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砂貝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梭砂貝母 |
中文名稱:梭砂貝母 拉丁學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科:百合科 Liliaceae 目:百合目 Liliales 屬:貝母屬 Fritillaria |
梭砂貝母(拉丁文: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是被子植物門百合科下的物種,為長17-35厘米且有2枚鱗片鱗莖的植株,花以淺黃色且具紅褐色斑點(或小方格)呈單朵生長,葉為狹卵形至卵狀橢圓形的葉狀苞片,且較緊密地生於植株中部或上部。該物種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高海拔地區,生於海拔3800-4700米的沙石地或流沙岩石的縫隙中。該物種是由法國植物學家阿德里安·勒內·弗朗謝(Adrien René Franchet,1834年4月21日-1900年2月15日)共同於1898年命名。該物種的鱗莖為中藥材"爐貝"的來源。其葉、鱗莖和種子含有植物鹼貝母素丁 (friti-minine),供藥用,主治中毒症,肺熱咳嗽。
信息
二名法:Fritillaria delavayi
別 稱:阿貝卡曼巴,阿皮卡,德氏貝母,棱砂貝母,爐貝
界:植物界
綱:百合綱 Liliopsida
亞 綱:百合亞綱 Liliidae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種:梭砂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族:百合族 Trib. Lilieae
組:貝母組
命名者:阿德里安·勒內·弗朗謝
命名時間:1898年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和西藏南部
形態特徵
該物種的鱗莖直徑1-2厘米。葉3-5枚(包括葉狀苞片),較緊密地生於植株中部或上部,全部散生或最上面2枚對生,狹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2-7厘米,寬1-3厘米,先端不捲曲。花單朵,淺黃色,具紅褐色斑點或小方格;花被片長3.2-4.5厘米,寬1.2-1.5厘米,內三片比外三片稍長而寬;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葯近基着,花絲不具小乳突;柱頭裂片很短,長不及1毫米。蒴果長3厘米,寬約2厘米,棱上翅很狹,寬約1毫米,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地理分布
該物種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雜多縣、囊謙縣)和西藏(拉薩
市至亞東縣)。生於海拔3800-4700米的沙石地或流沙岩石的縫隙中。
辨別
該物種的葉3-5枚集中於接近莖中部(或中部以上)處;靠近花的下方無苞片; 宿存花被常包住蒴果等特徵很容易辨認。
藥用價值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
【藥用部位】梭砂貝母的鱗莖。
【性味歸經】苦、甘,微寒。肺、心二經。
【功效主治】化痰止咳、清熱散結。用於肺虛久咳、痰少咽燥、風熱咳嗽、痰火熱結、咯痰黃稠、肺虛久咳、痰少咽燥、瘰癧瘡腫毒及乳癰、肺癰。
【用法用量】內服:3一10克,研末沖服,每次 1一1.5克。
【資源分布】分布於青海南部(雜多、囊謙)、四川西部(甘孜、德格)、雲南(麗江)和西藏(拉薩至亞東)。
【化學成分】鱗莖含植物鹼貝母素丁(friti-minine)。
【參考出處】《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功效分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