪流毅然加入革命行列,于1906年与杨信之一起创办了湖州旅沪公学,并亲自主持校政工作,校址就设在他的住所旁信昌
 +
 
 +
里。杨谱笙告知当时办学的目的:表面虽是便利湖州旅沪同乡子弟求学读书,实则是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同盟会宗旨,联络革命志士。随即杨谱笙经人介
 +
 
 +
绍加人了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
 +
 
 +
 当时领导上海反清革命斗争的机关是同盟会上海分会,由蔡元培任分会会长。在上海的同盟会成员侧重于宣传鼓动,主要是联络学商界人土。 1906年
 +
 
 +
春,因蔡元培准备赴德国留学,同盟会总部批示该分会与同盟会江苏分会合并;又由于清官府串通帝国主义在上海“大索革命党人”,因此在以后的三四
 +
 
 +
年间,同盟会在上海的党务活动几乎完全停顿,直到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会务活动才渐有起色。
 +
 
 +
1908年,陈英士受同盟会总部的派遣中断学业从日本回到[[ 上海]] 。1908至1911年,陈英士一边在湖州旅沪公学任教,一边宣传革命思想、秘密组织和联络革
 +
 
 +
命志士。杨谱笙与陈英士两人年龄相若,志气相投。两人经常到杨氏住宅较远的西边“毁人滩”(是葬穷人的地方)去商量革命大事(对外宣称“捉蟋
 +
 
 +
蟀”)。他们共同分析了同盟会在上海的情况和当时上海的形势,以及革命党人在长江一带的革命活动情况,及如何继续发动反清革命的斗争策略。在这
 +
 
 +
三年中,杨谱笙积极协助陈英士的革命活动。
 +
 
 +
1911年春,陈英士、杨谱笙,应黄兴、赵声的邀请去香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当他们赶到香港时,黄兴率领的队伍已失败,随即协助料理善后事宜,并
 +
 
 +
以上海新闻界代表的身份亲去广州营救在战斗中被伤俘的战友,保存了大量革命的力量。
 +
 
 +
 自同盟会成立以来,以华南为重点的武装活动屡遭失败。为了将革命的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陈英士、宋教仁、谭人凤、杨谱笙都认为“革命地点宜
 +
 
 +
居中”决定在上海建立据点,发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反清斗争。他们四人在黄花岗战役失败后重回上海,决定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商定建立以杨谱笙住所
 +
 
 +
作为通讯据点,由杨谱笙负责联络南洋华侨捐款(均通过杨信之三子杨奎侯经营的荷兰史达银行汇人)、革命志士和各地分会,最终组织革命武装力量。为
 +
 
 +
了避免他人多疑和不惹人注意,同时也为以后攻打上海制造局、光复上海,便于运输枪械。杨谱笙决定献出由他创办的湖州旅沪公学作为同盟会中部总会
 +
 
 +
的会址。事后证明杨谱笙的这一举动是非常正确的,其贡献是巨大的。
 +
 
 +
 经过陈英士、宋教仁、谭人风、杨谱笙等人的共同努力,会同11省区的同盟会会长,于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湖州旅沪的公学正式宣告同盟会中部总会正
 +
 
 +
式成立。杨谱笙负责参与制定了宣言、章程和决议。声称以“推翻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宗旨。表示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部。”
 +
 
 +
指出以往军事行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有共同之宗旨,无共同之计划;有切实之人才,无切实之组织。”对同盟会过去活动面狭窄也提出批评。确定今后军
 +
 
 +
事行动方针是:“举义必由总部召集各分会决议,不得怀抱野心轻于发难。”针对同盟会的弊病,提出:“机关制取合议,救偏僻,防专制。”,须经评
 +
 
 +
议后方可执行。同盟会中部总会还设立总部机关总干事5人,会议选举陈英士管庶务、宋教仁掌文事、谭人凤掌交通、杨谱笙任会计、潘祖彝主财物、总
 +
 
 +
理虚位以待贤。会后按照会议的要求宋与谭两人主要往来于国内外进行革命团体的联络和指导工作;潘当时在公务机关工作,不参与中部总会的日常事
 +
 
 +
务;陈英士虽分管庶务,抓总的,但经常在外活动,又常遭监视,因此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日常事务,也就落到了杨谱笙的肩上:处理各种繁琐的日常事
 +
 
 +
务。晚上还同陈英士商量革命大事,杨谱笙献计献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
 +
 
 +
 同盟会中部总会是在同盟会本部领导反清斗争屡遭失败,呈现出瘫痪无力的情况下成立的,因此它的成立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把同盟会的领导
 +
 
 +
中心转移到国内,而且制定了以长江流域作为重点,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推动了革命进一步的发展。
 +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策动下,实现了湖北共进会和文学社的联合,于1911年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后取得革命的初步胜利。但由
 +
 
 +
于兵力悬殊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武汉形势突变,宋教仁于10月31日和11月2日先后两次从武汉致函陈英士和杨谱笙等人“战争吃紧、极望各处响应”,并
 +
 
 +
求上海力谋购买枪弹运往武汉。坐镇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陈英士、杨谱笙等人得到危急的信息(在武昌起义后,汉口和汉阳失守,武昌局势危急期间,
 +
 
 +
[[ 武昌]] 方面与上海中部总会的联系都是由杨谱笙通过电讯联络的)后,审时度势、衡量全局。为解救武昌,采取了系列措施,认为“武汉岌岌可危,不
 +
 
 +
能坐视不救,且上海设有制造局贮存有大量军火,倘能占领到手,以所贮军火资助东南各省举事必定可以抢回武汉的颓势。”1911年阴历九月十三日(公
 +
 
 +
元11月3日),陈英士、杨谱笙等革命党人发动攻打上海制造局战役。陈英士心中焦急,不听大家劝阻,独自一人进制造局,与其交涉,后被拘禁于局内。
 +
 
 +
杨谱笙为营救陈英士到处奔波,召开多次会议,并联络青帮、潘月樵等艺人们和武术人士。于次日再次攻打制造局。杨谱笙亲自策划并亲临阵地参与战
 +
 
 +
斗,无所畏惧。当杨谱笙、潘月樵等大队人马攻入制造局时,陈英士被绑于长凳上,杨谱笙亲自为陈英士解缚,得救脱险。上海光复后,随即成立上海沪
 +
 
 +
军都督府,陈英士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府都督,杨谱笙被任命为参谋兼军需科长。
 +
 
 +
 上海的光复,这在辛亥革命的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武汉为华中之心脏,而[[ 上海]] 又是长江之咽喉,为攻克南京等地奠定了基础。上海光复不久,陈英士、
 +
 
 +
杨谱笙等人收到黄兴退守汉阳的急电:“极盼宁皖响应”。于是,杨谱笙与陈英士一起组织参与发动江浙皖各省的光复活动。在组织攻打南京时,由杨谱
 +
 
 +
笙负责联系和兼管军需,筹措补充联系部队军需物质,最后南京光复成功。
 +
 
 +
 杨谱笙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同盟会革命活动的顺利转移和成功的展开;为武昌起义的胜利、上海的光复及苏浙皖各省的光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保
 +
 
 +
卫了整个武昌起义的成果。
 +
 
 +
 上海光复后,中国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到上海。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各项革命工作都移交于中国同盟会总部,从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中国同盟
 +
 
 +
会总部所取代。杨谱笙保存了大量有关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珍贵史料,后移交给国家。
 +
 
 
===与陈英士的深厚友情===
 
===与陈英士的深厚友情===
 在以后的岁月里,杨谱笙仍然积极追随陈英士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和反袁斗争。1917年陈英士被袁世凯杀害。杨谱笙悲痛欲绝,为陈英士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
 
 +
 在以后的岁月里,杨谱笙仍然积极追随陈英士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和反袁斗争。1917年陈英士被袁世凯杀害。杨谱笙悲痛欲绝,为陈英士写下了这样的
 +
 
 +
挽联:
 +
 
 
 以戚而附同人,廿年公谊私交相往返,知君最早;
 
 以戚而附同人,廿年公谊私交相往返,知君最早;
 +
 
 本牺牲岂云无妄,一生百折不挠之气概,举世无多。
 
 本牺牲岂云无妄,一生百折不挠之气概,举世无多。
 +
 
 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陈英士的高尚精神。这些事后,杨谱笙开始奉母息影吴门,逐渐淡出革命活动。当时他还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陈英士的高尚精神。这些事后,杨谱笙开始奉母息影吴门,逐渐淡出革命活动。当时他还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
 
'''晚年岁月'''
 
'''晚年岁月'''
1931年至1932年8月,杨谱笙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帮于右任院长创建监察制度。 1933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
+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谱笙因病留沪。他热爱祖国,一再反对日寇侵略,宣扬抗战必胜信念,鼓励青年效命救国。他极力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伪汉奸卖国贼。1943年春,汪精卫派褚民谊(汪伪政权行政院副院长,湖州南浔人)利用同乡的关系两次赴杨谱笙处,以高薪相聘,求其出任汪伪政权伪职,他不为敌伪所诱,严词拒绝。后又反对蒋介石政权的贪污独裁。宋庆龄曾写信予他以慰问和高度评价。
+
1931年至1932年8月,杨谱笙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帮于右任院长创建监察制度。 1933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
 +
 
 +
委员会委员等职。
 +
 
 +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谱笙因病留沪。他热爱祖国,一再反对日寇侵略,宣扬抗战必胜信念,鼓励青年效命救国。他极力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伪汉奸
 +
 
 +
卖国贼。1943年春,汪精卫派褚民谊(汪伪政权行政院副院长,湖州南浔人)利用同乡的关系两次赴杨谱笙处,以高薪相聘,求其出任汪伪政权伪职,他不
 +
 
 +
为敌伪所诱,严词拒绝。后又反对蒋介石政权的贪污独裁。宋庆龄曾写信予他以慰问和高度评价。
 +
 
 
1949年4月17日,杨谱笙因患脑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70岁。
 
1949年4月17日,杨谱笙因患脑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70岁。
 +
 
==杨谱笙作品欣赏==
 
==杨谱笙作品欣赏==
  

於 2023年4月21日 (五) 18:34 的修訂

遊戲

[圖片網址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原中國國民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委員 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楊譜笙(1879~1949)名兆釜,祖籍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鎮,世居湖州城內馬軍巷[1]。是湖州旅滬公學的創始人兼校長,陳英士先生革命活動的積極支持者[2],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創始人,光復上海的領導人之一,是辛亥時期傑出的政治活動家,更是一位愛國革命志士[3]

中文名:楊譜笙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日期:1879年

逝世日期1:949年4月17日

出生地:浙江省

湖州市:菱湖鎮

目錄

1 個人信息

2 經歷

▪ 幼年

▪ 革命歲月

▪ 與陳英士的深厚友情

▪ 晚年歲月

3 楊譜笙作品欣賞

個人信息

姓名: 楊譜笙(兆釜)

祖籍: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鎮

字: 無悶

世居: 湖州城內馬軍巷

名族: 漢

生卒: 1879~1949

經歷

幼年

楊譜笙幼年隨父楊宜園居已在上海從商二十多年的三兄楊信之家(原北浙江路821號,今浙江北路61號浙江北路第二小學)。其童年時,由父親宜園公親自

課讀,後由其四兄楊誠之(名兆望,晚清時任外交官,出使比利時)繼續教讀,少年時參加童子試。成年後要在楊信之開辦的康泰絲棧中工作。後楊信之與

楊譜笙逐漸成為湖州幫商團在滬的領導人物,在滬絲業界的「領袖人物」。


1903年,比其年齡大一歲的表侄陳英士(名其美)來到楊氏開辦的康泰絲棧作會計助理。陳英士是學徒出身,生活上有陋習。陳英士兄陳勤士怕影響楊氏生

意,托請楊譜笙「就近督教之」。

革命歲月

當時的上海是國內學生愛國活動的中心,也是反清活動的中心。陳英士因表叔楊譜笙與楊信之讓他接送表姑楊兆良(後嫁曾任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王

寵惠)去由蔡元培為校長的上海愛國女校就讀,陳英土與蔡元培才得以結識。雙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共同表達了反清愛國的思想。後在該校結識了於右

任、張靜江等志士。在陳英士積極鼓吹的革命思想影響下,楊譜笙的思想發生了積極的轉變,逐漸成為一個革命的積極擁護者。在楊譜笙的積極努力和各

方的資助下,1906年陳英士東渡日本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先進思想的洗禮,並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徐錫麟、秋瑾等革命志士。同年加入同盟會。

隨着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國內的蓬勃興起,光復會及其外圍組織如同鄉學會等也在江浙一帶蓬勃開展活動。各種鼓吹革命輿論的報刊雜誌,新式學堂應時

創辦。楊譜笙面對這一股強大的洪流毅然加入革命行列,於1906年與楊信之一起創辦了湖州旅滬公學,並親自主持校政工作,校址就設在他的住所旁信昌

里。楊譜笙告知當時辦學的目的:表面雖是便利湖州旅滬同鄉子弟求學讀書,實則是傳播革命思想,宣傳同盟會宗旨,聯絡革命志士。隨即楊譜笙經人介

紹加人了中國同盟會上海分會。

當時領導上海反清革命鬥爭的機關是同盟會上海分會,由蔡元培任分會會長。在上海的同盟會成員側重於宣傳鼓動,主要是聯絡學商界人土。 1906年

春,因蔡元培準備赴德國留學,同盟會總部批示該分會與同盟會江蘇分會合併;又由於清官府串通帝國主義在上海「大索革命黨人」,因此在以後的三四

年間,同盟會在上海的黨務活動幾乎完全停頓,直到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會務活動才漸有起色。

1908年,陳英士受同盟會總部的派遣中斷學業從日本回到上海。1908至1911年,陳英士一邊在湖州旅滬公學任教,一邊宣傳革命思想、秘密組織和聯絡革

命志士。楊譜笙與陳英士兩人年齡相若,志氣相投。兩人經常到楊氏住宅較遠的西邊「毀人灘」(是葬窮人的地方)去商量革命大事(對外宣稱「捉蟋

蟀」)。他們共同分析了同盟會在上海的情況和當時上海的形勢,以及革命黨人在長江一帶的革命活動情況,及如何繼續發動反清革命的鬥爭策略。在這

三年中,楊譜笙積極協助陳英士的革命活動。

1911年春,陳英士、楊譜笙,應黃興、趙聲的邀請去香港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當他們趕到香港時,黃興率領的隊伍已失敗,隨即協助料理善後事宜,並

以上海新聞界代表的身份親去廣州營救在戰鬥中被傷俘的戰友,保存了大量革命的力量。

自同盟會成立以來,以華南為重點的武裝活動屢遭失敗。為了將革命的重心轉移到長江流域一帶,陳英士、宋教仁、譚人鳳、楊譜笙都認為「革命地點宜

居中」決定在上海建立據點,發動整個長江流域的反清鬥爭。他們四人在黃花崗戰役失敗後重回上海,決定建立同盟會中部總會。商定建立以楊譜笙住所

作為通訊據點,由楊譜笙負責聯絡南洋華僑捐款(均通過楊信之三子楊奎侯經營的荷蘭史達銀行匯人)、革命志士和各地分會,最終組織革命武裝力量。為

了避免他人多疑和不惹人注意,同時也為以後攻打上海製造局、光復上海,便於運輸槍械。楊譜笙決定獻出由他創辦的湖州旅滬公學作為同盟會中部總會

的會址。事後證明楊譜笙的這一舉動是非常正確的,其貢獻是巨大的。

經過陳英士、宋教仁、譚人風、楊譜笙等人的共同努力,會同11省區的同盟會會長,於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湖州旅滬的公學正式宣告同盟會中部總會正

式成立。楊譜笙負責參與制定了宣言、章程和決議。聲稱以「推翻清政府,建設民主的立憲政體為宗旨。表示奉東京本部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部。」

指出以往軍事行動失敗的原因在於「有共同之宗旨,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對同盟會過去活動面狹窄也提出批評。確定今後軍

事行動方針是:「舉義必由總部召集各分會決議,不得懷抱野心輕於發難。」針對同盟會的弊病,提出:「機關製取合議,救偏僻,防專制。」,須經評

議後方可執行。同盟會中部總會還設立總部機關總幹事5人,會議選舉陳英士管庶務、宋教仁掌文事、譚人鳳掌交通、楊譜笙任會計、潘祖彝主財物、總

理虛位以待賢。會後按照會議的要求宋與譚兩人主要往來於國內外進行革命團體的聯絡和指導工作;潘當時在公務機關工作,不參與中部總會的日常事

務;陳英士雖分管庶務,抓總的,但經常在外活動,又常遭監視,因此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日常事務,也就落到了楊譜笙的肩上:處理各種繁瑣的日常事

務。晚上還同陳英士商量革命大事,楊譜笙獻計獻策、夜以繼日、不辭辛勞。

同盟會中部總會是在同盟會本部領導反清鬥爭屢遭失敗,呈現出癱瘓無力的情況下成立的,因此它的成立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把同盟會的領導

中心轉移到國內,而且制定了以長江流域作為重點,較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出路問題,推動了革命進一步的發展。

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策動下,實現了湖北共進會和文學社的聯合,於1911年10月10日晚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後取得革命的初步勝利。但由

於兵力懸殊和帝國主義的干涉,武漢形勢突變,宋教仁於10月31日和11月2日先後兩次從武漢致函陳英士和楊譜笙等人「戰爭吃緊、極望各處響應」,並

求上海力謀購買槍彈運往武漢。坐鎮上海同盟會中部總會的陳英士、楊譜笙等人得到危急的信息(在武昌起義後,漢口和漢陽失守,武昌局勢危急期間,

武昌方面與上海中部總會的聯繫都是由楊譜笙通過電訊聯絡的)後,審時度勢、衡量全局。為解救武昌,採取了系列措施,認為「武漢岌岌可危,不

能坐視不救,且上海設有製造局貯存有大量軍火,倘能占領到手,以所貯軍火資助東南各省舉事必定可以搶回武漢的頹勢。」1911年陰曆九月十三日(公

元11月3日),陳英士、楊譜笙等革命黨人發動攻打上海製造局戰役。陳英士心中焦急,不聽大家勸阻,獨自一人進制造局,與其交涉,後被拘禁於局內。

楊譜笙為營救陳英士到處奔波,召開多次會議,並聯絡青幫、潘月樵等藝人們和武術人士。於次日再次攻打製造局。楊譜笙親自策劃並親臨陣地參與戰

斗,無所畏懼。當楊譜笙、潘月樵等大隊人馬攻入製造局時,陳英士被綁於長凳上,楊譜笙親自為陳英士解縛,得救脫險。上海光復後,隨即成立上海滬

軍都督府,陳英士被推舉為滬軍都督府都督,楊譜笙被任命為參謀兼軍需科長。

上海的光復,這在辛亥革命的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武漢為華中之心臟,而上海又是長江之咽喉,為攻克南京等地奠定了基礎。上海光復不久,陳英士、

楊譜笙等人收到黃興退守漢陽的急電:「極盼寧皖響應」。於是,楊譜笙與陳英士一起組織參與發動江浙皖各省的光復活動。在組織攻打南京時,由楊譜

笙負責聯繫和兼管軍需,籌措補充聯繫部隊軍需物質,最後南京光復成功。

楊譜笙的一系列革命活動,為同盟會革命活動的順利轉移和成功的展開;為武昌起義的勝利、上海的光復及蘇浙皖各省的光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保

衛了整個武昌起義的成果。

上海光復後,中國同盟會總部從東京遷到上海。上海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各項革命工作都移交於中國同盟會總部,從此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被中國同盟

會總部所取代。楊譜笙保存了大量有關同盟會中部總會的珍貴史料,後移交給國家。

與陳英士的深厚友情

在以後的歲月里,楊譜笙仍然積極追隨陳英士參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和反袁鬥爭。1917年陳英士被袁世凱殺害。楊譜笙悲痛欲絕,為陳英士寫下了這樣的

輓聯:

以戚而附同人,廿年公誼私交相往返,知君最早;

本犧牲豈雲無妄,一生百折不撓之氣概,舉世無多。

表達了兩人之間的深厚友情和陳英士的高尚精神。這些事後,楊譜笙開始奉母息影吳門,逐漸淡出革命活動。當時他還參加了革命文學團體「南社」。

晚年歲月

1931年至1932年8月,楊譜笙出任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秘書長,幫于右任院長創建監察制度。 1933年2月任監察院監察委員,後任中國國民黨史史料編纂

委員會委員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譜笙因病留滬。他熱愛祖國,一再反對日寇侵略,宣揚抗戰必勝信念,鼓勵青年效命救國。他極力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偽漢奸

賣國賊。1943年春,汪精衛派褚民誼(汪偽政權行政院副院長,湖州南潯人)利用同鄉的關係兩次赴楊譜笙處,以高薪相聘,求其出任汪偽政權偽職,他不

為敵偽所誘,嚴詞拒絕。後又反對蔣介石政權的貪污獨裁。宋慶齡曾寫信予他以慰問和高度評價。

1949年4月17日,楊譜笙因患腦溢血,逝世於上海,享年70歲。

楊譜笙作品欣賞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