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棋梓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棋梓镇位于湖南省湘潭地区湘乡市西南边陲,与湖南娄底市娄星区、双峰县杏子铺镇毗邻。1986年系区级镇,1991年划归谷水区管辖,1995年全市撤区并乡,原棋梓镇、谷水乡合并为新的棋梓镇。138.9平方千米(2017年),33个村,4个居委会,52314人(2017年)。总耕地面积27130亩,其中水田20585.5亩。全镇有山地9万余亩,可用水面5万多亩。[1]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拥有地质学上著名的石灰岩石床—“棋梓灰岩”,已探明储量在60亿吨以上。

水利资源

湖南省大型水库—水府庙水库,总面积6.72万亩,常年库容5.7亿立方,年发电1.2亿度,库内各种奇形岛屿30多座。境内还有10多华里长的青龙潭。

交通设施

娄湘高等级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镇;上瑞高速在镇中心设立互通口;湘黔铁路复线在镇东西各设客货站1个;湘棋公路、棋杏公路、棋翻公路、棋毛等省、县、乡道四通八达;1.5小时经济圈覆盖长沙、株洲、湘潭、韶山、娄底、双峰等大中城市。镇内有线电视台、互联网站、电信、移动通信发达,拥有电视台2个,通讯基站12座,在湘乡市率先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工业发展

经济增长

基础雄厚。境内有省、市驻镇大中型企业15家。如韶峰水泥集团、省工农电厂、娄底二水厂、湘钢白云石矿、湘乡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涟邵水泥厂等。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好,共有集体企业16个,其中有送变电架设公司,建筑工程公司两家省二级企业。有个体、私营企业2428个。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4亿元。棋梓镇农业种植以粮食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渔业收入迅速增长;粮食、生猪、渔业是棋梓镇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全镇耕地总面积25856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2.4%,生产性能良好,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地区生产总产值由2001年的2.4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4.2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7900万元增长至2006年的1.34亿元,年均增长12%;农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7529万元增加到2006年1.1亿元,年均增长9%;财税收入由2001年的587万元增加至2006年的856万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134元增加到2006年的473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8000元增加到2006年的1.1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1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4亿元。

工业强镇

驻镇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有力推进,活力增强。韶峰集团继筹资1.3亿元新建日产2500吨水泥生产线后,又与中国建材集团成功实现重组,成立湖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投资近5亿元,年产400万吨水泥生产线正式开始建设,预计2008年可全面投产;与香港节能公司合作的余热发电项目也正式启动,公司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湘钢白云石矿成功实施股份制改造,新建轻石灰焦烧窑生产线2条,2006年实现产值2628万元,是2001年的2倍。湘乡市建材厂历经风雨,终于实现破产重组,新组建的成美水泥公司,迅速启动技改工程,大胆改革创新,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镇属民营规模企业棋梓水泥有限公司、金兔毛巾厂、冶金矿山机械设备厂、湘乡石材厂等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镇办企业送变电公司成功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筑工程公司、土石方工程公司改制前期工作有序开展,长期政企不分、产权不清、企业不活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以梅花村为中心的工业小区规划建设工作逐步启动,将成为推动棋梓镇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崭新平台。

水泥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工业增加值5300万元。境内有省驻镇国营企业2家,规模民营企业5家,中小型民营企业52家。韶峰集团、成美公司等水泥生产企业三家,年产水泥300万吨以上,是湖南省著名的“水泥城”。“韶峰”、“棋梓”“晶山”等水泥品牌闻名国内外,韶峰;湘钢鑫通公司年产白云石料100万吨,是湘钢重要的原材料基地;湘乡金兔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兔牌”毛巾、湘乡石材有限公司生产各种大理石全部出口国外,年创外汇500多万美元。2006年开始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已入园项目有年产水泥100万吨的粉磨站,总投资6000万元,意向入园项目有年产水泥熟料300万吨的水泥厂,计划总投资7亿元,

自来水

镇内建有日产30万吨的自来水厂1家,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2个,有占地20亩的综合大市场,另有4个集贸市场,可容纳生产生活垃圾20年的垃圾填埋场1个,变电站2座,配备垃圾清运车、洒水车各1台。商业街道一纵二横,拥有商业门面1400多个,规模商贸大市场4个,日小商品成交额在80万元以上,日流动人口在2万人次以上。全镇拥有高中1所,职高1所,中小学校30所,金融机构5家,医院3家。餐饮、娱乐及商业网点851个。[2]

旅游产业

2000年,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湘潭市委书记卞翠屏亲临棋梓镇视察水府庙水库,确定整体开发水府旅游区。先后投资2.8亿元,开发建成桃花岛、白鹭岛、鳄鱼岛、蛇岛、风情园、生态农庄等人文休闲度假景点15个。 2006年,成功入围湖南省新潇湘八景,素有“水府醉月”之美称,全年共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创各项旅游综合收入3800万元。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湿地公园”项目。

招商引资

相继引进了金兔毛巾、湘乡石材、建成水泥3家规模企业;引资建成步步高连锁超市、万客隆超市、韶峰大市场、金鑫商贸城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为棋梓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特别是2008年以来形势非常喜人,至10月底止,全镇共启动项目建设7个、招商引资项目2个,已签约计划启动项目2个。累计已完成项目建设投资5800多万元,招商引资4200万元。其中建成水泥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建年产水泥100万吨粉磨站项目即将竣工投入生产;铭宇服务站主体全面竣工;棋梓水泥有限公司、矿山冶金设备厂、金兔纺织厂技改扩产项目抓紧建设;石油化工物流中心各项审批手续已基本办妥,即将动工建设。四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稳步提高,年均保持5%的增长速度,优质水稻广泛推广,种植率达80%以上;牲猪产业不断壮大,出栏总量由2001年的4.63万头增加到2006的5.8万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益显著提高;水产、香葱、茯苓、大棚蔬菜、晒黄烟等特色农业不断推广;林业经济逐步显现,六年共实施退耕还林4700亩,成为村级组织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水府园林花木有限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发展,年加工火培鱼15吨,市场供不应求。

城镇建设

概述

小城镇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共新建、改建街道4.2公里,硬化路面3.4公里,铺设人行道彩釉地板1.2公里;安装路灯70盏;建成日供水能力1.2万吨的自来水转供站一个;铺设自来水管网18000米;修建下水道5400米;架设城区变压器11台;建成垃圾填埋场一处,新置专用洒水车、自提式垃圾装运车各一台;建成城市客运站两处;建成金鑫商贸城、韶峰大市场、步步高超市等亮点工程;美化、亮化了上瑞高速公路互通口中心广场。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棋梓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正式启动了新区的开发建设。城管执法中队组建成立,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的日益完善,有力地推进城镇化进程,2003和2004年分别被确认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全国重点镇”。正在全力争取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共新修村道28公里,硬化村道25公里,拉通水府旅游环库公路6公里,对娄湘公路棋梓镇境内16公里路段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多方筹资500多万元完成了乡道棋翻线硬化和棋毛线的全面改造,对16个村实施了农改,对全镇各水库、围垦、电排、渠道等水利设施进行了重点改造和完善,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超比例配套投入,在全镇掀起了秋冬水利建设的热潮,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计划生育

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工作水平,行政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加大基层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升;严把优生优育关,人口生育质量和素质大幅提升。认真落实奖励扶助政策,积极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群众婚育观念明显转变。连续几年均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2005年还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社会治安

全面实施依法治镇战略,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镇派出所、司法、法庭、综治等部门协同作战,成功开展了“打黑除恶”、“查处非法组织”、“一打两整”等专项行动,坚持严打和专项治理不放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尽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安全隐患的排查,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干群关系、工农关系、厂地关系进一步改善,200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评为全市一类的第一名。

政府建设

通过“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征文演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干部的发展意识不断加强,逐步跳出了传统的依附型经济发展意识;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升。政府各项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成效显著。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严把增收节支关,全年减少非生产性开支近80万元,偿还老债300多万元,不仅确保了各项行政开支,还想尽办法增加了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以来又从节支入手,对镇机关用电秩序进行了整顿,电费支出有望大幅减少。又如指纹签到制度的实施,有力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群众上门难、难办事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变。[3]

基础设施

镇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道路硬化34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8万人,非农人口1.6万人。亦工亦农人口达到4100人,城镇日流动人口在2万人次以上,日小商品成交额在80万元以上。城镇基础设施完善,有占地20亩的综合大市场,另有4个集贸市场,可容纳镇区生产生活垃圾50年的垃圾填埋场,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棋梓镇有线电视台2个,37个村(居)全部铺设有线电视传输光缆。有中小学校30所,金融机构5家,医院3个,餐饮、娱乐及商业网点851个。城镇功能完善,商贸繁荣。城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至2006年已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

社会事业

成功举办了棋梓镇首届文化艺术节,积极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春节腰鼓龙灯汇演等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顺利组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全面启动实施,参保人数达90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推广,参合率达82%,实施以来共获得医保补助180多万元;投资50多万元的高标准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切实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六年共转移就业6000多人,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全面抓好动物防疫工作,成功抵制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侵入。教育教学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顺利通过了省市教育“两基”跟踪督查验收,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分别被确定为市规范性学校和示范性学校。三医院和卫生院成功整合,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率先实现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入户率达到53%,十一五移民扶植规划圆满完成,移民后扶政策启动落实,全镇享受后扶补助的达1万多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履行依法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职责,为棋梓的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兵、统计、团委、妇联、残联、政工、工农、经管、农技、农机、能源、通讯、国土、工商、税务、银信、邮政、电信、交警、交管、工商联等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实现镇区内县乡道全部硬化,力争完成村道硬化和农网改造任务,水利设施不断改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二是要继续稳定粮食和生猪生产。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生猪保险等系列惠农政策,提高种粮和生猪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完成中低产权改造1500亩,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进一步提高农口系统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水平;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要培育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重点培育发展水产、小水果、茯苓、香葱、大棚蔬菜等传统特色产业,逐步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四是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服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五是要提高防御自然灾害和疫病的能力。要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完善防汛抗旱、山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认真抓好畜禽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程度。要坚持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理念来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环保、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城镇功能和面貌,吸引当地和外地居民自动来镇投资兴业、居住。通过城镇化逐步让广大棋梓人民逐步向城镇聚集,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共同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未来五年,要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实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4亿元以上。要全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对重点镇建设的政策支持,多方筹资搞好自来水厂、垃圾填埋场的新建,完成行政中心的搬迁。要组建好城建投资公司,利用现有存量土地、资产,启动城市开发建设;要不断创新城市经营理念,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镇参与城镇开发建设。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金融、保险、商贸餐饮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构筑较为完善的城市体系,提升城镇化水平。

棋梓镇水泥

不论是工业、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小城镇建设,都离不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思想,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措施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要树立人人招商、人人安商、人人促商的良好氛围。要按照棋梓镇第四届党委会提出的九字方针,即“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的要求,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镇和优势发展地区的优势,进一步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可行性、可操作性优惠政策。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发财、发展”的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巩固好老客户,突出以企招商,以商招商。要转变观念,创新招商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洽谈会等方式进行上门招商;建立棋梓在外经商、从政等人力资源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进行以情招商;完善棋梓网站,对外发布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信息和优惠政策等内容,真正实现网络招商。要加快推进工业小区和新区开发建设,搭建好招商引资的平台。[4]

旅游资源

水府旅游区先后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20多处人文休闲景点,成功举办两届湘乡文化旅游艺术节暨中国水府水节开幕式,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2006年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创各项旅游综合收入3400万元。

棋梓镇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有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有“水府醉月”之称的湖南省水府旅游区;棋梓镇人文资源厚实,这里是曾国藩、罗周重、宋希濂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宋窑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南方无宋窑的历史空白。

湖南水府旅游区坐落在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位于韶山、南岳、张家界三大旅游区中心地段,规划面积177.2km2,其中水域面积45 km2,库容量5.6亿m3,湘黔电气化复线铁路依区而过,上瑞高速横跨其中,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极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 旅游区内生态环境良好,常年生长着近千种珍贵物种和多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沿库的历史遗存也给水府旅游区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区内有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造就了曾国藩、陈赓、萧三、黄公略、宋希濂、罗重舟等历史名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窑遗址的挖掘,填补了南方无宋窑的历史空白。旅游区有一级景点12个,二级景点40个,三级景点17个,四级景点7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水府石林”、千年古藤,万年古石,水清、山静、石奇、洞幽、岛秀、库叉幽曲,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生态乐园图。 旅游区2007年入选生态休闲类“新潇湘八景” 之一,2008年定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休闲度假服务基地,2010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水府正朝着“中国顶级湖泊休闲小镇”的目标迈进。

积极参与和协助水府旅游区的开发,搞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保生态建设;鼓励农家乐、钓鱼岛、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的开发。积极发掘棋梓的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精心包装好一批有特色的旅游开发项目,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整体开发。到2012年实现镇级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5]

人文资源

湘乡市棋梓镇,地处湘乡西南部,西邻娄底市,位于湖南省“3+5”城市群的结合部。镇域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辖32个村、2个社区,辖区总人口52314人(2017年)。2007年以来我镇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百强镇、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和湘潭市卫星镇,是新潇湘八景“水府醉月”所在地,世界地质学“棋梓灰岩”矿藏区。2010年被正式确定为湘乡市次中心城市。

我境内的宋窑遗址填补了南方无宋窑的历史空白。我镇还是湘军水师发源地,泥溪村内有抗日名将宋希濂家的老屋,历史遗存丰富、历史沉淀深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人文资源保存较为完好,其后续旅游开发价值很高。

我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活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丰富,体育、健身、演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村的腰鼓队、舞狮队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每年的龙舟赛已成定制。镇文化站流动电影放映室每周固定轮流下村放映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在湘乡市纪念建国6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唱红歌比赛活动中,我镇合唱团均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2008年,还成功举办了全镇首次农民运动会。

我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商业、艺术领域不乏引领风骚者,如河洞村童和平,59岁,是我省著名山水画家,擅长国画,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各大艺术展馆展出并屡屡获奖,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业界评价甚高,2007年获评“全国十大山水画家”。我镇河洞村五组的家中投资600万元兴建画室自己独立创作,是我镇涌现出的投身艺术界的人文楷模典范。[6]

历史名人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参加乡试到第三次、近50岁才考取秀才,常被历史学家拿来与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对比,有“一对宝”之笑柄,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国藩自科举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同进士出身”,成为林则徐政敌、主张“鸦片上税免禁”的军机大臣穆彰阿得意门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后曾叙任各部侍郎。1853年因丧母而丁忧在籍,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经郭嵩焘力劝,接替已被朝廷属意派任镇压太平军的林则徐;曾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为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用刑苛酷,称“乱世当用重典”,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赠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曾国藩比较善于运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