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梧桐树下(杨廷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梧桐树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梧桐树下》中国当代作家杨廷松的散文。

作品欣赏

梧桐树下

有人说,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梦想;转身却是一路回忆。

芸芸众生,像地上的草木,青了黄,黄了又青。村囗那棵梧桐树,见证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渐行渐远的背影。

小时候,常到这棵树下玩耍。闲散的老人天天坐在石凳上说笑叹息。听他们讲民国时期,讲日本佬投降,中国人扬眉吐气;讲张家媳妇孝顺,李家儿子出国留学……讲得最多的是他们自己的经历。

寡嘴说,国民党时期,他卖过四次壮丁,皆因赌博欠了别人一屁股债。最后一次险些被抓住枪毙。自那以后,说到壮丁就心有余悸。

尚儒说,土改那阵,他当民兵连长,一把大刀常扛肩头,四类份子远远躲避,威风八面。

家喜说,他九岁帮地主放牛,十八岁就做了庄稼头,手下十几个长工听他使唤。

也有老人只听不说,闷着脸抽着烟。他们年龄相仿,彼此的根底了如指掌。树下的石桌石凳溜溜光滑,谁也不知道它们承载过多少苦难和不幸,地上又留下了多少痛楚与叹息。

那些故事,他们已经讲了好些年。

遥望渐行渐远先人的背影,我想起了老子说过的话,“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离开自己生存环境,就叫长久。先贤中,一些人虽然身死却被后人常常提起,他们的故事让后人感到自豪,不被后人遗忘,可称作长寿。

山中古树,有些虽然枯萎,但其身干依然刚劲挺直。

悠悠的岁月,梧桐树荫下,一定留存了许多善意;石凳上一定藏有许多爱……要不然,这个如今未上三百人口的村里,又如何走出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大学教授;试飞院里的副总工程师;美国读博士的后生;英国留学回国的巾帼英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女作家;终生笔耕经典传世的己故作家,培养出一批都昌优秀的本土作家;中小学教师层出不穷;一批又一批退伍军人……

这些,是否与传统文化有关?但一定跟良好的村风有关。老年人根据自己人生经历而总结出来的那些经验,言传身教。尽管历史总是走单程,时代在发展,生存状态发生着巨大变化,但那些优质文化尤其是穷则思变、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爱和善在这棵千百年来的梧桐树下生了根。这里的阳光雨露滋润着子孙后代。

按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说法,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短命的。虽然也曾苦苦地追求过梦想,站在夕阳的屏幕下,搜腸刮肚也找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故事留在梧桐树下。

参加工作时,我走上了讲台,被学生称呼老师。假期里,老婆安排了一大堆农活,犁田,耙地,栽禾,锄草,挑粪,耘禾……。这期间,有文化的人戏说我“在家是长工,出外像相公”。这“长工”与“相公”之间的意味,并不洒脱和轻松。

日子就这样平凡地过着。

那时候,教师的待遇不高,其实各行各业的工资待遇没有多大悬殊,都不富裕。

我兄弟姊妹众多,父母生下五男二女,家底穷,穷到了兄弟几个挤在一张床上,像小猪仔堆积一块睡觉。吃饭的时候,人都到齐了,必须得有人站着或蹲着吃饭,因为家里没有那么多凳子。茅草屋里,只是人丁还算兴旺。

刚参加工作时,赶时髦,买一块《珠峰》牌手表,八十块钱,花去了我两个月的工资,这两个月的伙食费,得向同事借款。

学校与家里,中间往返有三十二里路程。我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旧到了什么程度?这样说吧,自行车龙头只剩左边扶把,前刹后刹失灵,骑在路上,除下铃不响,车身响叮当。这辆车,花去了我一个月工资,又得借钱吃饭。

然而,这辆破旧的自行车,承载着学校与家里(上课与农活)两头牵挂。 [1]

作者简介

杨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学毕业 2004年公开出版小说散文集《乡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审稿中 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