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板栗冰糖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板栗冰糖粥

板栗冰糖粥是粤菜的一种,此粥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胃纳不佳、脾胃不健、腰膝软痛、四肢乏力、多梦失眠、夜尿增多等病症;中老年人常服用此粥,有抗衰防老、养颜延寿之功效。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板栗冰糖粥
  • 主要食材:板栗,冰糖,粳米
  • 分类:粤菜,粥类
  • 适合人群:老人肾虚者,脾胃不健者
  • 功效: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缩略图

目录

1 制作工艺

2 主要原料

▪ 板栗仁

▪ 粳米

▪ 冰糖

3 营养分析

4 食疗作用

5 相关人群

6 食物相克

7 做法二

制作工艺

主料: 板栗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先将板栗仁用开水烫2分钟,捞出沥干。

2.将烫过的板栗仁用刀切碎。

3.粳米淘洗干净,和碎板栗仁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1000ml,开大火煮开,调小火焖煮。

4.板栗粥小火煮1小时后,粥已浓稠时,放入冰糖调味,再煮5分钟即可食用。

主要原料

板栗仁Chestnut栗子,又名板栗,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栗子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 ”,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品及补养良药。

粳米

粳米为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为禾本科粳稻的种仁,又称大米,一般呈椭圆形颗粒状,较圆胖,半透明,表面光亮,腹白度较小。粳米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历史已有6900多年,粳米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产之一。

冰糖

冰糖是砂糖的结晶再制品。有白色、微黄、微红、深红等色,结晶如冰状,故名冰糖。中国在汉时已有生产。冰糖以透明者质量最好,纯净,杂质少,口味清甜,半透明者次之。可作药用,也可作糖果食用。

营养分析

1. 栗子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栗子含有核黄素,常吃栗子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干果品种,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栗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维持牙齿、骨骼、

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缓人体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

2.粳米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疗效很好;粳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高血压的机会;粳米能预防糖尿病、脚气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粳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较多,多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 粳米可防过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养的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3.冰糖有生津润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利咽降浊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肺燥咳嗽、哮喘、口干烦渴、咽喉肿痛、高血压等症。

食疗作用

1.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主治脾胃虚弱、反胃、泄泻、体虚腰酸腿软、吐血、衄血、便血、金疮、折伤肿痛、瘰疬肿毒。应用于肾亏引起的小便频繁、腰腿无力:栗子30克,置火中煨熟吃,每天早晚各1次。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

,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故又称为“肾之果”,特别是老年肾虚、大便溏泻者更为适宜,经常食用能强身愈病。

2.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止烦渴,止泄,壮筋骨,通血脉,益精强志,好颜色之功;主治泻痢、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

3.冰糖味甘、性平,入肺、脾经;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功效;冰糖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对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咯痰带血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用于肺燥、肺虚、风寒劳累所致的咳喘、小儿疟疾、噤口痢、口疮、风火牙痛。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老人肾虚者食用,对中老年人腰酸腰痛,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尤宜;适宜老年气管炎咳喘,内寒泄泻者食用;糖尿病人忌食;婴幼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患有风湿病的人不宜多食。

2.适宜一切体虚之人、高热之人、久病初愈、妇女产后、老年人、婴幼儿消化力减弱者;

食物相克

唐·孟诜:“粳米不可同马肉食,发瘤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做法二

板栗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板栗仁切碎与粳米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放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此方具有养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1]

视频

参考文献

  1. 板栗冰糖粥好吃吗?你们可以试试!,河中有个混浊的你, 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