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眉眼蕴含了什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从黛玉的眉眼说起
红楼梦中对黛玉的外貌描写,非常的讲究,实在是大手笔。我们从来不知道黛玉是何衣饰是何打扮,作者写她,连面貌也几乎纯是神情,唯一具体的是“薄面含嗔”的“薄 面”二字。通身没有一点细节,只是一种姿态,一个声音。
书中几乎不提及黛玉衣饰,只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写 黛玉披着大红羽绉面,白狐里子的鹤氅,束着腰带,穿靴。这纯是古装,哪个朝代都可以穿。另有第八回写黛玉,“宝玉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也是下雪,也是一色大红的外衣。都只写外衣,只写一种颜色,正见匠心。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眉眼蕴含了什么
“世外仙妹寂寞林”应当有一种飘渺的感觉。读者可以把她放在任何一个时代,把她想像成任何时代的女子,即觉得很熟悉很贴近,又觉得很理想化很完美,这应当是小说中人物描写艺术的最高境界。
不妨具体看看书中怎样落笔。
第二回,第一次写到黛玉,这不算正式的出场。作者只用了四个字:聪明清秀。此处有脂评: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
第三回黛玉进荣府,众人看到的她是:年貌虽小,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貌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旁有脂评: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这仍只是纯写一种神情,一种姿态(体态),给读者一个很飘忽的印象。黛玉真正的品貌,要留待宝玉眼中看来。
宝玉眼中见到的黛玉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甲戌侧批:奇目妙目,奇想妙想。】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甲戌侧批:此一句是宝玉心中。甲戌眉批: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以上正文从的是通行本。
谁想到,曹雪芹在为黛玉传神写照之时,对她的眉眼是大费神思的,不知如何措语铸辞,方能体贴入微,即迥异一般的话本小说,又写出独一无二的“世外仙姝”来。
现存的各种脂评本,在黛玉的眉眼上,差异很大,文字有七种之多。这中间自然有无知的后人妄改的因素,但也表明雪芹在此处文字还没有敲定,仍在推敲斟酌。
这些差异,细按起来,大有讲究。
甲辰本(梦觉主人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程高系统的排印本,无论是程甲本程乙本,都与此相同。
已卯本(怡亲王府本),原文应当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囗非囗囗目。后一句留下若干方框,显见得有缺文,因此,被人划去,改为:两弯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
庚辰本:两弯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
甲戌本:也经过后人的涂改,原文当作: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囗非囗囗囗目。
后有人(也许就是在甲戌本上写墨笔批语的那位痴绵道人——孙桐生)用浓墨将“罥”改成“笼”字。后一句,涂得看不清原文,改作“一双似‘喜’非‘喜’目 含情目”,后三字“含情目”应当是后加的。
以前的各种含评语的翻刻本都从程甲本,自胡适亚东重排本之后,通行本大多从程乙本,包括五十年代的人文版,也就是说,都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红研所八二校本,前一字改作“罥”,后一句未变。
直到列藏本发现,才能看出曹雪芹的原笔。它此处作: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为什么这方是原笔呢?
罥,即缠绕、悬挂之意,双眉如悬着的轻烟,即合黛玉“怯弱不胜”的形容,又显得娇俏可喜。
容举一旁证,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他诗中便有这一用词,原诗是咏柳,写柳色。此字乍看上去有些生僻,却是意境别出一格,正合雪芹一反常套,力避俗语的笔墨。这方当得起“奇眉妙眉,奇想妙想”的评语。
而“笼烟”仍是老生常谈,索然寡味,大透着凡俗气,真个是“千部共出一套”的俗文俗笔,何奇之有,又岂是雪芹的用字。再说,双眉笼烟——愁眉不展,满脸病容,这也谈不上是美人图,倒是给人一种阴暗、不快的感觉,明是毁坏黛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再说下句:似喜非喜含情目。这貌似不错(已卯本改笔“两弯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俗不可耐的滥调,明是妄人乱改,不须多论。),其实也大有问题,即是“似喜非喜”,后文何来“泪光点点”?另外,双目含情,浮浅,略显轻薄,也不太符合“孤标傲世偕谁隐”的黛玉的形象。
含露目,当作如何解?即双目常显湿润,如含有仙露明珠。罥烟眉,对含露目,对仗精巧无比,这是雪芹的炼字艺术,又岂是凡常作手可以想得出来的。如“罥烟”对“含情”,不但失去对仗,也显得俗气。真格是败笔。
而且,“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下文方能接上“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如此才妥贴完整,自当是原文。
从黛玉的眉眼上,也可以看出各种版本的源流情况。
甲戌原抄本(不是现存的重抄本)是雪芹的手定稿本,文字质量最高,也留下了一些未经写定的原稿情形,价值宝贵。
《甲戌原本》之后,有一个《丙子本》(脂砚斋三评本),此本失传,但它是《已卯、庚辰原本》(脂砚斋四评本)的母本。
现行的其它抄本,都从《已卯庚辰原本》而来,所以,甲戌本第一回独存的四百余字,并不是甲戌本所增,也不一定是他人故意所删,而很可能是《已卯庚辰原本》的抄手(更可能是丙子本的抄手)抄漏了一页。
从黛玉的眉眼异文情况,也很可以明显的看出:已卯本与庚辰本,不但同祖,而且同母。庚辰本正是从已卯本而来。
从丙子本到己卯本再到庚辰本,其间三次修改,文字质量是每下愈况的。
雪芹之书本来用意甚深,文笔高妙,语言精当;由他人修改,不解作者原意,或另出己意,自视高明,以为得意;或文笔不逮,或以讹传讹,讹而又讹,终成荒谬。
所以,如果以为己卯、庚辰两本是曹雪芹手定,那实在是一个误解。这说的还是纯粹的脂评本,即己卯本和庚辰本。
至于杨本,王府和戚序系统各本,梦觉本,舒序本,屡经一般抄藏者改窜,其距离原著之远就更无须说了。
列藏本中间有一部分文字来源于极早的稿本,如黛玉的眉眼,即是显例,但整个的文字,大部分较晚。这儿且不必枝蔓。[1]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𫖯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