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白粉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桃树白粉病
桃树白粉病主要分布在河北、深圳各桃树栽培区。该病是最耐干旱的真菌病害,一般在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严重发生。在日光温室中尤其是苗期很容易蔓延。主要为害桃树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形成浅黄色小圆斑,背面着生白色粉状物,病斑处叶片不平整,严重时病叶紫红色,早落。秋季病斑处出现黑色小粒(闭囊壳)。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桃树白粉病
拉丁学名: Podosphaera tridactyta、Sphaerotheca pannosa
界: 真菌界
英文名: Peach powdery mildew
病原中文名: 三指叉丝单囊壳菌和桃单壳丝菌
病原分类地位: 子囊菌亚门
主要危害作物: 桃树
主要为害部位: 叶片和幼果
分布及危害
白粉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病害,见于南北各个地区。杨、柳、概、核、栋、采、核桃、抱恫、桑、朴、核、奥椿、橡胶、苹果、梨、桃、玫瑰、丁香等许多树种的苗木和大树郁可受到白粉病涅染。但白铂病只侵害阔时树执而不为害针时树种。一般对苗木影响不大,但有些白粉病发生严重时也可引起苗本叶片早镕、枯焦,甚至全株枯死,或严重影响生长。白粉病近年来在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贵州、四川等地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日趋严重。由麦类白粉菌引起。常见的白粉病有:小麦白粉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桃树白粉病。[1]
症状
桃树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有时危害果实。叶片染病,于9月后,背面呈现白色、边缘不清晰的近圆形菌丝丛,表面有黄绿色;严重时,菌丝丛覆盖全部叶面。幼叶被害,叶面不平,呈波状。秋天,菌丝中呈现黑色小球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新梢被害在老化前也出现白色菌丝。果实被害,5—6月即出现白色圆形、有时不规则形的菌丝丛,粉状,接着表皮附近组织枯死,形成浅褐色病斑,后病斑稍凹陷,硬化。[2]
病原
该病为真菌病害,由两种白粉菌引起:三指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tridatyla(Wallr.)de Bary]和毡毛单囊壳[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落叶上、芽鳞内越冬或越夏;由风雨传播。夏末及秋天雨水多、湿度高有利病害发生。[3]
防治方法
(1)秋季落叶后彻底清除枯落叶作深埋处理,减少来年浸染菌源。
(2)药剂防护:发病初期喷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2.5%腈苯唑乳油4000~6000倍液,或40%达克宁悬浮剂600~700倍液等。10天左右1次。发芽前喷石硫合剂,杀灭芽鳞中的越冬菌源。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