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杯盖阴石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杯盖阴石蕨

杯盖阴石蕨(学名: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是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植株高达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6毫米,密被蓬松的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叶远生;柄长10-15厘米,粗约1毫米,浅棕色,上面有浅纵沟,光滑

叶脉不甚明显,侧脉单一或分叉,几达叶边。叶革质。

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侧小脉顶端,每裂片1-3枚;囊群盖宽杯形,高稍过于宽,两侧边大部着生叶面,棕色,有光泽。

分布于越南、老挝、印度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湖南、贵州、重庆和云南西北部(泸水、福贡、漾濞、勐海、孟连、临沧等)。生长于海拔950-14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树干上或岩石上。喜温暖及湿环境,喜光,不耐寒,附生植物,可在疏松壤士或附生基质中生长。生长适温15-30℃。

杯盖阴石蕨为小型附生蕨,不会开花,属于从生的蕨类观叶植物。 该种形体粗犷,叶形飘逸,株型紧凑,粗壮的根状茎密被白毛,形似狼尾,十分独特。可附于树干、山若上栽培,也可丛植于山石边或墙垣边。也常盆栽用于室内的窗台、案几摆放。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杯盖阴石蕨

学名; Davallia griffithiana Hook.

别称; 杯状盖骨碎补、杯状盖阴石蕨、狼尾蕨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亚门; 真蕨亚门

纲; 薄囊蕨纲

目; 水龙骨目

科; 骨碎补科

属; 阴石蕨属

种; 杯盖阴石蕨

命名者及年代; Hook.,1845

目录

1植物名称

2详细情况

3形态特征

4地域分布

5医药

6相关的种

植物名称

种中文名:杯盖阴石蕨

杯盖阴石蕨架图片集

杯盖阴石蕨架图片集

种拉丁名:Humata griffithiana (Hook.) C. Chr.

科中文名:骨碎补科

科拉丁名:Davalliaceae

属中文名:阴石蕨属

属拉丁名:Humata

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40厘米。

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6毫米,密被蓬松的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7-8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先端长渐尖,以红棕色的圆形基部盾状着生,黄棕色或棕色,老时渐变为浅灰褐色。

叶远生;柄长10-15厘米,粗约1毫米,浅棕色,上面有浅纵沟,光滑;叶片三角状卵形,长16-25厘米,宽14-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为四回羽裂,中部为三回羽裂,向顶部为二回羽裂;羽片10-15对,互生,基部一对近对生,斜向上,彼此接近,基部一对最大,长8. 5-11厘米,宽4-8厘米,长三角形,渐尖头,基部不对称,柄长3-5毫米,三回深羽裂;一回小羽片约10对,互生,上先出,有短柄 (长2-3毫米) ,羽轴上侧的略较短,基部一片与羽轴平行或覆盖羽轴,基部下侧一片最大,长4-5. 5厘米,宽2-2. 5厘米,椭圆形或长卵形,先端短渐尖,斜展,二回羽裂;二回小羽片5-7对,互生,上先出,上侧的有时略短,下侧的长8-15毫米,宽5-6毫米,椭圆形,钝头,基部为不对称的楔形,下延,深羽裂;裂片全缘,先端尖或有小缺刻;从第二对羽片起为椭圆披针形,羽轴基部上侧一片为深羽裂,其余的下侧为全缘,上侧有2-3个裂片。叶脉不甚明显,侧脉单一或分叉,几达叶边。叶革质,干后上面浅褐色,下面棕色,无毛。

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侧小脉顶端,每裂片1-3枚;囊群盖宽杯形,高稍过于宽,两侧边大部着生叶面,棕色,有光泽。

地域分布

产台湾、云南西北部。也分布于印度北部。模式标本产地:印度

医药

【僳僳药】四亚打俄:根茎治骨折,扭伤,腰腿痛等《怒江药》。

相关的种

与"杯盖阴石蕨 Humata griffithiana (Hook.) C. Chr."相关的种有:

长叶阴石蕨Humata assamica (Bedd.) C. Chr.

云南阴石蕨Humata henryana (Baker) Ching

马来阴石蕨Humata pectinata (Sm.) Desv.

半圆盖阴石蕨Humata platylepis (Baker) Ching

阴石蕨Humata repens (L.f.) J. Small ex Diels

鳞叶阴石蕨Humata trifoliata Cav.

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i T. Moore

热带阴石蕨Humata vestita (Bl.) T. Moore[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