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梅雨”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梅雨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
 
 
(未显示1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梅雨  夏江 流域一带经 出现 一段 持续 较长的 沉多 此时, 物易霉, 故亦 霉雨”, 称“ 值江 南...
+
[[File:梅 雨2.jpg|350px|缩略图|右|<big> 梅雨</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02/9803fe9740544852bbba2d426829d7b9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53740322_297899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春 之交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即每年5月至6月之间中国大陆南方长 江流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盆地东部)和[[江淮|江淮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等地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梅雨季节过后,[[华中]]、[[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副热带高压|太平洋高气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
 
 +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并且由于长期下雨,导致衣物、食品等容易[[霉|发霉]],因此梅雨又有 个别名:「霉雨」<ref>[https://www.sohu.com/a/321346426_120103899 梅雨 | 六月黄梅时节小心发霉啊 ],搜狐,2019-06-18 </ref>。不过,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华北]]地区虽同样位于梅雨锋面带,但梅雨季时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纵使该段期间,其所造成的影响亦同样明显。
 +
== 梅雨季节 ==
 +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 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 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 出现 持续 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此时 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注: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 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
 
 +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 等容 霉, 所以也有人把梅雨 为同音的" 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
 
 +
 
 +
==成因==
 +
 
 +
 
 +
每年大约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中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南、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7月上旬,准静止锋再北移至日本、韩国一带。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气,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若,以致形成[[滞留锋|滞留锋面]]停留在上述地区。
 +
 
 +
==出现的规律==
 +
 
 +
===正常===
 +
 
 +
梅雨开始的日子称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 。梅雨开始的时间 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但具体时间各地有所差异,高纬度的地区,如日本东北,出梅日和第一道锋面报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几天。
 +
 
 +
===反常===
 +
 
 +
====空(短)梅====
 +
 
 +
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现象 为「空梅」或 短梅 。出现空(短)梅的年份容易发生[[伏旱]]。
 +
 
 +
====倒黄梅====
 +
 
 +
称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倒黄梅”,是由于雨带重新 压所致。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ref>[http://www.cma.gov.cn/2011qxfw/2011qqxkp/2011qqxsy/201110/t20111027_126347.html 倒黄梅],中国气象局,2009-09-18 </ref>。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台湾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发生重梅现象,紧接着入秋第一道锋面报到。2016年更在秋台来临前发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
 
 +
====早/迟梅====
 +
 
 +
如果一个地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均较早或较晚,则被称为早梅或迟梅。
 +
 
 +
====特长梅====
 +
 
 +
指的是一个地区梅雨期较往年偏长、降水量明显偏多的情况。如果一个年份的季风偏弱,雨带停滞在江南、台湾、日本南部、朝鲜半岛南部一带,就容易发生特长梅,引发洪涝灾害,如[[1998年中国水灾]]。特长梅的总降雨量最多可达1500-2000毫米。
 +
 
 +
==视频==
 +
===<center> 梅雨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 一分钟看懂什幺是“梅雨” </center>
 +
<center>{{#iDisplay:v0847guq3z3|560|390|qq}}</center>
 +
<center> 梅雨季节是怎幺形成的? </center>
 +
<center>{{#iDisplay:b0800qaw6ld|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328 气象学]]

2021年9月17日 (五) 09:59的最新版本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春夏之交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即每年5月至6月之间中国大陆南方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盆地东部)和江淮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等地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梅雨季节过后,华中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高气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并且由于长期下雨,导致衣物、食品等容易发霉,因此梅雨又有一个别名:“霉雨”[1]。不过,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华北地区虽同样位于梅雨锋面带,但梅雨季时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纵使该段期间,其所造成的影响亦同样明显。

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注:目前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这个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成因

每年大约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中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南、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7月上旬,准静止锋再北移至日本、韩国一带。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气,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若,以致形成滞留锋面停留在上述地区。

出现的规律

正常

梅雨开始的日子称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但具体时间各地有所差异,高纬度的地区,如日本东北,出梅日和第一道锋面报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几天。

反常

空(短)梅

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现象称为“空梅”或“短梅”。出现空(短)梅的年份容易发生伏旱

倒黄梅

又称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倒黄梅”,是由于雨带重新南压所致。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2]。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台湾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发生重梅现象,紧接着入秋第一道锋面报到。2016年更在秋台来临前发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早/迟梅

如果一个地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均较早或较晚,则被称为早梅或迟梅。

特长梅

指的是一个地区梅雨期较往年偏长、降水量明显偏多的情况。如果一个年份的季风偏弱,雨带停滞在江南、台湾、日本南部、朝鲜半岛南部一带,就容易发生特长梅,引发洪涝灾害,如1998年中国水灾。特长梅的总降雨量最多可达1500-2000毫米。

视频

梅雨 相关视频

一分钟看懂什幺是“梅雨”
梅雨季节是怎幺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梅雨 | 六月黄梅时节小心发霉啊 ,搜狐,2019-06-18
  2. 倒黄梅,中国气象局,20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