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栲(学名: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是壳斗科,锥属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达80厘米,枝、叶均无毛。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稀卵形,顶部短尖或渐尖,基部近于圆或宽楔形,中脉在叶面凹陷或上半段凹陷,下半段平坦,叶背的蜡鳞层颇厚且呈粉末状,嫩叶的为红褐色,雄花穗状或圆锥花序,花单朵密生于花序轴上,壳斗通常圆球形或宽卵形,不规则瓣裂,淡褐红,每壳斗有1坚果;坚果圆锥形,无毛,果脐在坚果底部。4-6月开花,也有8-10月开花,次年同期果成熟。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西南至云南东南部,西至四川西部。生于海拔200-2100米坡地或山脊杂木林中,有时成小片纯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栲

学名; 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

别称; 栲红栲、红叶栲、红背槠、火烧柯(台湾)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山毛榉目

科; 壳斗科

属; 锥属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30米,胸径20-80厘米,树皮浅纵裂,芽鳞、嫩枝顶部及嫩叶叶柄均被与叶背相同但较早脱落的红锈色细片状蜡鳞,枝、叶均无毛。

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稀卵形,长7-15厘米,宽2-5厘米,稀更短或较宽,顶部短尖或渐尖,基部近于圆或宽楔形,有时一侧稍短且偏斜,全缘或有时在近顶部边缘有少数浅裂齿,或二者兼有,中脉在叶面凹陷或上半段凹陷,下半段平坦,侧脉每边11-15条,支脉通常不显,或隐约可见,叶背的蜡鳞层颇厚且呈粉末状,嫩叶的为红褐色,成长叶的为黄棕色,或淡棕黄色,很少因蜡鳞早脱落而呈淡黄绿色;叶柄长1-2厘米,嫩叶叶柄长约5毫米。

雄花穗状或圆锥花序,花单朵密生于花序轴上,雄蕊10枚;雌花序轴通常无毛,亦无蜡鳞,雌花单朵散生于长有时达30厘米的花序轴上,花柱长约1/2毫米。果序轴横切面径1.5-3毫米。

壳斗通常圆球形或宽卵形,连刺径25-30毫米,稀更大,不规则瓣裂,壳壁厚约1毫米,刺长8-10毫米,基部合生或很少合生至中部成刺束,若彼此分离,则刺粗而短且外壁明显可见,壳壁及刺被白灰色或淡棕色微柔毛,或被淡褐红色蜡鳞及甚稀疏微柔毛,每壳斗有1坚果;坚果圆锥形,高略过于宽,高1-1.5厘米,横径8-12毫米,或近于圆球形,径8-14毫米,无毛,果脐在坚果底部。

花期4-6月,也有8-10月开花时,果次年同期成熟。

近种区别

本种各部形态变异较大,分布于台湾及东南和南部沿海各地的其叶通常全缘,粉末状蜡鳞褐红色,壳斗及刺被淡棕灰色或灰色微柔毛,刺较长,通常在基部合生成刺束;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及贵州西北部的,其叶的上部叶缘多具裂齿,叶背的蜡鳞层较薄,颜色较浅,常为棕黄色,或淡黄绿色,壳斗的刺较稀疏,长短不一;分布于广西西部,广东西南部、贵州南部的,其叶片质地较厚,宽而短,叶背颜色最深红,壳斗的刺通常粗而略短,彼此离生;分布于云南东南部(金平县以东),其壳斗的刺较稀疏而长,壳壁及刺被淡褐色蜡鳞及甚稀疏的微柔毛,他们与产于越南中部的 C. harmandii Hick. et A. Camus极近似。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2100 米坡地或山脊杂木林中,有时成小片纯林。

分布范围

产长江以南各地,西南至云南东南部,西至四川西部。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