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袋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树袋熊,新加坡和台湾叫无尾熊,香港叫树熊;zh-hk:中国大陆叫树袋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叫无尾熊;zh-sg:音译考拉(Koala),是澳洲的特有种有袋类动物[1],全世界仅分布在澳洲的东部昆士兰州、新南韦尔斯、南澳大利亚州和维多利亚地区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
名称
是源自澳洲原住民的方言和的,意指「不喝水」。中文音译成「考拉」或「夸剌」。
1798年一位探险家约翰•杭特 (英国海军军官)在澳洲蓝山首次发现,在19世纪初无尾熊遭到捕杀出口,数量由百万只锐减至一千多只,于是澳洲政府立法保护。
澳洲的无尾熊保护区有公立也有私立。私立的龙柏无尾熊动物园Lone Pine Koala Sanctuary,在1970年代曾饲养过白无尾熊。
无尾熊身体长约70至80厘米左右,成年体重8至15公斤,性情温驯,体态憨厚,长相很像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白色,生有一对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无尾熊有尾巴,但属尾椎残余,只有约3.5公分长 ,这是因为它顺的尾巴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退化成一个“座垫”,因而能长时间舒适地坐在树上。它四肢粗壮,利爪长而弯曲,它的爪尖利,每只五趾分为两排,一排为二,一排为三,善于攀树,且多数时间待在高高的树上,就连睡觉也不下来。以桉树叶和嫩枝为食,因为无尾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所以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2]。这和它的生活环境有关,它的栖息地土所居住的澳大利亚森林大多是桉树所组成的,使得无尾熊可取得的食物仅限于桉树树叶。由于,桉树树叶十分的粗糙,纤维相当坚硬,营养极少,因此,无尾熊每天都必须不停食用并咀嚼上百万次才能摄取到足够的营养。成年无尾熊平均每天要吃400g树叶,其体脂很低,需要不断进食。
因为每天不停的咀嚼,使得无尾熊到了晚年会因为牙齿的磨损导致无法进食而饿死。为消化桉树树叶中的毒素,无尾熊的消化道达6.5英寸,占整个消化系统的20%,也因为桉树树叶有毒,使无尾熊没有争食上的对手,刚出生的无尾熊因为没有牙齿无法咀嚼桉树树叶,因此会吞食母亲粪便直到牙齿长出来为止。
台湾使用「无尾熊」做为其中文标准名,并非生物学之学名命名方式,造成部份误解。首先,「无尾熊」并不是真的没有尾巴,更不是「食肉目」下的「熊科」动物,这样的命名会使一般人产生误解;再者,在「双门齿目」中,存在着与其亲缘相近的「袋熊科」动物,若进一步以栖息地加以区分,应将「无尾熊」称呼为「树袋熊」:一则彰显其「有袋类」动物的特征,二来表示其与「袋熊」的亲缘较相近,三可传达其「树栖」生活习性。
习性
无尾熊属于夜行动物,身体新陈代谢较慢,每日需睡眠17-20小时。清醒的时候大部分时间用来进食。非群居动物,个体之间的社交行为极少,平均每天只有15分钟。
繁衍
雌性一胎通常只有一只幼崽,幼崽出生时仅重0.5g,会住在母亲的育幼袋中,靠母亲分泌的乳汁为生。雌性的乳汁分泌很少,哺乳可长达一年。但一般在六个月的时候幼体会开始向吃树叶过渡。在过渡期幼体需要食用母熊半消化的粪便。
疾病
无尾熊容易感染到数种不同的疾病,常见的两种像是结膜炎、湿屁股,是种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疾病,其他还有呼吸系统的感染、一种头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虫等等。而衣原体细菌常被认为是导致无尾熊生病的主要原因,专家们正持续地在研究它和无尾熊族群们的关系。而可以发现的是无尾熊在人群拥挤或是食物供给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时,会比较容易感染疾病。
天敌
无尾熊在生活中有几个天敌,其中之一是澳洲犬(dingoes),当无尾熊为了要从一棵树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时,不论是成年还是小无尾熊,都有可能受到澳洲犬的伤害;而小无尾熊有时则会受到楔尾鵰(wedge-tailed eagles)及猫头鹰的攻击;其他像是野生的猫、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无尾熊的天敌之一。但现在无尾熊受到人类道路、交通的影响,使得栖息地的减少,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敌人。
近亲
无尾熊跟袋熊具有许多类似的特征,因此牠们可能为近亲,但仍需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视频
树袋熊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道理我都懂,澳大利亚为什么有那么多有袋动物? ,搜狐,2017-03-18
- ↑ 考拉意为“不喝水”,最近却组团讨水喝,这名字是怎么来的?,蛋蛋赞,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