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梅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梅李镇位于常熟市东北部,东靠上海,南频苏州,西邻无锡,北依黄金水道长江,距常熟港10公里。镇域面积78.6平方公里,中心镇区面积5.27平方公里,耕地5.79万亩。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8个行政村、3个社区委员会;全镇总人口7.85万人。梅李镇是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百强乡镇、江苏省现代化新型小城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苏州市现代化建设示范镇。

建制沿革

唐代,《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梅李一地属于开元。

宋代,《元丰九域志》载,常熟县辖九乡三镇,梅李为三镇之一。

南宋端平年间,常熟县以下九乡辖五十都,都以下辖里,梅李一地大致属开元乡第二十五都和第二十六都。

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改里为图,乡以下划分场、都、图。梅李一地属东二场二十都和东三场二十五都。属东二场二十都的∶一图梅李,二三图、又三图梅李北,四图梅李东,五图、十三图梅李南,二十图梅东江下桥。属东三场二十五都的∶又六图塘桥,十八上下图寨角,清水港。

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划常熟县东境设昭文县,梅李一地隶属于昭文县开元乡。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常熟县、昭文两县划分为35市乡,置梅李市。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8月,常熟县划为15区。梅李市隶属于梅塘区。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4月,全县改为8个区,建立梅李区(第二区),区公所驻梅李镇,辖5镇37乡。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36年)5月,梅李区扩并为5镇8乡,169保,2326甲。将原梅北镇、师德乡聚沙乡赤乌乡合并为梅李镇,原万柳乡、塘桥乡、淘沙乡合并为塘桥镇

1950年3月,全县划为14区、218乡,梅李区辖19乡。现梅李镇境域划分为梅李、聚沙、翻身(1953年9月改为景巷乡)、清水、师德、塘坔和赤乌乡的一部分。下半年,乡以下废除保甲,建立行政村和村民组。

1952年11月,县划梅李乡为梅李区直属镇,乡改镇名。

1957年9月,全县撤区并乡,现梅李镇全境并成梅李大乡,由县直属。

1958年10月,以乡建立农村人民公社,梅李乡改称梅李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1981年3月,撤销梅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复称梅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政社分设,复称梅李乡人民政府,直属于常熟市。

1986年4月5日,撤乡建镇,成立梅李镇人民政府。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梅李镇地处北纬31°42′,东经120°52′,系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位于市境东北,距城区12公里,东邻碧溪、珍门,南接古里镇,西与周行接壤,北连浒浦、赵市,总面积80.84平方公里。

气候

梅李镇地处中国北亚热带沿海区域,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绝对湿度为17.6百帕。春季东南风、西北风交替出现,气温回升,但不稳定,时寒时暖,天气多变,多春雨。夏季多东南风,前期有梅雨,多阴雨天气;中期盛夏,气温最高,多伏旱;后期多台风影响。秋季早期有晚台风,偶有龙卷风,多秋风秋雨天气;中后期秋高气爽,有早霜。冬季前期多西北风,寒冷干燥,少见雨雪;后期有阴冷雨雪天气,全年平均气温15.4℃,最高年(1961年)为16.5℃,最低年(1972年)为14.8℃。,日照梅李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202.9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0%,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055.8毫米,集中在4~9月之间,其中6月初梅子成熟时雨量较多,时间最长,俗称“梅雨”季节,雨量约占全年的28%。霜镇区年无霜期平均242天,有80%的年份无霜期的保证率为228天。

土壤

梅李镇的土壤在自然及人为双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展形成。盐铁塘以东的土壤母质为长江冲积物,以夹沙土、潮沙土为主。盐铁塘以西以湖积母质土、乌沙土为主,因受冲积物覆盖,地形平坦。一条长4.6公里、宽40米的带形古岗身的残迹以沙土为主,属渗育型水稻土。镇内稻区以乌沙土、乌栅土、乌松土为主,棉区有沙土、潮沙土、夹沙土等。[1]

自然资源

梅李镇境内哺乳类动物有11种,鸟类动物有40种,爬行类动物有12种,如乌龟、甲鱼。两栖类动物有3种,田鸡、蛤蟆、蟾蜍。鱼类有24种,如青鱼、花鲢、白鲢。甲壳类动物有9种,如青虾、河蟹、田螺。昆虫类有45种。梅李镇境内野生植物有63种,如石菖蒲、苍术、野茭白。

交通

梅李镇位于常熟东北部,地处主城区和港区的中部,距主城区12公里,在上海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内,沿江高速和沿海高速(苏嘉杭高速)在常熟境内交汇,沿江高速的常熟、常熟港道口距梅李2分钟, 227省道、338省道在梅李川境而过。从梅李出发半小时可达苏州、无锡、昆山,一小时以内可达上海;梅李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8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20公里,苏南国际机场40公里,京沪高铁苏州北站40公里;常熟港10公里。。

水路:常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上海航运中心的组合港,已于全球55个国家地区的265个港口通航

铁路:京沪高铁(梅李至苏州北站35分钟)18分钟到虹桥、5个小时到北京

沪通高铁(上海—常熟—南通)已开工

沿江城际铁路(上海—常熟—南京)已开工

通苏嘉城际铁路(南通—常熟—苏州—嘉兴)规划中

经济发展

综述

2014年梅李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0.4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亿元,增长7.2%,实现工业总产值282.96亿元。

2013年梅李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9.5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4亿元,增长22.2%,增幅列全市乡镇第一,工业总产值330.2亿元。

2012年梅李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亿元,增长0.5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亿元,同比下降12.5%。全社会用电量16.3亿度,增长16.6%。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亿元,增长8.5 %。

2008年,梅李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增长18.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亿元,增长15%;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增长20%;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05亿元,增长20.2%;新增注册外资2153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379万美元;新办私营企业66家,新增注册资本近9亿元;完成工业性投入1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

第一产业

2012年梅李镇以珍北、新丰、聚沙为核心的13000亩蔬菜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全年蔬菜产量约12万吨。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000亩。累计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2000亩,搭建产销平台进行“农超对接”、“农商对接”,供应企业蔬菜近80吨。新建蔬菜保鲜冷库7000立方米,累计24000亩,流转率达91%。新建农机库点4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桔秆机械化还田率达90%以上,成功创建江苏省平安农机示范镇和苏州市农业机械化示范镇。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3个,实现农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工商登记率10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7.1%,村级财力增长12%。

第二产业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8.4亿元,分别增长0.5%和2.8%,8家新兴产业和13家高新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31.8亿和17.7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完成255亿元,下降1.9%。产品销售收入308.8亿元,增长1.3%。注册外资完成1470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527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252.7%。27只工业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其中16只已经正常竣工投产,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2.6亿元,其中设备投入7.6亿元。

2009年梅李镇有各类工业企业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0家,私营企业614家,规模以上企业158多家,已形成了冶金、机电、纺织、轻工、工艺、建材、食品、印刷、电子、包装等10个大类30多个行业。有24家企业为市百强企业。轻纺工业园是常熟市经编布、园机布生产基地,产品主要出口东殴及非洲等国家,全镇拥有经编织机、ks等织机约1000多台(套),年销售额超3亿元。有4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3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获江苏省著名商标3只,苏州市知名商标5只,省名牌产品4只,苏州市名牌产品12只,省质量信的过产品1只,苏州市质量信的过产品2只。

2008年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增长20%;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05亿元,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占91.2%;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80.4亿元,增长20.8%,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比重为88%。新增注册外资2153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379万美元。完成工业性投入12亿元,其中设备投入占69.8%。

第三产业

2012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11.3%;完成服务业投资10.3亿,增长26.1%。新设交通银行、苏州银行2家支行。

2008年梅李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5.17亿元,增长19.7%。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增长25%。旅游业加快发展,聚沙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月河桥修复、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布馆等顺利完成,全年接待游客39万人次。新建商用房、住宅楼11.72万平方米。[2]

社会事业

科技

2012年新增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8家,申请专利1400件,其中发明197件。培育省名牌4家,苏州名牌5家,新增ISO9000认证企业11家,8家企业网上成功对接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一家企业申报成功省技术研究工程中心,3家企业申报成功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2008年梅李镇有皮件和装饰玻璃二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10家企业被列为科技成长型企业,2家重新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全年共申报各类专利达625件,其中发明专利34件。

教育

1987年有10位同学参加全奥林匹克小学数学竞赛、“华罗庚”金杯赛、《小学生数学报》邀请赛等竞赛。3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10次。文艺、体育、科技、书画、航模等也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54人次。

1992年,梅李镇有中心小学1所,完小5所,初小8所,共14所,73班。教职员工151人,学生2435人。

截至2015年7月梅丽镇有省级重点高中、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一所(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初级中学3所,省级实验小学一所(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珍门中心小学、赵市中学成为省级绿色学校,梅李中心幼儿园成为苏州市级绿色学校。

社保

截至2015年7月老年农民养老保障率分别为96.2%、89.5%、96.5%、99.6%,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17%。

2008年社会保障全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基金征缴率、老年农民补贴率分别达到了98%、96%、99%;城保扩面净增4350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4.5万多人,参合率99%。全镇120个无地村民组的补偿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1万多个,本地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岗位近千个。开展各类在职培训和就业培训工作,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培训2145人,职业技能培训300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指导培训1655人,全年共举办劳动力招聘会4场。

卫生

梅李人民医院是集医疗、急诊急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性中心卫生院。2012年成功晋升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并已更名为“梅李人民医院”(原名为梅李中心卫生院)。

截至2008年9月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173平方米,绿化面积147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约14000平方米,医院设计床位200张,实际开放床位138张。至2012年底,新院在编人员153人,其中卫技人员138人。

城建

2014年梅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5个,总建筑面积约32.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85亿元,全年完成复耕复垦287亩。投入2400多万元完成红梅南路、将军路西延、新丰路、珍碧线延伸段、师桥路等工程建设,投入1600多万元进行道路养护。投入1100多万元完善农民居住小区配套设施,完成支福妙线、通港路、美迪洋路等污水管网建设,投入使用5座污水提升泵站。全年共疏浚镇村二级河道54条,50.75公里,土方80.14万方。拆坝建桥9座,新建桥梁10座,全年完成“三星级康居乡村”2个,“二星级康居乡村”2个,“一星级康居乡村”16个,“环境整洁村”123个。

历史文化

文物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镇文物20多处,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单体有82处,每年7月定为全镇“孝廉文化月”,建成孝爱文化广场,建立“孝爱亲情林”和“孝爱学堂”。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

方言

梅李境内方言系吴语方言,口语词汇十分丰富。属常熟东乡方言小区,与普通话区别甚大,即使本镇内东西南北之间语言也不尽相同。下面遴选境内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部分乡土俚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以示梅李域内民间方言的特点。

旅游

聚沙园

梅李镇聚沙公园位于梅李中心镇区东侧,占地53000平方米,因全园主体为始建于南宋的聚沙百福宝塔而得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园内亭台水榭,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百花吐艳,是旅游爱好者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为充分挖掘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化投资环境,提高集镇品味,梅李镇历届党委政府投巨资先后多次对聚沙公园进行扩建改造,使公园面积扩大到55668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了80%。园内设有屏山听泉、梧桐踏月、濠濮间想、古木清风、聚沙塔影、荷浦薰风、曲径寒梅、梅李风云以及名家碑刻回廊、名胜古迹展厅、中共常熟县委重建的常熟人民抗日武装纪念碑、健身中心、茶座等旅游景点和休闲场所,其中“聚沙塔影”是新虞山十八景之一。可谓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休息游览多功能于一体。漫步园间,繁花似锦,轻乐相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聚沙塔

据传系取《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残,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之中聚沙二字为名。在镇东街聚沙园内,全名“聚沙百福宝塔”。1995年4月列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塔为宋绍兴间邑人钱道者所建。相传以镇潮水冲激。

该塔在明崇祯时重新换塔顶覆钵,清康熙年间又换刹杆下的横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僧雪林与里人邓氏三兄弟再次集捐重修,并由县令康基田撰记。清道光十年(1830)冬,楼梯楼板及飞檐走廊为野火所废,仅存楼上三层。民国元年6月15日,塔顶端为飓风吹坠,与宝顶同时坠下有小佛18尊,抄经1部,塔图1帧,惜均在沦陷时散失。自此塔身逐渐倾斜。1981年11月10日,常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为排除险情将覆钵和塔刹取下。发现承托刹杆之柁木上有铭文:“大清康熙岁次丁未仲夏吉日众姓重修”,铁制覆钵上镌文:“大明崇祯十年岁次丁丑四月吉旦众信重修”。为使这一珍贵文物得以保存,常熟市人民政府和梅李镇人民政府在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直接支持指导下,对聚沙塔进行抢救性修复。工程分两步实施,第一步纠偏加固,第二步修复。1993年5月9日—9月27日,历时140天,耗资40余万元,纠偏到位。在纠偏时,发现塔底的“须弥座”(底座)部侧的精细原砌筑件。据文物部门考证,此砌筑件过去仅有书籍记载,在全国古塔中未发现过,此为首例。第二步修复。1996年7月25日—1997年9月6日,历时一年许,耗资108万元的修复工程竣工,一座七级八面翼角舒展的玲珑宝塔重展于世。

名人

王伯广

字师德。宋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授德清尉,转温州教授,后调常州教授,未赴,卒。少工文,长于诗。骈文尤脍炙人口。著有《听雨集》等。

刘珏(1410—1472)

字廷美,号完庵。明宣德年间,任刑部主事,任上秉公执法,凡有人借馈赠为名替案中人说情,他一概拒绝。莆田县丞因督运漕粮中饱私囊,托人送黄金二百两被刘怒斥一番,掷还贿金,依法惩办。《明画录》说他“为官清廉,政声甚著”。

刘珏还是明代早期文人画家,为吴门画派的勃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常昭合志》载,徐武功赠诗曰:“刘郎书高画亦高,当代不独称诗豪。”

徐祯卿(1479—1511)

字昌谷,又字昌国。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作《江行记》。弘治十六年(1503)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集》,弘治十八年(1505)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著有《谈艺录》、《迪功集》、《剪胜野闻》、《异林》等。

沈鹏(1870—1909)

初名棣,字诵棠,号翼生、北山。幼孤,依寡嫂为生。自幼勤奋读书,十五岁即以诸生,入国子监。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戊戌变法后,恨荣禄、刚毅和显宦李莲英谀媚弄权,蠹政卖国,遂上疏弹劾其“党援误国”,请杀“三凶”。掌院徐桐不敢代奏,沈拂袖归乡。途经天津,将奏稿交《国闻报》发表,引起朝野震动,被捕判终身监禁。狱中慷慨陈词,视死如归。两年后获释归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后精神失常,宣统元年(1909)七月二十二日去世。著有《沈北山剩稿》。

吴本立(1698—1775)

字道源。清代名医。幼时习举业,因屡试不售,遂专事习医。乾隆三十二年(1767),当地疫痢流行,因调治不当而死者很多。吴本立广选前人有关治痢验方、论述,参以临床验症,纂成《治痢汇参》10卷,得当时医林重视和好评。又纂成《女科切要》8卷。两书均简明实用,流传颇广,治方至今仍为中医界应用。

盛元珍

字宝岩。清雍正初,鄂尔泰任江苏巡抚时,以诗文考试秀才,得第一名,遂由岁贡生荐授安徽蒙城训导,主讲于钟山书院,被知府黄廷桂所器重。黄移官川陕时,延聘他任当地兰山书院讲席。甘肃书籍既少,又乏人讲解,元珍乃精选古今文章集一大册,以作授课教材,当地文风为之一振,尊其为“南方夫子”。著有《经训约编》十二册,《古文选》一卷。

陆志刚(1872—1938)

又名生。业铜匠。擅乌铜嵌银丝工艺,以黄铜作坯,镶嵌银丝图案,再用羊肝石磨光,浸卤中,成品黑白分明,颇典雅。1915年,江苏省举办首届地方博览会,其所制乌铜嵌银丝墨盒获一等奖。

金德顺(?—1846)

孔武有力,爱抱不平,因协捕海盗,授千总衔,后削发为僧,又还俗居乡。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麦收荒歉,昭文县令借机勒索佃户,激成众怒。金氏率佃户拆毁县署暖阁和漕总家房屋,并在梅李率众抗拒,东乡10余图数千农民响应,打死兵差,拆毁梅李一带财主大户房屋,附近数县震动。后遭清政府重兵镇压,起事失败。走顾山被捕,于同年农历八月被害于苏州。这一次农民起义载入《中国近现代大事记》。

李建模(1907—1945)

原名鸿生,字屺椿,化名王顺芝、李范、李坚。北街人,布店学徒出身。1933年在上海参与组建进步组织“进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总会党团成员、秘书长等职。抗战爆发后,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回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是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的创建人之一。1938年5月起,历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中共东路特委宣传部长、新四军六师供给部长、江南财经处长、苏南行政公署行政委员兼财经处长等职,对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尤其在财经工作方面,贡献卓著。1945年10月15日,随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北撤乘中安轮渡长江时,在江苏泰兴附近沉船遇难。

薛惠民(1917—1945)

万柳村人,布店学徒出身。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深入农村,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兄弟会”。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筹建抗日武装,是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创建人之一。历任民抗总部参谋长、新四军江抗第五支队支队长、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二团副团长兼常熟县县长、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五团团长、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作战科长等职。1942年冬起,参与领导苏常太抗日游击区的恢复工作。后任中共苏常太工委书记,回到常熟后,与武工队一起活动,因环境艰苦,工作繁重,积劳成疾,1945年4月在吴市病故。

任天石(1913—1948)

又名启生,塘桥村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93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抗战爆发后,弃医从戎,变卖家产筹建抗日武装,是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创建人之一,并任司令。矢志抗日,医道高明,关心群众疾苦,深得人民爱戴,百姓昵称其为“老天”,把民抗部队称为“老天部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队主席、县长、中共常熟县委书记、苏南第一行政区专员等职。后又领导苏常太游击区的恢复工作,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1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48年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了他的斗争事迹。

相关视频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社区《中国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