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非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非洲東部

外文名: The east of Africa

別名: 東非

地理位置: 非洲東部

東非,即非洲東部地區。北起厄立特里亞,南迄魯伍馬河,東臨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亞、南蘇丹、厄立特里亞、吉布提、索馬里、肯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和印度洋西部島國塞舌爾。面積37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12%,人口1.04億 (1984年),約占全非總人口20.1%,北部以閃含語系的埃塞俄比亞人、索馬里人居多,南部以班圖語系的黑種人為主。信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等。[1]

簡介

非洲東部地區。北起厄立特里亞,南迄魯伍馬河,東臨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亞、南蘇丹、厄立特里亞、吉布提、索馬里、肯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和印度洋西部島國塞舌爾、毛里求斯。面積37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12%,人口1.04億 (1984年),約占全非總人口20.1%,北部以閃含語系的埃塞俄比亞人、索馬里人居多,南部以班圖語系的黑種人為主。信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等。地形以高原為主,沿海有狹窄低地。

氣候類型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但垂直地帶性明顯。

業以紡織、輕工較重要。

地理

地形以高原為主,大部海拔1,000米以上,是全洲地勢最高部分;沿海有狹窄低地。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谷地深陷,兩邊陡崖壁立,沿線多乞力馬扎羅山肯尼亞火山和埃塞俄比亞等大小熔岩高原。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但垂直地帶性明顯;高山地區涼爽濕潤;沿海低地南部濕熱,北部乾熱。地處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地區,多數河流東流注入印度洋。尼羅河發源於西部山地。湖泊眾多,除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外,多屬斷層湖,並順裂谷帶呈串珠狀分布,構成著名的東非大湖帶。

東非高原

位於埃塞俄比亞高原以南,剛果盆地以東,贊比西河以北。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平均高度為海拔1200-1500米。北部為東非湖群高原,呈圓形,東、西為兩支裂谷帶,裂谷帶中有湖群,並有被充填熔岩分割成的盆地,中間高原面平坦而遼闊,北段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大裂谷東支地勢高峻,兩側邊坡陡峭,山地氣勢雄偉,裂谷升降所伴隨的火山活動以及巨量熔岩的疊置使高原面抬升,並在大裂谷兩側形成較高的熔岩台地、大火山錐和斷崖及階地;裂谷西支為南北向陷落凹地,邊緣分布有火山和斷塊高地,有許多高過雪線的山峰,南段有世界第二深湖--坦噶尼喀湖。南部為馬拉維高地,是東非大裂谷帶的最南段,在平均高度不足2000米的高原、台地中間縱貫着大裂谷,谷底有馬拉維湖和希雷河谷,兩側為南北向山脈,裂谷以東地勢呈階梯狀下降,直至沿海平原,許多河流自西向東切過陡崖平行入海。

歷史

東非歷史悠久,古代各地先後形成阿克蘇姆、僧祗、阿德爾、阿比西尼亞等國。十六世紀初起,西方殖民者相繼侵入。至十九世紀末,大部淪為英、德、意、法等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埃塞俄比亞一個獨立國家。戰後,其餘國家相繼獨立。

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被稱為地球臉上最大的"傷痕"。是地球上最長的裂谷帶,總長6400公里,平均寬度為48.65公里,最寬處達200公里以上,在裂谷斷層的深處形成眾多的湖泊。裂谷兩側懸崖絕壁宛如鬼斧神刀劈成一般。大裂谷綿延不絕,深不見底,沿途湖光山色交匯成趣,其景致為世上絕無僅有。

這裡也是人類這個物種最初的誕生之地,最早的類人動物化石,就是在這裡發現的。

東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

由於這條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經實際超過東非的範圍,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區,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統"。

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