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核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核战争

核战争,简称"核战",总括来说是属于使用核武器战争。在核武器历史上,曾被使用的战争中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岛市原子弹爆炸、长崎市原子弹爆炸使用,在该两次战争中。现在,大多数用于两方均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1]

简介

核战争(nuclear war),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它以核武器为主要毁伤手段,其特点是战争的规模、突然性和破坏性将比常规战争空前增大。核战争,一般包括核大战和有限核战争。核大战,是指核大国及其联盟之间,以战略核武器的核突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争。[2]

有限核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争,或者是使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突击为数不多的军事目标的战争。核战争可能由战略核突袭开始或常规战争升级而成。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战争,反对核军备竞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

背景

在很多人看来,具有极强杀伤力的核武器一旦落入恐怖主义者手中,将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因而相当数量的人们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最具威胁的敌人就是恐怖分子。一些人认为意识形态依然将是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如中美冲突、俄国复兴等原因引发的全面冲突。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部分学者提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与恐怖主义,尤其是跨国际性,拥有核、化、生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主义组织。

随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与美国同伊朗、叙利亚的冲突,一些新型的观点相信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由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冲突多引发。

这个是有很多现实依据的,根据国际学术界已故知名专家亨廷顿的观点:一切战争除了命运安排之外,剩下的就是文化宗教的冲突,因为世界本来形形色色的不同,导致各种冲突的存在。宗教冲突,文化冲突,环境冲突、各种环境引发的变异生病死亡等因素都是引发战争和死亡的主因。

危害

目前,世界上有5万多个核弹头,约达200亿吨TNT当量的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地球上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核冬天呢?这个问题引起五位美国科学家的注意。他们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于1983年10月正式提出"核冬天效应"的理论,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日本还专门拍摄了《地球冻结》的科幻影片。

研究者以美苏使用核武库中40%核武器(50亿吨)在北半球进行核战争为背景建立物理模型,利用公开发表的核武器性能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终于得出这样的推论:在一场50亿吨当量的核大战中,可将9.6亿吨微尘和2.25亿吨黑烟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阳光被这些黑烟的微粒吸收而变热,变热后的黑烟又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将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里高的同温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这样,整个地球就会变成暗无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烟云遮盖着天空,终日不散,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白天和夜晚难以区分,气温急剧下降,绿色植被冻死,海洋河流冻结,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被毁于一旦。这就是核冬天和核冬天效应所带来的悲惨世界 。

之前人们虽然对核战有一定的恐惧,但众所周知的是,美苏两国均拥有可以抵御核袭击的军事基地,因此"相互毁灭"理论并没有绝对的威慑性。而"核冬天"理论的提出,则使人们彻底明白了核战的毁灭效应,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储存数百年的食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核战袭击后还有干净的空气,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核大战后活下来。

萨根长期从事太空气象研究。早在1971年,美国"水手"9号宇宙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发回了火星被其风暴掀起的尘埃所遮盖的照片,就引起了卡尔·萨根的注意,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升到火星上层大气中的这些尘埃能大量吸收阳光,并使这一层的大气加热,而火星表面则变得黑暗不清,温度很低。

1983年初,当卡尔。萨根从瑞典《环境》杂志上看到《核战争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论文后,思维豁然开朗,这一问题与他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潜在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问题重大,他又感到个人力量之不足,于是,他迅速会同美国航天局的另外四位著名科学家:

科特,图恩,阿科曼,波拉克,组成小组,利用物理模型,核战争模型,就一场大规模核战争产生的烟云和尘埃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小组五位科学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初步攻克了这一课题。1983年10月31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

有苏美等近20个国家的500名正式代表参加。与会代表中有科学家,各国的外交使节和官员以及来自美国各地的政府官员,教育学家,环境问题专家,企业界领导人,外交政策制定者和军界头面人物。会上。小组联名宣讲了他们的学术报告,题目是《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

会议还安排了一个90分钟的电视节目,即与由著名的苏联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进行电视对话。苏联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在这个划时代的华盛顿会议之后,又有许多详细的研究工作证实了,兀'小组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地球上的生命正面临着核冬天的严重威胁。这篇报合后来公开刊登在美国1983年2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核冬天的影响

在每一个核爆炸地点上空,都会腾起一股巨大的由尘土和烟灰构成的柱状云团。这股云团上升到大气层5~10英里乃至更高的地方,然后沿着水平方向四处扩散,很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铁钻"状积雨云,接着又合拢到一块。核打击次日的清晨将没有黎明,中午时分天空仍会一片漆黑,这种黑暗将持续若干星期。

在此期间,气温将日复一日地下降。在大陆内地,气温总计可能下降40℃(72F),这足以变夏日为冬日,变冬日为北极的冰天雪地。至于在沿海地区,例如在英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会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27F)。这是由于海洋温室效应的缘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也足以变夏季为冬季了。

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英国四季的气温差本来就不像大陆性气候那样明显,这当然也是出于海洋温室效应的作用。首先是 这种黑暗与致命的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这个地区的植物。严寒、高剂量辐射、工业、医疗、运输设施被广泛破坏,再加上食品和农作物的短缺,将会导致因饥荒、辐射和疾病引起的人类大规模死亡。

科学家还认为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将破坏臭氧层。科学家已经在热核爆炸实验中观察到了这种此前未曾预料过的效应。由于臭氧层的再生,这种效应会被削弱了。但是一场全面核战争的效应,毫无疑问将会更加巨大。臭氧耗尽(以及随之而来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次生效应将非常显著,它会对人类多种主要农作物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杀死浮游生物而毁坏海洋食物链。

其他

此外,核国家之间的紧张对立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三战起源说",他们相信诸如巴基斯坦与印度、中国、朝鲜、俄罗斯与美国等核国家之间的对立将是未来和平的最大威胁。总之,各种说法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地区性大国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冲突,似乎被形形色色的观点普遍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键性"因素。

威胁依然存在

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战略环境越来越危险。乌克兰危机已经威胁到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稳定,包括在核武器层面。上月有报道称,去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俄罗斯的国防官员曾建议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考虑让俄罗斯的核武库处于警戒状态,尤其能说明危险的存在。

外交行动几乎未对这种新的核紧张局势起到任何缓解作用。这使俄罗斯和美国进行谈判,以缓解在危机期间"要么使用,要么失去"核力量的压力,并将错误发射的风险降到最低,变得更加关键。

事实是,我们依然信奉冷战时期的核打击原则。这一原则规定了三个战略选择:先发制人、收到预警后发射和遇袭后报复。只要"共同毁灭原则"(mutuallyassured destruction)的架构完好无损,就没理由认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放弃了这些选择。

对任何一方来说,收到预警后发射的决定,都是基于来自早期预警卫星和地面雷达的信息。考虑到战略导弹的飞行时间为15到30分钟,在收到可能会遭到攻击的警报后,必须在几分钟内做出发射决定。

历史

核战争的历史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说起,当时的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行动令美国人担心纳粹德国将攻下欧洲,最终入侵美国本土,于是积极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来控制纳粹德国,并在曼哈顿计划中发展出原子弹。最后虽然没有用于纳粹德国,但在大战末期为避免美军在攻占日本本土时出现重大伤亡而在日本的广岛及长崎投下原子弹,令日本投降以结束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核战争于这时期展开,是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美国已可以掌握核武器技术,为令日本投降,于广岛及长崎投下原子弹,两市几乎完全被毁灭。这使世人惊觉大规模杀伤力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让很多国家纷纷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以使自己跻身至"世界强国"之中。

冷战时期

核武器由两个敌对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拥有绝大多数的核武器,让核战争有爆发的可能。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历史上人类从未如此近距离的站在核战争爆发的边缘。

核不扩散条约

人们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开始极为重视核武器带来的后果,并担心核战争一旦爆发整个世界都会被毁灭,于是核武大国美国、苏联和当时另外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英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后便开始积极进行协商制定《核不扩散条约》相关细节的讨论,到1968年美国、苏联和英国便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当时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同时都处在敌视对立状态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没有签署此条约,直到1992年邓小平和江泽民才同意签署此条约。与同在1964年首次核试验成功的中国一样,长期坚持在美国和苏联的对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的法国也在1992年才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

现代

1990年代核不扩散条约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得到了签署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都放慢核武器的发展脚步,并且宣布暂停本国的所有核试验,但印度、巴基斯坦及朝鲜等国家却依然积极发展核武器。朝鲜在2003年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相继在2006、2009和2013年三次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