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斜拂中桥远映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柳斜拂中桥远映楼》是一首古诗,诗歌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 |
斜拂中桥远映楼,翠光骀荡晓烟收。 洛阳才子多情思,横把金鞭约马头。 高出营门远出墙,朱阑门闭绿成行。 将军宴罢东风急,闲衬旌旗簇画堂。 彭泽先生酒满船,五株栽向九江边。 长条细叶无穷尽,管领春风不计年。 炀帝东游意绪多,宫娃眉翠两相和。 一声水调春风暮,千里交阴锁汴河。 缠绕春情卒未休,秦娥萧史两相求。 玉句阑内朱帘卷,瑟瑟丝笼十二楼。 |
” |
— [唐代]翁承赞 |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1]”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2]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 人文课堂 |《诗经》的“六义”是什么意思?,搜狐,2019-09-24
- ↑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搜狐,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