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林摶秋

增加 247 位元組, 4 年前
「我就不相信台灣人在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會興盛不起來!」
[[File:林摶秋 個人照1.jpg|缩略图|國家電影中心]]
{{unreferenced|time=2019-07-17T06:09:15+00:00}}
{{藝人
==「我就不相信台灣人在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會興盛不起來!」==
擋不住的霸氣外露,這是林摶秋曾在公開場合說過的話。林摶秋,日治時期到戰後活躍於新劇運動的留日學生、劇作家,也是戰後的實業家。年輕時他是個活力滿點的知識青年,透過一齣齣舞台劇的搬演,再現人情冷暖,揭發社會現實,也實踐熱血覺青的社會改革理念。但是二二八事件爆發,隨之而來的是整個台灣社會漫長的噤聲時代,他中斷了戲劇活動,接掌家業,成為了一位實業家。1956年台語片時代來臨,文化人們又看到了當年的未竟之業,出資拱林摶秋自己出來做片廠。林摶秋曾經待過[[日本]] [[ 東寶 ]] ,是那個年代在台灣極少數真正有過片廠實務經驗的人。
自己的電影自己拍,林摶秋當仁不讓,他捲起袖子親自下海創辦了「玉峰影業」及「湖山片廠」,矢言要做好的台語片,要做產業的領頭羊。他的公司免費招收學員,不跟學員簽約,擺明了是幫整個台灣培養影業人才。後來,雖然天不從人願,玉峰從落成到落幕只有短短的8年,但是他不僅真的帶出一批電影生力軍,也著實拍出了今天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放了60年依舊溫潤的幾部滄海遺珠。
== 生平 ==
林摶秋之父林添富經營[[謙記商行]](大豹炭鑛事務所),負責台北地區8個礦場的運輸行銷事務,家境富裕。林摶秋1938年從[[新竹中學]]肄業後赴日升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學期間便熱衷觀賞戲劇,私下也嘗試劇本創作。畢業後隨即加入[[東京]]地區以領導「新喜劇運動」聞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成為在東京第一位台灣出身的專業劇作家 <ref> {{cite web | url =http://tf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3c6fa10f4ba0ca914e9ee74034186d5 | title =【人物】 林摶秋 | publisher =開放博物館 | accessdate =2019-07-31}}</ref> ,在1942年間並且一度在[[東寶影業]]支援[[電影]]攝製工作,奠定日後的製片事業基礎。
1943年初返台後,指導桃園青年團體[[雙葉會]]公演《[[阿里山 (舞台劇)|阿里山]]》,隨後發表代表劇作《[[醫德]]》與《[[高砂館]]》,4月間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繼承因中日戰爭而中斷的[[新劇]]運動。9月推出《[[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看見的街市燈火]]》等劇,演出轟動一時。林摶秋一人負責這次公演所有劇目之編劇、導演工作;同時由於編、導技術成熟,當時劇評喻為「台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是台灣現代戲劇史上劃時代的演出。
1957年間[[台語電影]]攝製風氣初興,林摶秋於是籌組[[玉峰影業公司]],並於[[鶯歌區|鶯歌]]山區興建湖山製片廠,拍攝台語電影,不過電影創作卻因當時電影檢查制度,而有很大的限制。不久,玉峰影業就在台語電影整體的景氣下滑以及電視出現,而結束營運。林摶秋的電影代表作品有《[[阿三哥出馬]]》、《[[錯戀]]》等。
 
==視頻==
'''【台語片60週年】關於台語片30:台灣電影的先行者:林摶秋導演'''
{{reflist}}
 [[Category: 媒體影視 中国 ]][[Category:導演 導播]]
97,92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