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嘉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杭嘉湖平原为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7620平方千米,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平原。[1]

简要介绍

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平原,地理上为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包括嘉兴市全部,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东北部。

杭嘉湖平原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始终保持高度发达的三个平原富庶地区之一(另外两个平原地带是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

地理介绍

杭嘉湖平原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是浙江最大的堆积平原,面积约7620平方千米。属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米左右。地面形成东、南高起而向西、北降低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洼地。平原上水网稠密,河网密度平均12.7千米/平方千米,为中国之冠。

水利工程

平原表层沉积物以细颗粒泥沙(细粉沙、粘土)为主,属河流湖泊堆积物,其南缘属潮滩相沉积物,土质粗而疏松,地面缺少湖泊、水系变稀,地形相对高亢。平原内这种地面高程、沉积物质地和水文状况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水利设施及工程建设等方面有深刻影响。

杭嘉湖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以春夏(5 7月)的梅雨和夏秋(8~10月)的台风雨为主,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mm。地形总趋势为由西向东倾斜。流域西部为山区、丘陵,中、 东部为平原、洼地,面积分别占全流域的22%和78%,其北、 东、 南三边均筑有江堤或海塘。

地域特点

其特点是:①湖泊众多,全区共分布大小湖泊189个,面积约3231km ,其中太湖面积达2460km ,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水深2~3m,容积44.3亿m ,是调节流域洪、枯水的中枢;②水网密布,河道密度达3~4km/km ,河网纵横交织,与湖泊相互沟通,兼起蓄、泄作用;③河道比降十分平缓,又受潮水顶托,泄水能力小,易成洪涝灾害,水位的变化对地区治理常有较大影响。

1954年流域内发生20世纪以来最大 洪水 ,嘉兴最高水位达4.38m,太湖东部淀泖区最高水位达4.2m,淹没农田785万亩,沿湖城市大部分进水上海市主要受黄浦江潮位威胁,1949年以来市区曾3次进水。太湖流域加上苏北的南通市,通称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流域内有上海市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1985年总人口3260万人,密度893人/km ;耕地2650余万亩,其中水田2100万亩;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13%,财政收入占1/6。流域内的上海港是中国最大港口。内河航道里程长达3000km,1983年水运量达 1.73亿t。按单位国土面积的产值、财政收入和水运量等指标,均居全国之冠,被经济界誉为中国的"金三角"。

丝绸

早在20世纪前,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已经如同今日最热门的股票一样:热销海外,价格变化无常,而每一次变化,都会牵动全世界的神经。它的品质位居榜首,中国的皇室和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一件由杭嘉湖丝绸制作的华服为荣。同时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在杭嘉湖地区被发现,其距今4700多年,这里是全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清代在杭嘉湖道的江宁﹑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的﹑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掌织办宫廷所需及官用之绸缎、绢帛、布匹等纺织品。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此地的丝绸精织而成。[2]

继承

以杭州红门局为例

杭州红门局东起定安路,西至劳动路。在封建朝代,杭州民间丝织业发达。由于文武百官所穿服饰需大量绸缎缝制,故从吴越国开始,杭州便设有官府织物机构,专事采办、制作丝帛织物以供朝廷百官和豪门权贵享用。到了明代,杭州丝织产业已颇具规模。明永乐二年(1404),朝廷在御史台旧址专设织造局,负责织染绸缎,为皇室制作凤冠龙袍、纶巾缎靴。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美称,而红门局则可被视为"府中之府",内分官厅和织厅,官厅主要负责采集、运输及管理等事物,有各种用房上百间,并建有三个大厅,正厅悬挂"天章首焕"的匾额;织厅主要由一百多个织染作坊和两个库房组成,其大堂的匾额写有"经纶"二字。红门局汇集能工巧匠,精染细纺各色绫罗绸缎,做工考究,质地优良。

红门局原称北局,民间因其有红漆大门而俗称红门局。建筑采用园林式布局,石山木廊,广种梅花。每当暖风绽苞之时,彩帛与鲜花相映成趣,常引来不少市民登门观赏,更有文人雅士赋诗助兴,使之更负盛名。后毁于太平军战火。有《红门局看梅》一诗写道:

红墙婉转护官梅,早向东风取次开。

笑我三人头尽白,也随游女看花来。

嫩晴天气午风和,坐对茶烟扬碧柯。

领略花间春意趣,机声停处鸟声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