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林文刚作品[1]的图片

林文刚(Casey Man Lum),在美国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尼尔·波兹曼[1] 。现为美国威廉·帕特林大学教授,美国媒介环境学会副会长[2] ,著有《寻找自我:卡拉OK与美籍华人身份认同构建》(In Search of a Voice:Karaok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代代传承:文化身份的维持》(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Maintaining Cultural Identity Over Time)(2006)、《我们的声音:文化、族裔身份和传播》(Our Voices:Essays in Culture,Ethnicity,and Communication)(2004)、《世界卡拉OK研究:全球技术、地方歌声》(Karaoke Around the World:Global Technology,Local Singing)(1998)等书。

中文名: 林文刚

毕业院校 :美国纽约大学

外文名 :Casey Man Lum

职 业 :教授

目录

目录

1个人荣誉 2个人作品 3目录

个人荣誉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媒介环境学、传播研究思想史、全球媒介研究、媒介与教育、亚洲和美国亚裔媒介及文化研究等。他是美国媒介环境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新近出版的由何道宽翻译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一部简史。

个人作品

本书用纪传体的方式描绘并评价了十多位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包括尼尔·波斯曼、路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马歇尔·麦克卢汉、哈罗德·伊尼斯、詹姆斯·凯利、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沃尔特·翁、伊丽莎白·爱森斯坦等。

本书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基本理念、理论和主题,阐释了文化、技术与传播的关系,展现了上述理念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背景,同时指明了媒介环境学的现实意义。

本书有助于推动国内的麦克卢汉研究、媒介环境学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研究。

目录

林文刚之中文版序

何道宽之中文版序

编者谢辞

作者介绍

第一章 绪论: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沿革初探

1.1 媒介环境学的历史述略

1.2 作为一个学派的媒介环境学

1.3 媒介环境学的史前史

1.4 媒介环境学初期的制度构建

1.5 研究作为环境的媒介

1.6 媒介环境学深层的理论命题

1.7 媒介的历史分期

1.8 本书组织结构

第二章 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

第三章 刘易斯·芒福德与技术生态学

3.1 芒福德的著作和生平

3.2 芒福德的技术历史分期

3.3 芒福德的技术有机论

3.4 芒福德对“王者机器”的批判

3.5 芒福德的生态伦理观

第四章 雅克·艾吕尔:技术、宣传与现代媒介

4.1 艾吕尔小传

4.2 技术至上、宣传和媒介

4.3 艾吕尔与媒介环境学

4.4 对艾吕尔及其著作的批评

4.5 进一步探索的建议

第五章 艾吕尔:神学研究的对照法

5.1 对照法

5.2 城市的意义

5.3 巴特的新正统神学教义

5.4 技术手段的胜利

5.5 伽利略的遗产

5.6 通过宗教实现社会振兴

5.7 必然性与堕落

5.8 结语

第六章 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环境学遗产

6.1 通向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6.2 传播史

6.3 时间、空间和口头传统

6.4 知识垄断和文化批评

6.5 伊尼斯对媒介环境学兴起的持久影响

6.6 结语

第七章 马歇尔·麦克卢汉:现代两面神

7.1 不太被看好的冉冉明星

7.2 新媒介时代

7.3 作为环境的媒介

7.4 风格与实质

7.5 通感

7.6 媒介冷热

7.7 口语的再现

7.8 非线性因果关系

7.9 中心与边缘

7.10 媒介环境学的集大成者

第八章 尼尔·波斯曼与媒介环境学的兴起

8.1 电视和英语教学

8.2 第一阶段:语言和教育

8.3 第二阶段:媒介环境学的兴起

8.4 第三阶段:过渡期,《技术垄断》

8.5 第四阶段:回归教育研究

8.6 波斯曼媒介环境学的四大主题

8.7 结语

第九章 詹姆斯·凯利:寻求文化平衡

9.1 生平

9.2 研究方法

9.3 文化之重要

9.4 技术与社会

9.5 经济学与传播学

9.6 新闻的特殊问题

9.7 结语

9.8 谢辞

第十章 符号、思想和现实:沃尔夫与朗格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

10.1 相对论之根

10.2 沃尔夫和语言相对论

10.3 朗格和经验的符号转化

第十一章 苏珊·朗格的心灵哲学:媒介环境学的一些潜在命题

11.1 朗格的主要著作

11.2 朗格的表达性媒介理论:八大命题

11.3 下一步走向何方?

第十二章 口语—文字定理与媒介环境学

12.1 宏观理论:社会主导媒介

12.2 微观理论:声音、书面文化和作为信道的视觉形象

12.3 口语—文字定理的平衡

第十三章 印刷术及其对文化与传播的影响:媒介环境学的诠释

13.1 初步考虑的问题

13.2 普及文化

13.3 宗教改革

13.4 民族主义

13.5 科学转型

13.6 个人主义与民主

13.7 结语

第十四章 编后絮语:媒介环境学的未来传承

14.1 媒介环境学会的成立

14.2 媒介环境学者下一步的任务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图表

词条标签: 人物 传播学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