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的遭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梨树的遭遇》是一则寓言故事。中国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这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且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中国人许多卓越的见识往往蕴藏在寓言之中,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寓言,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中国文学。
正文
冬天,梨树脱光了叶子。
打柴的老头子,看见干柴似的枝条,心想:“既然门前有现成的,何必到山上挨冻呢?况且,这么大的树干,砍了一两枝有什么关系!”于是,他就砍了一两枝去。
第二年,梨子结得少了,老头子对自己说:“从此以后,再也不应该在梨树上打主意了。”
冬天又到了,上山打柴的确冷,老头子又想起了梨树:“这么大的树干,砍它一两枝,明春多加些肥料,总可补救的吧!”于是,又砍去了一两枝。
第三年,梨子更结得少了。老头子警告自己,今冬真的千万动不得了!”
可是,第三年,第四年……仍是这样。结果,梨树枯了。
或许,老头子会说,梨树也有责任——为什么它冬天不结梨子呢?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2]、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寓言写法
要有明确积极的主题。同其它文体相比,寓言更强调对文章主旨鲜明性的要求,以达成教训、讽刺、启示的效果。换句话说,寓言的主题是用来表现真理及一个明智的看法,一种宝贵的经验和一种苦乐的感受。寓言不讲求寓意的隐晦,它以明达为佳。
要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寓言中所写的人、事、物等都不是生活中已经有或可能有的,它是一种虚拟的、只用来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载体,尤其是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以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
要掌握主题表达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故事来寓理,采取暗示的方式,作者的旨意在故事中并未点出,留给读者自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