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鐵角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桂西鐵角蕨 |
中文名稱 桂西鐵角蕨 界 植物界 分布區域 廣西、雲南 |
桂西鐵角蕨形體遠較矮小,植株高僅10-15厘米,葉片二至三回羽狀,葉柄纖細。可能是原變種的早熟型,除形體大小差異外,余均相同。
信息
種中文名:桂西鐵角蕨
種拉丁名:Asplenium tenuifolium D. Don var. minor Ching ex S.H.Wu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國內分布:廣西、雲南
命名來源:[Bull. Bot. Res. 9(2): 92. Photo 10. 1989]
中國植物志:4(2):119[1]
桂西鐵角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20-4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4-5毫米,膜質,邊緣有齒牙,黑褐色,有光澤。葉簇生;柄長7-21厘米,粗1-2毫米,淡綠色,偶或下部為紅棕色,略被褐棕色纖維狀小鱗片,後變光滑,上面有縱溝;葉片闊披針形,長12-30厘米,寬6-13厘米,長漸尖頭,四回羽裂;羽片14-16對,互生,略斜向上,有短柄(長約2毫米),下部各對相距2-3厘米,彼此疏離,上部的接近,基部一對幾不縮短,並與其上數對同大,鐮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1.6-3厘米,漸尖頭,基部極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覆蓋葉軸,下側狹楔形,三回羽裂;小羽片8-16對,互生,上先出,略斜向上,有短柄,密接,通常上側的較大,尤以基部一片最大,直立,覆蓋葉軸,卵形,長1.3-2.8厘米,寬1-1.3厘米,二回羽裂;末回小羽片3-4對,互生,斜向上,彼此接近,基部一對(或僅上側一片)較大,舌形,長5-8毫米,寬4-6毫米,圓頭,基部圓楔形,下延,略與小羽軸合生,掌狀或近羽狀2-4深裂;裂片極斜向上,披針形,寬約1.5毫米,漸尖頭,全緣;其餘的末回小羽片遠較小,不分裂或頂端為淺二裂。葉脈纖細,上面明顯,稍隆起,下面略可見,每裂片或末回小羽片有小脈1條,先端有明顯的水囊,不達葉邊。葉薄草質,干後草綠色;葉軸淡綠色,各回羽軸與葉片同色,葉軸及羽軸上面均有淺闊縱溝。孢子囊群闊橢圓形,長1.5-2毫米,棕色,每裂片或末回小羽片1枚,生於小脈的下部;囊群蓋同形,草綠色,後變灰綠色,膜質,全緣,開向葉邊,宿存。染色體2n=72。
桂西鐵角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 600-2 900米地區。
桂西鐵角蕨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凌樂)、雲南(賓川、景東、鎮康、麗江、緬寧)。模式標本產地:廣西。
鐵角蕨屬代表植物
鐵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L. 植株高10-3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約2毫米,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基部寬約0.5毫米,厚膜質,黑色,有光澤,略帶虹色,全緣。葉多數,密集簇生;葉柄長2-8厘米,粗約1毫米,栗褐色,有光澤,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光滑,上面有1條闊縱溝,兩邊有棕色的膜質全緣狹翅,下面圓形,質脆,通常葉片脫落而柄宿存;葉片長線形,長10-25厘米,中部寬9-16毫米,長漸尖頭,基部略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約20-30對,基部的對生,向上對生或互生,平展,近無柄,中部羽片同大,長3.5-6 (-9) 毫米,中部寬2-4 (-5) 毫米,橢圓形或卵形,圓頭,有鈍齒牙,基部為近對稱或不對稱的圓楔形,上側較大,偶或有小耳狀突起,全緣,兩側邊緣有小圓齒;中部各對羽片相距4-8毫米,彼此疏離,下部羽片向下逐漸遠離並縮小,形狀多種,卵形、圓形、扇形、三角形或耳形。葉脈羽狀,纖細,兩面均不明顯,小脈極斜向上,二叉,偶有單一,羽片基部上側一脈常為二回二叉,不達葉邊。葉紙質,干後草綠色、棕綠色或棕色;葉軸栗褐色,有光澤,光滑,上面有平闊縱溝,兩側有棕色的膜質全緣狹翅,下面圓形。孢子囊群闊線形,長1-3.5毫米,黃棕色,極斜向上,通常生於上側小脈,每羽片有4-8枚,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不達葉邊;囊群蓋闊線形,灰白色,後變棕色,膜質,全緣,開向主脈,宿存。染色體2n=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