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全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查全性 (1925年4月11日 - 2019年8月1日) 男,出生于江苏南京安徽泾县,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教授、博导。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1957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 H.弗罗姆院士指导下从事电极过程研究。
主要科研方向包括电极/溶液界面上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和光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
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查全性不仅是成绩斐然的科学家,还是“恢复高考第一人”。在他的有理有据的劝导下,邓小平一锤定音,终于在1977年冬季恢复了高考,奠定了高考制度不断向前改革发展的坚实基础!
恢复高考的真实内幕
每年的6月7日,无数的寒门子弟凭着这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今天之所以可以参加这场公平、公正的考试,多亏了40多年前的一个老人说出了一句真话。
这位老人就是查全性。
1977年8月2日,由邓小平亲自主持的科教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召开。就在会议即将结束的前一天,最年轻的与会者、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大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农民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大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热爱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占据了招生名额。”
恢复高考前的大学招生制度为什么会埋没人才呢?这不是个别的埋没人才,而是全国范围的最令人痛心疾首地埋没人才!那个时代实行推荐制度人们,现在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我们时常会听到他们的悲惨遭遇,由此可以想象查老当年提出恢复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时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查老接着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当时有人发现邓小平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还有什么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邓小平又问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大胆建言,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学子们重新感受到了曙光。数百万遍布在城乡各个角落的知识青年,或从报纸或从收音机里获得了准确的信息,“高考”这个已经陌生了11年的语词,被人们奔走相告。现代恢复高考的冬夏两季,全国有一千多万人参加考试,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1]
人物生平
1925年生于江苏南京。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
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历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常务理事。专于电化学。
1976年,撰写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一书出版,此后30年,一直是我国研究生用的主要教材之一,研究生们称之为我国电化学的“圣经”。
1977年,建议1977年恢复高考,邓小平从善如流,当场采纳他的建议,这成为“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教育界拨乱反正、翻天覆地的第一件大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9-1984年期间担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先后担任《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和《物理化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查教授从武大退休后安享晚年,但仍不忘治学。
学术研究
一直从事有关电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高比能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生物电化学等,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0余篇科学论文。早年对阴、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上的吸附与联合吸附过程,以及它们对电极反应过程的影响作过比较系统的工作,所总结出的规律对选择电镀添加剂和电池缓蚀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对表面活性剂吸附规律、电化学催化等工作的卓越研究成果,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制出了长寿命气体电极并组装成功200W氨空气燃料电池系统。
2,创建了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
3,所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广泛使用的研究生教材。[2]
家族影响
祖父——查秉钧
清朝翰林,翰林为清朝最高学术职称,相当于现代的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级别。后来查秉钧外放做官,当了一名知县,他为官极为清廉,时常自家生活都难以维持。
父亲——查谦
查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愿做官,致力教育。
查谦赴美留学,选择了物理学作为主攻方向。首次采用蒸发型铂片研究了光电效应的不对称性,界定了不对称性发生的条件,消除了因不对称现象而引起的与量子论的矛盾。同时还指出以光电效应方法测定普朗克常数的正确途径,成为物理界的后起之秀。
查谦培养人才不遗余力。解放前夕,因次子查其恒在东湖游泳时,不幸淹死。他化悲痛为动力,在校内设立“其恒奖学金”,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上世纪五十年代,华中工学院(华中科大的前身)开始筹建。长期担任物理系主任的查谦调任该校,首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即校长),管理学校的全盘事务,对干部提升、人事更动、每年的预决算、各项经费开支等大小事情,件件亲自过问,被人称为“实验室作风”(意即谨慎、踏实的作风),奠定了严谨的校风,使该校跃升为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查谦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病逝,终年79岁。
祖父和父亲的高风亮节,为查全性树立了光辉榜样。优良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查全性乐于奉献的高贵人生![3]
视频链接
1,查全性 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
2,历史一刻:武大教授查全性率先倡议恢复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