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同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同书
出生 1723年
钱塘(今浙江杭州)
职业 书法家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

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

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等。

简介

梁同书(1723-1815),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与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梁巘、会稽(浙江绍兴)梁国治并称"三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

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顺天乡试间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街。忧归不复出。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毕源曾从楚地赠同书大砚一方,同书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同书只好收下,数年后托友还砚于毕。

工书法,初学颜、柳,后学苏、米,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新书碑版遍环宇,与翁方纲、刘石庵(刘墉)、王梦楼(王文治)并称于时。日本国王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

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苏老泉文卷》,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时年72岁。纸本墨迹。纵33.4厘米,横57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梁同书博学多文,善鉴别。由他书写的碑刻和题写的不可胜数,负盛名60年。此件行书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都是承继赵孟頫、董其昌遗风的结果。此卷中字字提按顿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到此也并非易事。梁同书在书写时挥洒自如,将其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此作品中。此卷虽然不是梁同书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艺水平的基本状况。

藏书故实

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外号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尝得元贯酸斋书"山舟"二大字,遂以为自号,并额其书斋,学者称为山丹先生。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土,官翰林院侍讲。年四十乞归,嘉庆丁卯重宴鹿鸣,加侍讲学土衔。博学多文.善鉴别前人手迹,过眼辄判其真伪。工诗善书。富藏书,藏宋、元、明三朝珍善之本数种,唐人画轴、明人山水、人物则不下数十幅。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证》、《频罗庵书画跋》等。其收藏室名有"频罗庵"、"日贯斋"、"瓠卧室"、"山舟"等。藏书印有"梁同书印"、"山舟"、"元颖"、"不翁"、"平地家居仙"、"两湖民"、"迷中倍人"、"频赢庵主"、"频罗庵主"等。

成就影响

他的书法也是从董、赵起步的,并且博涉颜、柳、米等唐宋诸家。他主张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强调在创作中自出胸臆。在《频罗庵论书》里他是这样说的:帖教人看,不叫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的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梁书以行草见长,结字端严稳妥,用笔娴静流畅、平和自然、从容洒脱,那种温文而雅的书卷气息常常扑面而来。因为父亲身居高位的关系,梁同书年轻时候的书法就已名扬海内,负书名六十年,当然与他的长寿有直接关系。时论把他和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四大家。并且声名远播到琉球、朝鲜和日本。

作品赏析


人物年表

1723年 梁同书,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

1752年 乾隆十七年(1752)在殿试时特赐进士,任翰林院侍讲,同年梁启心去世,在服丧期间亦未赴官任,闲居家中。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进京恭贺弘历(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直到嘉庆丁卯(1807)年再出任为官,加翰林院侍讲学士,赴任后不久又辞官归里,直至他去世。

1815年 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终年九十三岁。

人物性格

梁同书生前淡泊名利,性情耿介不合于流俗。父母死后,他就借口足疾不再做官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孝圣宪皇太后八十大寿,梁同书进京庆贺。在大臣们集体晋见皇帝的时候,乾隆帝看到他说:"汝来乎?"梁同书回答:"臣足疾未痊,祝圣母万寿后即回藉。"当时太仆陈句山先生和他站在一起,感到很奇怪,回去就问他:"顷上方向用,何自退若是?"他说:"实有足疾,何敢欺也。"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十大寿,梁同书晋京贺寿,有人就劝他拜谒首辅以得高位,他毅然不顾,第二天就离京了。他做了《家居赋答友二首》诗以明志。

其一

卅年蒲柳早衰芜, 壮不如人况老乎。

苦笋硬差良有愿, 葫芦依相已维摹。

休言报国文章在, 只合投闲草木俱。

物不答失天地大, 始终渐负是顽躯。

其二

北望君门首重回, 一门三世荷栽培。

臣心不似菤葹草, 天意须怜臃肿材。

絮已沾泥飞不起, 豆和灰冷爆难开。

他生愿作衔环雀, 再上觚棱高处来。

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

梁同书平时生活艰苦朴素,钱泳在《履园丛话》里说他"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简朴到一个官帽好几十年也没有换过,他不喜钱财,也不喜欢参加饮宴。在自己过七十寿辰的时候,把凶具摆在门前以谢客。原配汪氏夫人比他年长一岁,比他早两年去世。老伴儿死后,他做了一幅挽联:一百年弹指光阴,天胡此靳?九十载齐眉夫妇,我独何堪!写得感情真挚,可见平日里夫妇之间多么恩爱。梁同书于嘉庆二十年七月十五日(1815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夫妇都能如此高寿,真是难得。死前的数日,他亲手写好了讣告,遗命不让子女治丧,不刻行状。谈泊之心可谓自始至终。

本段评价

梁同书笃信佛教,经常用小楷书抄写佛经。佛教中称木瓜为"频罗"。因他家院子里有一株,所以号频罗庵主。又因嘉庆十六年(1811)冬天,他病重得几乎死掉,痊愈后于是自号新吾长翁。

虽然读梁同书的书法不能给我们学习书法带来更大的帮助,但他耿介拨俗的性格,不慕名利的价值观念,朴素的生活方式还是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这些和当代那些所谓的书法家们身上的东西相比,是多么的不同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