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孔扇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栉孔扇贝 |
中文学名:栉孔扇贝 界:动物界 腹足纲、 扇贝科、 螺贝系列品种 |
栉孔扇贝,别名干贝_扇贝_瑶柱_海扇蛤_干贝蛤,为腹足纲、扇贝科、栉孔扇贝属、螺贝系列品种 。 [1]
简介
栉孔扇贝:别名干贝_扇贝_瑶柱_海扇蛤_干贝蛤,为腹足纲、扇贝科、栉孔扇贝属、螺贝系列品种,原产于太平洋西岸,中国(黄海、渤海、东海)、朝鲜半岛、日本周边海域,野生于水深10-30m低潮线以下、水流较急、盐度较高、透明度较大的礁石或具有贝克沙砾的硬质海底。世界各海域均有引进养殖。1904年命名。其耐干性强,保持一定湿度,并在20-22℃气温下,可安全运输8-9小时,经济价值很高。除产地可常年吃到鲜贝外,为了保鲜和运输方便,多数将其闭壳肌取出冷冻后运销各地,称为冻扇贝柱或冻鲜贝。
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与鱼类、虾类相似,是集食、药、滋补为一体的重要海产品,我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品种。它是高级宾馆、饭店的重要烹饪原料,目前已走入的千家万户的餐桌。用扇贝闭壳肌制成的干晶:“干贝”是海产八珍之一。
生存环境:海水 最大长度:9cm 形状分类:碟形 颜色分类:橙色_褐色
活动区域:底层 饲养难度:中等 性情习性:温和 适宜温度:22℃±4℃
酸碱范围:8.2±0.2(PH) 硬度范围:8±2(DH) 寿命年限:13年 食物饲料:微生物
栉孔扇贝形态特征
贝壳长7-9cm,呈扇形。壳高略大于壳长,薄而轻。两壳大小几乎相等,右壳较平,左壳较凸。前耳比后耳大。后耳两壳同形,略成直角等腰三角形。左壳前耳略呈三角形。右壳前耳略呈长方形,其腹面有一凹陷,与左壳前耳形成一孔,即为相孔。左壳有主要放射肋10条左右,右壳有主要放射肋20条左右,有小肋夹杂其间。贝壳表面通常为紫褐色、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杏黄色、灰白色等。贝壳内面白色,有与壳面相当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
栉孔扇贝饲养方法
适应性较广,适温15-25℃,适宜无淡水注入海区,盐度1.0147-1.0261。栉孔扇贝的耗氧量较高,每个个体在1小时内的耗氧量是贻贝的3.2倍,因此需生活在水流较大的海区。扇贝的滤水有定的规律性,夜间1-3点达到滤水高峰,中午11-13点为低峰,可见其摄食量夜间为最大。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用鳃滤食水中细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食物主要有浮游生物有硅藻、双鞭毛藻、桡足类等。可利用贝壳张闭的排水力量作短距离的游动。
栉孔扇贝雌雄分辨
雌雄异体,存在雌雄同体的现象。在繁殖季节,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区分明显。繁殖季节过后,生殖腺退化,雌、雄外观上完全相同,呈无色半透明状。
栉孔扇贝繁殖方式
每年有两个繁殖期,第一次在5-7月,水温14-20℃,第二次约在9-10月,水温22-20℃。繁殖季节主要与水温有关,在不同的海区有较大的差异。在繁殖季节有多次排放的习性,第一次排放后,经过一周左右又可排放,壳如此反复多次。产卵量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怀卵量800万-1500万粒,一次产卵量300万粒左右。栉孔扇贝的卵呈球形,成熟卵子直径70微米左右,精子全长50微米左右。因其相对密度略大于海水,故一段时间后会沉入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