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柯一正

增加 1,742 位元組, 4 年前
參考文獻
[[File:柯一正.png | thumb | 300px | 柯一正 <br> [https://www.newpowerparty.tw/nominees/柯一正 原圖鏈接] ]] '''柯一正'''({{bd|1946年|catIdx=K柯}}),[[臺灣]][[嘉義縣]]人,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稱[[世新大學]])電影編導科畢業、 [[ 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碩士]]。柯一正為臺灣著名之[[電影]]、[[電視廣告]]、電視劇、[[劇場 (藝術)|舞台劇]][[導演]]兼[[演員]],曾經擔任世新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講師,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柯一正的兒子為臺灣[[演員]][[柯宇綸]]。
他的代表作為1982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光陰的故事》(第三段:「跳蛙」),藉由電影巧妙地批判臺灣當時的社會現狀,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ref>參看[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092 臺灣大百科全書:柯一正],第二段。</ref>。此外,1997年的實驗性電影《藍月》將劇本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電影放映師可以隨意排列組合播映,會產生120種不同的橋段、氣氛與故事軸,但影片播畢仍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柯一正自己坦言,這種變化多端的影片架構象徵著生命的無常<ref>參看[http://movie1.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51 臺灣電影筆記:柯一正],第一段結尾。</ref>。
1981年和[[楊德昌]]、[[宋存壽]]等導演參加由[[張艾嘉]]製作的[[臺灣電視公司|臺視]]《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負責執導其中〈快樂的單身女郎〉、〈去年夏天〉兩部作品。同年他以實驗電影《迷林》獲得第4屆[[金穗獎|獎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當年的得獎者尚包括[[蔡明亮]]、[[萬仁]]、[[麥大傑]]等人。
1982 年他執導電影《光陰的故事》之第三段「跳蛙」,片中流露強烈的社會意識與誠懇的觀察眼光,開啟臺灣電影新浪潮。在1997年的實驗性電影《藍月》中,他依劇本拍成紅、橙、黃、綠、藍五部短片,電影放映師可任意排列組合播放,而產生120種不同的橋段、氣氛與故事軸,但組合起來仍是一部完整的電影。 == 參與政治 ==柯一正從電影與文化工作轉入政治參與,熱心投入公民運動,2012年,柯一正參與主辦「反核四 五六運動」,曾與導演[[戴立忍]]、[[陳玉勳]]、作家[[駱以軍]]、[[吳乙峰]]與[[愛亞]]等60位藝文界人士組織快閃反核活動。柯一正表示,參與主辦「反核四 五六運動」的100個禮拜中,除了自己關心的能源政策外,他接觸各種團體、傾聽各種議題,了解到台灣社會真實的結構問題,並且深感自己的世代,對下一代「掠奪太多,沒有公平地分配資源」。 2013年8月14日,柯一正與作家[[馮光遠]]、環保法律人士[[魯彬]]、作家[[南方朔]]、音樂人[[林生祥]]、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等發起「憲法133實踐聯盟」,推動罷免「曲從馬意、違反民意」的立法委員,以促進台灣民主深化,讓代議士知道民主不是只有4年1次的選舉,罷免更不是只寫在《憲法》第17條與第133條的空話。 2014年3月,柯一正導演參與[[太陽花學運]],在三一八佔領立院期間在立法院待了24天的時間,看到年輕人為社會運動奔走投入,更感覺到「國會應該是屬於這群人的」。 2016年,成為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ref name=“時力">{{cite web |url=https://www.newpowerparty.tw/nominees/柯一正 | title= 2016 不分區立委 - 柯一正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時代力量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2-24}}</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台湾男演员]][[Category:導演]]
130,0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