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棕尾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棕尾𫛭
原图链接

棕尾𫛭[1]是鹰科𫛭属的中大型猛禽,体长50-65厘米,体重1280克。成鸟头、颈棕褐色,上体褐色;第2-5枚初级飞羽外翈具横斑;下体棕白色;尾部棕褐色,与其他种𫛭不同。

主要以野、啮齿动物、蜥蜴雉鸡和其他鸟类与鸟卵等为食,有时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尸体。常单独活动。常在岩石、土丘上站立等待寻找地上猎物。不善鸣叫,在求偶时期鸣叫,叫声如“pece-oo”,声,叫声短而尖锐。分布于希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蒙古、阿尔泰、克什米尔、印度和中国等地。

形态特征

棕尾𫛭属中型猛禽,体色变化也比较大,有淡色型和暗色型等,但体羽的颜色均比其他类的颜色浅淡。通常上体为淡褐色到淡沙褐色,具有暗色的中央纹,喉部和上胸部为皮黄白色,具有暗色的羽轴纹,下胸为白色,腹部和腿上的羽毛为黑褐色,尾羽为棕褐色,通常没有横带或仅具有窄而明显的暗色横斑,这一点与其他𫛭类明显不同。在空中翱翔时飞羽下面颜色浅淡,翼尖为黑色。虹膜金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嘴黑色或石板褐色,尖端黑色,下嘴的基部和口角为黄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柠檬黄色。

成鸟头、颈棕褐色,具黑色羽轴;眼先及眼上下淡色而具黑色羽领;上体余部近褐,羽缘茶棕;初级飞羽黑褐,内翈自缺刻至羽基白色,贯以淡棕褐色横斑;次级飞羽较淡、内翈具暗褐色横斑;翅下覆羽和腋羽大都为棕褐色,尾羽淡棕褐,羽干纹白,尾尖淡棕,具宽阔的暗褐色次端斑。颏、喉、胸主要为棕色;下腹淡棕白;覆腿羽近栗色;尾下覆羽与下腹相似。幼鸟体色与成鸟相似,但尾羽具较多的暗褐色横斑。

栖息环境

棕尾𫛭是一种喜欢干燥环境的荒原猛禽,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无树的平原和山地平原,垂直分布的高度可达海拔2000-4000米的高原地区,冬季有时也到农田地区活动,但较少活动于森林地带,常单独或成群活动在开阔、多石而又干燥的不毛之地。平时不善于鸣叫,行动显得迟缓而笨重,常站立在地上、岩石上、电线杆上或地面的高处和石头上,偶尔也站立在树上。喜欢在空中成圆圈状翱翔和盘旋,两翅上举成“V”字形,有时也在空中逆风不动,好像悬浮在空中。

生活习性

棕尾𫛭在中亚到东欧的半荒漠草原、高地疏林地带繁殖,在东部繁殖的种群个体显著大于西部者。它们跟大𫛭一样喜欢在开阔地捕食,既会长时间地在突出物上蹲守,也会花很长时间在高空翱翔。在中国新疆地区繁殖的棕尾𫛭个体大,体长和翼展都接近大𫛭,但是明显比大𫛭显得苗条,颈和脚杆都显得修长一些,翅宽也比大𫛭得要窄,尾在身长中所占比例超过大𫛭和普通𫛭。

主要以野兔、啮齿动物、蛙、蜥蜴、蛇、雉鸡和其他鸟类与鸟卵等为食,有时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尸体。有趣的是,它还可以象家鸡一样在地面上走来走去,寻找甲虫等来充饥。通常站在一走地方等待和观察动物活动,或者在飞翔时紧紧地盯着地面,发现猎物则立刻冲下捕捉。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贝宁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亚、马其顿、马里、毛里塔尼亚、蒙古、摩洛哥、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白俄罗斯、比利时、博茨瓦纳、丹麦、芬兰、法国、冈比亚、加纳、马拉维、马耳他、荷兰、挪威、葡萄牙、索马里、瑞典、瑞士、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

中国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和硕、库尔勒、阿图什、乌什、伽师及喀什。

繁殖于欧洲东南部至古北界中部、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西部;越冬南迁。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份。求偶时发出短而尖锐的叫声。营巢于悬崖峭壁间的岩石上或树上。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每窝产卵3一5枚,通常4枚,偶尔也有少至2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黄色或红褐色斑点。棕尾𫛭每窝产卵3-5枚,通常3枚,偶见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黄色或红褐色斑;卵的大小为(55-69)厘米×(43-48)厘米。 2003年发现的三个巢,窝卵数分别为3、3、1,明显低于文献记载,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该年度繁殖区内鼠类处于低密度区有关,通过食性调查观察发现有食物不足的迹象。另外,其中一个巢中的卵虽为一枚,但却是一枚超大的卵,该卵正常孵化出雏鸟一只,其大小与其他雏鸟差别不大。孵化期约为28-31天,估计产卵应在4月中上旬,幼雏留巢期为40-4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飞出。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大约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棕尾𫛭主要以啮齿动物、蜥蜴、蛇、鸟类与鸟卵为食。2003年5月14日发现一巢中有小家鼠两只,大沙鼠一只,后者被取食仅剩两后肢及尾部;2003年5月12-13日对另一巢进行了两天观察,成鸟第一天上午捕获小五趾跳鼠一只,下午捕获大沙鼠一只,第二天上午捕获小家鼠一只。6月上旬的调查发现巢中或巢的下方有大耳猬、东方沙蟒、草兔等尸体或残余物;吐物中甚至发现了昆虫的甲壳。其食性似乎有明显的变化,育雏初期以鼠类为主,后期以其他小动物为主,也可能反映出由于捕食造成鼠类密度下降转而捕食其他小动物。(3周龄雏鸟) 捕食行为:棕尾𫛭通常站在固定地方等待和观察动物活动,或者在飞翔时紧紧地盯着地面,发现猎物则立刻俯冲捕捉。调查中多次观察到该种长时间停歇在高处,静候捕食。“过捕行为”一例,2003年5月14日发现一巢中有小家鼠两只,大沙鼠一只,但其中一只小家鼠并没有被取食,而是放在巢的一角,最后变成了“干尸”。




参考文献