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棉城镇是一个已于1994年撤销的历史行政机构的名字,位于潮阳市县城,东倚东山,南濒龟头海新河,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是潮阳市的中心城区,当时是原潮阳市人民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潮阳市辖镇里唯一一个不设行政村没农村的地区,城建现代化,没有工业污染,位于潮阳县境东部。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南濒海新河。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819)潮阳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故称棉城。1994年潮阳市棉城镇拆成3个街道办事处,即文光街道,城南街道,和棉北街道,潮阳市政府位于文光街道,1995年后棉城镇在潮阳市行政机构里不复存在,至今原棉城镇拆成的3个街道办事处居民大多仍以棉城镇人自称,2003年12月以后潮阳市拆成2个区(潮阳区和潮南区),成为汕头市辖区,并与2006年取消潮阳市的区号0661,换成汕头市统一的区号0754。

目录

发展历史

1952年置棉城镇,1958年设红潮公社,1959年称棉城公社,1964年析城郊部分地设棉城公社,1983年复称棉城镇。1986年城郊区并入,仍称今名。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1994年11月,撤销棉城镇,改设为文光、棉北、城南三个街道办事处。文光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中心,东倚东山,西接金浦街道,南为城南街道,北靠棉北街道。

辖区

文光街道(位于城区中部):辖文光、平东、平和东、兴归、桃园、西双、西门、双望、旷园、古帅10个居民委员会,面积15.1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15.6万;

城南街道(位于城区南部):东靠东山,西邻练江龟头海,南与海门镇接壤,北为文光街道。辖凤上、凤南、凤北、凤东、大南、沧洲、东内、五仙、新宫、新华、五响、龙井、口美、后双园14个居民委员会,面积29.8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10.3万;

棉北街道(位于城区北部):东接东山,西连金浦街道,南接文光街道,北邻河溪镇和濠江区的棉花村。辖五一(大棉田)、五二(新厝)、五三(小棉田)、五四(蝴蝶)、白竹、东家宫、平北、平西、平南9个居民委员会,面积32.215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6.23万。

城区(棉城)2014年总人口32.1万人

名字由来

棉城镇 潮阳区辖镇。市在县境东部。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南濒海新河。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819)潮阳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河岸两边棉花树高耸,故称之为棉城。[1] (随着城市化建设,现城内基本无木棉树了,分为文光,城南,棉北三个街道,是潮阳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著名景点

文光街道:文光塔(文化中心景点)、东山曲水流、潮阳博物馆、东岩、西岩古寺、西园、姚宗侠公园、凤肚公园、西丽园、萧祠堂棉北街道:小北岩、大北岩、耀明书院、后溪妈祖公园、石泉岩、菩提禅寺

城南街道:城南公园(清武庙)、龙井渡头、后双园、口美公园。

饮食文化

棉城鲎粿(hòuguǒ):说到棉城的特色饮食文化,就不得不提鲎粿了,鲎粿是棉城特有的汉族传统名小食,是富有潮阳乡土味食品。是棉城的一种下午的午间点心(一般在下午晚些时间才会有人出售和食用),在棉城的饮食文化中属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不仅在棉城本土很受欢迎,在整个潮阳也很收欢迎,而且有些回乡探亲的华侨、港澳同胞和在外工作的人一到棉城,总想尝尝鲎粿的滋味。[2]

肠粉:肠粉虽然发源于广州西关,但在汕头(潮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棉城,从事出售肠粉的店家有很多,也各有各的特点,但在棉城,制作肠粉的主料一般是:主料:米浆,猪肉或牛肉,虾仁,青菜,鸡蛋,菜脯粒、香菇等,食用时一般会选用辣椒酱和胡椒粉来对肠粉进行调味。

干面:系一种棉城本土的品牌化的饮食文化,而非一种具有文化传统意义的饮食文化,地位自然无法与鲎粿相比。"哑老干面"这个品牌在棉城成立已久,食店的总部位于棉城五响社区,也形成了连锁化,而且很受民众的欢迎(一般在早餐时间和午餐时间生意很好),不过由于个人的饮食习惯的不同,"哑老干面"在棉城的食店市场的地位会有一些争议。[1]

经济发展

1995年,文光、城南、棉北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7.39亿元、3.98亿元、3.94亿元。至2004年,文光、城南、棉北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1.78亿元、4.88亿元、12.5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59.4%、22.6%和217.3%。2016年,文光、城南、棉北所辖居民委员会名称及数量没有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